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规划设计文献综述 下载本文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文献综述

1、城市公园产生背景

城市公园是城市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城市生态系统、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公园作为城市的休息地,是市民的另一种生活方式,也是日常生活和身心再生所必需的“平常景观”,是居民日常工作与生活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城市公园设计在地块划分时不再是一个孤立的绿色块,而是弥漫于整个城市用地中的绿色液体[1]。

随着我国人口迅速增长、环境的恶化,以及人们对于休闲游憩的需求与日俱增,城市的生态园林环境建设显得越来越重要。城市公园作为城市的绿肺,是城市生态园林环境的重要体现。所以,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对城市公园建设提出

[2]

了更高的要求。

2、城市公园的发展

2.1西方园林的发展 纵观世界造园的发展,至今已有六千多年的历史,而服务于大众的公园出现才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公园是随着社会的变革、城市的发展以及更重要的是,随着民主思想意识的诞生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3]。

早在19 世纪末,西方城市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求开始建造公共绿地等城市景观系统。1880 年,著名美国设计师奥姆斯特德设计的“波士顿公园体系”便成为了世界公园景观设计和建设的蓝本。之后,公园景观又逐渐开始结合灯光、建筑艺术、休闲设施等等元素[4]。 2.2我国园林的发展

中国古典园林建造的历史始于何时,至今尚无明确的定论。但从园林建筑的使用性质来分析,园林主要是供游憩、文化娱乐、起居的要求而兴建,而使用者则必须占有一定的物质财富和劳动力,才有可能建造供他们游憩享乐的园林。故而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园林大多数为皇家园林或权贵大臣的府邸园林,同时寺庙园林也是我国古代一笔财富。

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提出将广州的越秀山辟为公园(现为越秀公园),当时的一批民主人士也极力宣传西方当时诞生不久的“田园城市”的思想,积极响应倡导筹建公园。于是在一些城市相继出现了一批公园,并已经初步具备了动植物展示、儿童活动、运动、展览等设施功能,但1949年前我国的公园数量还是很少,容量也很有限。

跨进21世纪,我国城市公园的建设得到快速发展,尤其是建设生态城市和发展旅游事业直接刺激和促进了城市公园的发展,使城市公园的数量猛增,投入

[3]

规模加大。

3、城市公园的设计要素

景观规划设计涉及范围已远远超出我们常说的“景观”的概念和范畴,不仅仅包含了绿化种植设计,公共小品设计,还要考虑到满足视觉景观形象、环境生态绿化、大众行为心理等综合因素的设计,已经逐渐成为人类塑造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的一门综合性技术学科。

现代城市公园的艺术景观设计在城市公共空间的发展中,已由普通的城市广

场、城市公共绿地以及收费的公园等传统景观转向了城市公园,具有公益性和多样性的艺术形态和特点。这种转变不仅保留了城市空间的公共性特点,还提供了一个充满互性和体验性以及艺术性的日常生活的活动场所。从某种程度来说,现代城市公园具有多样化、多元性以及组合性的特点,其本质上也是对公共空间的

[5]

一种重组。城市公园的景观发展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工的,它包含了一代一代人的思想变化,是一个城市历史变迁的最直接的体现。城市公园的园林四要素为景观建筑与小品、植物、地形、山水等方面。

3.1景观建筑与小品

每当我们做一个设计的时候首先考虑到的不是其绿化种植,而是其小品的规划设计。一个特色的园林小品会让你的设计增添光彩,同样,一个其貌不扬的小品也会让你的设计黯然失色。你可以认为小品是画龙点睛之笔,你也可以让他作为整个设计的焦点。

园林小品,是园林中供休息、装饰、照明、展示和方便游人之用及园林管理的小型建筑设施。一般没有内部空间,体量小巧,造型别致。园林小品既能美化环境,丰富园趣,为游人提供文化休息和公共活动的方便,又能让游人从中获得美的感受和良好的教益。

我们可以在各类公园、游园的入口外面摆放小品 ,将小品放在各类公园、游园门口外面,即可通过预示性小品点出园内主题。在人们视点中心处摆放小品,可活泼周围气氛,所谓画龙点睛之笔。在两条路T 字形交处,在这个端头可适当摆放小品,这样可使游人感到前面有景可赏,同时预示这里是尽头需要转弯。放置适合的小品可按道路宽窄、人流多少及该处的环境要求而定。水景小品的设置可为水景增色不少。如杭州的“三潭映月”,只在水中放了三个小石灯塔,使平淡的湖水显得生动不少;一所大学校园内的水池中的一个小岛上,种植了一丛耐湿的乔木,一个鸭舍,老鸭带小鸭出来游水觅食,景色也十分迷人。

园林小品的历史源远流长,景物虽小却妙趣横生。园林中每处都需艺术,如灯柱、坐椅、指路牌、栏杆、垃圾箱、告示牌等。非生物性、非建筑物的小型物品都要有一定的装饰性,并且要对这些小品精心进行艺术加工,不可掉以轻心。园林这个可以使游人感知的客体,是许多形体的单元组合而成。所以只有使每个小局部都美,才能达到整体美[6]。

3.2植物

植物绿化是园林设计中重要的一个部分。古往今来,植物配置都是园林中的主体,它不仅可以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更能提高公园的生态效益。在城市公园中,植物的绿化面积至少应该占到公园总面积的65% 及以上。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对于城市公园的设计就是以植物造景为主的室外公共空间的一种设 计[7]。在有限的土地上,我们要根据物种的自身习性,合理进行植物配置,实行乔、灌、草多层次、多空间、多颜色、多手法、多功能的配置,形成稳定的植物群落生态系统。

3.2.1植物配置原则

3.2.1.1自然生态和谐原则

公园的植物配置,要在尊重自然生态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适当修整。在树种选择上一定要适地适树,以乡土树种为主,而且要选择抗逆性强、易于管理、生长好的树种为主,做到“因地制宜,巧于因借”。同时,要注重植物与周围建筑小品以及水体等环境的和谐,使植物的柔和美与建筑的硬质美

[1]

自然和谐统一起来。

植物配置需要联系当地气候选择容易成活的树种,不能为了追求新、奇、特的效果,大量地从外地引进各种名贵树种,可导致长势很弱,甚至死亡。原因就是在植物配置时没有考虑植物分布的地带性和生态适应性。

3.2.1.2遵循各种美学原则 美学原则大致可分为:多样与统一、均衡与稳定、对比与调和、韵律与节奏。 无论自然景观还是人工景观,凡是具有美感的都是景观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具有明显的协调统一。在园林植物配置中,植物材料在形体、体量、色彩、线条、质感方面有很大的相似性\即配置的统一性\,但是过于统一也会产生呆板、单调的感觉。如果过于多样而缺少统一,又会显得杂乱无序。所以,在植物配置中必须遵循“统一中求变化,变化中求统一”的准则。基调树种,由于种类少、数量大,形成植物景观的基调及特色,起到统一作用,而一般树种种类多、但数量少,起到变化作用[8]。

植物配置是景观设计的一大亮点,除了以上两种原则之外,我们还应考虑到植物的安全性问题。例如有毒植物不可种植在儿童游乐区;行道树应选择虫害少、无飞絮的植物。

3.3地形

地形是公园的骨架,通过合理利用地形,可在公园中创造供人们休闲娱乐的优美环境。造园讲究因地制宜,对公园内原有的地形地貌要适当地保留,采用合适的处理手法使其发挥最大的景观效益。在处理不同地形时,可根据其特点满足不同的使用需求。如,自然坡地可以成为人们休憩、静坐的好去处;梯形地可以设置符合人体工程学的台阶;垂直地则可以布置舒服的座椅 总之,公园是自然景观的再现,只有因地制宜,结合人们的行为活动和心理特点,使各个要素协调有序,才能营造出和谐的、充满人性化的生态环境[9]。

3.4山水

山水元素自古就被中国古人造园所运用,在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中,人们崇尚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造园理念,将园林融入山水,使园林趋向自然。同样,在静安公园的景观设计中,设计师也融入了山水设计,从湖面到山洞,再到溪流汀步,园中央处处能见山水景观。岸边波光粼粼,溪流潺潺,处处花繁叶茂、嘉木葱茏,犹如一幅自然山水画卷。此外,园中石景随处可见,从驳岸的材质到花坛的收边,很多都是用石为材质。静安公园的山水结合刚柔并济,仁智相形,气韵生动[10]。

4.城市公园的设计原则

对于大多数的设计还说总体有它不变的设计原则,城市公园在经过了一系列的变迁之后,存留下来的原则便成了它的设计精华之所在。

4.1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

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需要我们进行一定的解析。首先是“人”这个概念。“人”在哲学上,常常和两个东西相对,一个是神,一个是物,人是相对于神和物而言的。因此,提出以人为本,要么是相对于以神为本,要么是相对于以物为本。城市公园景观是为了服务于居民而建设的,所以其必须且一定要遵循的原则便是以人为本。

人性化的公园也许是有优美的景观,也许是绿树成荫,也许是有人文文化,也许现代时尚,也可能有趣和谐。它的存在不仅给城市带来了生机与活力,还给城市增加了富于变化的美丽景色,丰富了城市的景观,使得人们充分领悟自然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