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文综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下载本文

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18属高三第二次联考

文科综合试卷

一、本卷共3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14Q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的是社会,不是宇宙;是人伦日用,不是地狱天堂;是人的今生,不是人的来世。“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不离日用常行内,直到先天未画前”,这些思想的共同之处是

A. 体现人世精神 B. 主张中央集权 C. 主张加强君主专制 D. 主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 【答案】A

【解析】从材料的叙述上看,中国传统文化注重的是人的行为和人的生活,所有道德规范都是为人定的,故体现出对人的重视,故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问题;C选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政治角度的问题,主要体现出的是精神文化层面的内涵;D选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有关的内容。

点睛:解答本题我们可以从文化角度出发。材料中第一句话就告诉我们要讨论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因此并不是政治方面的特点与内容,故可以排除B、C选项。再根据材料具体内容选出正确答案。

2. 汉代“楚越之地……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而后世“(江浙)财赋之地,人物渊薮什。这表明

A. 南北经济差异逐步扩大

B. 随着人口南迁,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C. 经济重心南移促进文化重心南移 D. 自然条件决定经济发展水平 【答案】C

【解析】从材料中的对比来看,中国南方在汉代和后世具有不同的经济文化地位,这反映出的是经济文化中心南移的内容,故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北方的内容,

无法与之对比;B选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强调人口迁移的问题故无法体现;D选项错误,这一论断过于绝对,材料没有体现出这一观点。

3. “按照以政治权力、经济财富和文化名望这三种主要社会资源的分配作为划分社会形态的标准,尤其是权力分配的标准,魏晋南北朝的社会还是应被称之为世袭社会,即一种和从西周到春秋的世袭社会既属于同一个类型,但又有许多区别的世袭社会。从秦汉至晚清两千多年的社会发展趋势看,最终是走向了一个选举社会。”材料的依据应该是 A. 汉朝的察举制和隋唐的三省六部制 B. 魏晋的九品中正制和隋唐的科举制 C. 魏晋的九品中正制和隋唐的三省六部制 D. 汉朝的察举制和隋唐的科举制 【答案】B

【解析】据材料“魏晋南北朝的社会还是应被称之为世袭社会,即一种和从西周到春秋的世袭社会既属于同一个类型,但又有许多区别的世袭社会。从秦汉至晚清两千多年的社会发展趋势看,最终是走向了一个选举社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魏晋的九品中正制向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的演变,故B选项正确。秦汉时期的郡县制和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属于地方管理制度,与材料无关,故A、C排除。汉朝的察举制度,不符合“魏晋南北朝的社会还是应被称之为世袭社会”,故D排除。

4. 明清之际,江南地区出现了“士商相混”的现象,正所谓“天下之士多出于商”.“豪杰有智略之人”也多致力于经商,“绅商”、“儒商”频见于当时的历史文献。仅商人捐监一项.嘉庆二十一年(1816)至道光十年(1830)就出现了二十余万。上述材料可用于论证 A. 嘉道时期的学术转向

B. 经济实力决定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 C. 商品经济发展冲击君主专制 D. 明清时期社会转向的内部动力 【答案】D

【解析】“士商相混”的现象反映出的是明清之际商业的发展,“重农抑商”政策虽然依旧存在,但是也抵挡不住社会发展的大趋势,这是明清时期的时代特点,故本题选择D选项。A选项错误,材料主要论述的是商人和士人之间的问题,而不是学术转向问题;B选项错误,“绅商”、“儒商”并不代表着经济实力决定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他们虽然有经济基础但是依然需要统治阶级的肯定;C选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对君主专制冲击这一点。

5. 1866年,京师同文馆打算增设天文算学馆,准备招收30岁以下正途出身人员(翰林、进士、举人、秀才).遭到以倭仁为首的顽固派的坚决反对。结果,“自倭仁倡议以来,京师各省士大夫聚党私议,约法阻挡,甚且以无稽谣言煽惑人心,臣衙门遂无复有报考者”。材料主要反映了

A. 洋务派与顽固派的博奕 B. 中国近代化的艰难起步 C. 儒家纲常伦理受到挑战

D. 洋务派奉行“中体西用”不切实际 【答案】B

【解析】京师同文馆打算增设天文算学馆,在招生之时却遇到了重重阻力,这体现出中国近代化过程的曲折坎坷,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错误,博弈的前提是在一定条件下,遵守一定的规则,而材料中保守派采用的手段不能称之为博弈;C选项错误,天文算学并不是儒学的内容,这并不能体现出儒家的纲常伦理受到挑战;D选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中体西用”的内容。

6. 1905年,孙中山曾拜访位于布鲁塞尔的第二国际执行局,并希望成为第二国际的会员。当时比利时的一家报纸就曾引述他的谈话;期盼中国“引进欧洲的生产模式与使用机器,但又能戒除这过程中所产生的弊端”;为了防范资本主义的弊病,中国人应该“在未来建立一个没有任何质变的新社会。”这说明孙中山的思想 A. 充满了理想主义的情怀 B. 蕴涵了社会主义的要素 C. 避免了西方道路的印记 D. 符合了当时中国的国情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孙中山的思想。是从材料中“希望成为第二国际的会员”“防范资本主义的弊病”以及“在未来建立一个没有任何质变的新社会”可以看出蕴含了社会主义的因素, 因此B 项正确;A 项不符合史实,材料体现了孙中山致力于解决问题,而不是理想化,故A 项排除;C项表述过于绝对,错误,故排除C;D 项不是题干的主旨,故排除。

7. 自1943年1月起,中国陆续与英美等国签订平等新约,废除了列强享有的治外法权、租界、沿海贸易及内河航行等在华特权,收回了过去所丧失的诸多国家主权……1945年6月26日,联合国大会在美国旧金山举行隆重的签字仪式,中国代表顾维钧第一个在宪章上签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