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
解:A、宿迁六月最低温都高于20℃,故平均气温肯定不会约为10℃;故A错误。 B、初中生的书包一般在5-8千克之间,也就是50N-80N之间,远小于300N;故B错误。 C、初中生的课桌高度大约为75cm=0.75m,符合实际情况;故C正确。
D、世界上最优秀的运动员100米跑也要接近10s,所以中考体育考试50m成绩约为4s是不可能的;故D错误。 故选:C。
A、宿迁六月最低温都高于20℃,故平均气温肯定不会约为10℃;
B、初中生的书包一般在5-8千克之间,也就是50N-80N之间,远小于300N; C、初中生的课桌高度大约为75cm=0.75m,符合实际情况;
D、世界上最优秀的运动员100米跑也要接近10s,所以中考体育考试50m成绩约为4s是不可能的;
该题考查学生对生活中一些常见的事物进行估测,难度不大。 2.【答案】B 【解析】
解: AB、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原子核又是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组成的。故A错误、B正确;
C、宇宙是一个无限但有层次的天体系统。故C错误;
D、光年指光在一年中通过的距离,所以是长度单位。故D错误。 故选:B。
①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原子核又是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组成的;②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是无限的。宇宙中有很多的星系,星系中又有很多星体,宇宙是一个有层次的天体结构系,并且处于不断的演化过程中; ③光年是指光一年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长度单位。
此题考查了我们对宏观世界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熟悉基础知识的考查,难度较小。 3.【答案】A
【解析】
解: A、老师讲课的声音是由声带振动产生的,故A正确; B、“禁止鸣笛”,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B错误; C、物体的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故C错误;
D、人耳听到声音是有条件的,只有达到一定响度且频率在20~20000Hz的声音人耳才可能听到、且要听到声音还要有传播介质、听觉器官要完好,故D错误。 故选:A。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减弱噪声的途径有三种:在声源处减弱噪声;阻断噪声的传播;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3)声音的强弱叫响度,响度的大小与物体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4)人耳听到声音的条件:①物体发生振动;②介质向外传声;③良好的听觉器官;④频率在人的听觉范围之内;⑤有足够的响度。
本题考查了与声现象有关的几个基础的知识点,联系实例,运用相关的知识进行判断即可顺利解答,难度不大。 4.【答案】D 【解析】
解: A、航天器、卫星等都是用电磁波与地面进行通信的,月球周围是真空,探测器能从月球上发回月背的影像图,说明电磁波能在真空中传播,故A正确。 B、5G技术采用无线电波传输信息,无线电波属于电磁波;故B正确。
C、太阳孕育了地球的生命,煤、石油等都是化石能源,是植物在地壳运动中被埋所形成的,风能、水能等能源都是间接来自太阳能,所以太阳是人类的“能源之母”,故C正确。 D、能量在转化或转移过程中总量保持不变,但是人类可利用的能源是有限的,因此要注意能源危机;故D错误。 故选:D。
(1)说明电磁波能在真空中传播,因此用于航天器、卫星;
(2)无线电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γ射线等都属于电磁波;
(3)太阳孕育了地球的生命,煤、石油等都是化石能源是植物在地壳运动中被埋所形成的,而植物的成长需要太阳能;空气的流动是因为不同位置大气的温度不同导致的,而它们温度不同是由于接收阳光能量的不同;没有太阳就没有水循环;
(4)能量在转化或转移过程中总量保持不变,但是人类可利用的能源是有限的。 该题主要考察学生对太阳能的理解、能源危机、电磁波通讯的有关知识。 5.【答案】C 【解析】
解:A、“白气”是悬浮在空气中的小液滴,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比较冷的冰棍形成的,气态变为液态的现象叫液化,故A错误;
B、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热,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也吸热,晶体有确定的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确定的熔点,故B错误;
C、干冰用于人工降雨是利用它升华吸热的性质,故C正确;
D、夏天用电风扇对着人扇风,人感到凉爽是因为扇风加快了身体上汗液的蒸发,蒸发要吸热,从而使人体温度降低,感到凉爽,室温不会降低,故D错误。 故选:C。
(1)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
(2)晶体和非晶体的特性:晶体有固定的熔点,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非晶体没有熔点,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收热量,温度逐渐升高; (3)物质从固态到气态,是升华现象;
①液体蒸发的快慢的影响因素:液体的温度、表面积和液体上方的空气流动快慢,蒸发需要吸热;
本题考查物态变化,以及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难度不大。 6.【答案】B 【解析】
解:A、吸管吸饮料时,是先把吸管内的空气吸走,吸管内气压减小,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饮料被压进吸管里,故A正确;
B、当列车驶进站台时,会带动人和车之间的空气流动速度加快,此时人外侧的空气流动速度慢,根据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可知:人外侧空气流速慢压强大,而内侧流速快压强小,会产生一个向内侧的压强差,将人推向火车,易出现危险。故B错误;
C、冷天搓手取暖,是克服摩擦做功,因此是通过做功的方式使手的内能增加,故C正确; D、坐在行驶汽车上的乘客以自己或汽车为参照物,树木是运动的,故看路旁的树向后运动, 但若以路旁的房子或电线杆为参照物,树木是静止的,所以说明运动是相对的。故D正确。
故选:B。
(1)用吸管将饮料利用的是大气压;
(2)当火车驶过站台时会带动周围空气流动速度加快,从而造成人周围空气流速不同,结合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即可解答; (3)改变内能的方式有做功和热传递;
(4)运动与静止是相对的,同一物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的运动状态不同。
此题考查大气压的应用、流体压强和流速的关系、改变内能的方式、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是一道综合性较强的题目,但总体难度不大,掌握基础知识即可正确解题。 7.【答案】D 【解析】
解:ABD、由图知,开关闭合后,电阻R1、R2串联,电压表并联在端的电压,测量电阻R1两端的电压,其大小U1=2V;电阻R2两端的电压U2=U-U1=3V-2V=1V, 因为两电阻串联,所以由欧姆定律可知I=
=
,
则R1:R2=U1:U2=2V:1V=2:1;故AB错、D正确;
C、若开关断开,电压表通过电阻R2接在电源上,测量电源电压,示数不为0,故C错。 故选:D。
(1)分析电路图,得出开关闭合后,电阻R1、R2串联,电压表并联在端的电压,测量电阻R1两端的电压,根据串联电路的电压特点得出电阻R2两端的电压;由于两电阻串联,利用欧姆定律求R1:R2;
(2)若开关断开,电压表通过电阻R2接在电源上,测量电源电压。
本题考查了串联电路的特点、欧姆定律的应用,分析电路图确定电压表的测量对象是关键。8.【答案】A 【解析】
解: A、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一个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一定受到力的作用,并且受到非平衡力作用,故A说法正确。
B、乘客和汽车原来都是运动的,汽车急刹车,乘客由于惯性仍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所以乘客要向前方倾倒,故B说法错误。
C、用力推桌子,桌子静止不动(处于平衡状态),水平方向上桌子受到的推力和摩擦力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