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县域总体规划(2014-2030年) - 图文 下载本文

推进沿海开发,积极推进与象山、宁海统筹发展,推进滨海新城、华东电力城、沿海工业城三大平台建设,构建健跳港、海游港、浦坝港联动的港口发展格局,培育形成以临港产业、新兴海洋产业、港口物流、滨海旅游等产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打造浙江海洋经济发展区。

(3)三门湾宜业宜居宜游滨海城市。充分发挥三门山海兼利优势,依托本地丰富和特色的旅游文化资源,坚持生态文明先行导向,合理布局城镇、生态、农业空间,全面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完善教育、医疗、文化和生活居住配套环境,不断提升城市面貌和城市品质,凸显三门滨海特色,建设三门湾宜业宜居宜游滨海城市。

第七条

人口规模与城镇化水平

1.县域总人口

规划近期2020年县域常住人口46.0万人;远期2030年县域常住人口58.0万人。 2.县域城镇化水平

规划近期2020年县域城镇人口31.0万人,城镇化水平67%;远期2030年县域城镇人口45.0万人,城镇化水平78%。各镇近远期规划城镇人口详见附表三、附表五。

3.中心城区人口

规划近期2020年城镇人口18.3万人(含火车站区块0.3万人);远期2030年中心城区城镇人口23.5万人(含火车站区块0.5万人)。

第八条

城乡建设用地规模

1.近期(2020年)城乡建设用地规模

城乡建设用地规模边界:规划近期(2020年)城乡建设用地规模边界不超过79.61平方公里(“两规”衔接后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其中城镇建设用地规模边界44.42平方公里,村庄建设用地规模边界为35.19平方公里。

城镇建设用地增长边界(不包括建设用海):规划近期(2020年)城镇建设用地增长边界(不包括建设用海)控制在53.49平方公里。

建设用海边界:规划近期(2020年)建设用海规模边界控制在1.23平方公里。

城镇建设用地增长边界(包括建设用海):规划近期(2020年)城镇建设用地增长边界(包括建设用海)控制在54.72平方公里。

2.远期(2030年)城乡建设用地规模

城乡建设用地规模边界:规划远期(2030年)城乡建设用地规模边界不超过84.14平方公里,其中城镇建设用地规模边界56.56平方公里,村庄建设用地规模边界为27.58平方公里。

城镇建设用地增长边界(不包括建设用海):规划远期(2030年)城镇建设用地增长边界(不包括建设用海)控制在67.98平方公里。

建设用海边界:规划远期(2030年)建设用海规模边界控制在13.82平方公里。 城镇建设用地增长边界(包括建设用海):规划远期(2030年)城镇建设用地增长边界(包括建设用海)控制在81.80平方公里。

第九条

发展战略

1.强化中心、组团集聚

强化中心城区以及重点镇人口、产业、空间等要素的集聚作用,带动县域产业的整合提升,推进县域新型城市化进程。其中中心城区突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聚以及商业商贸、科技研发、商务咨询等高端服务功能的配套,外围乡镇按照新行政区划形成相应的组团分区,并推进资源要素向组团中心集聚。

2.区域联动、拉近南北

把握区域交通通道建设契机,积极融入甬舟都市区、台州都市区核心区发展,强化区域融合和分工协作,推进都市区层面联动。完善县域交通网络,强化县域城镇人流、物流联动,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

3.海洋强县、优化产业

积极推进“海洋强县”发展战略,依托滨海滩涂等空间资源优势,重点培育海洋经济、战略性新兴产业,统筹优化县域工业产业空间布局,加快县域存量工业用地以及闲置工业用地的二

次开发,提升工业用地产出效益。

4.全域旅游、环线串联

发掘县域山水滨海生态资源及历史人文资源,提升旅游休闲产业战略地位,改变现状旅游资源零散孤立的局面,按照全域旅游的发展思路,构建县域旅游环线,串联县域主要旅游景区,联合全域旅游资源,共同打造海湾特色休闲度假胜地。

5.生态为先、保护资源

落实“绿色发展”战略,按照“先生态后建设”的发展理念,规划重点对县域水源保护区、生态公益林、基本农田、湿地滩涂、风景名胜区等生态、人文资源进行优先划定和保护。

6.紧凑集约、精明增长

按照紧凑集约,精明增长的理念,在保证合理用地增量基础上,加强对存量空间的利用,提高用地产出率,确保在可利用建设用地空间内能够实现县域经济社会的发展目标。

第三章 县域城乡空间布局规划

第十条

县域生态安全格局

规划确定三门县生态安全格局为“一心四廊多斑块”。

“一心”:即位于三门县中部和西南部丘陵地带,区域具有丰富的林业和水资源,是水土流失和地质灾害易发区,也是物种扩散和维持的主要栖息地,具有较高的生态敏感性,规划采取连片规模保护方式。

“四廊”:即由生态绿心向东北和东南方向延伸沟通生态核心与滨海生态带的四条生态廊道,是构成物种迁徙的最低阻力通道,也是县域重要的景观廊道,规划强调维持和恢复景观生态过程及格局的连续性和完整性,根据不同功能确定廊道的宽度和植被类型。

“多斑块”:即县域内规模较大集中连片的生态空间,是生态维护的关键点,规划中应防止其生态用地被城镇建设用地蚕食,并在保持规模的前提下实现生态功能的分工和优化。

第十一条

县域空间发展布局

形成“一主四重,一带两片”的县域空间布局结构。 “一主”:即由海游街道、海润街道及沙柳街道构成的中心城区,是县域城镇空间发展主中心; “四重”:即浦坝港镇、健跳镇、珠岙镇、亭旁镇四个县域重点镇。 “一带”:即沿滨海岸线及县域干线公路集中布局城镇产业空间,形成滨海城镇产业发展带。 “两片”:即位于发展带东西两侧的西部绿色山地生态片和东部蓝色海洋生态片。 第十二条 县域城镇体系规划 1.县域城镇体系框架 规划形成“一主四重三特”县域城镇体系框架。 “一主”:即三门中心城区,是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主中心; “四重”:即浦坝港镇、健跳镇、珠岙镇、亭旁镇四个县域重点镇; “三特”:即蛇蟠、横渡、花桥三个特色乡镇。 2.县域城镇体系规模结构 根据各城镇人口预测将城镇规模分为10万人以上、5-10万人、5万人以下三个等级。 表3-1 2030年三门县域城镇规模等级结构一览表 规模 等级 (万人) 个数 (万人) (万人) 口比重(%) I II ≥10.0 1 23.5 8.9 6.2 1.6 III <5.0 4 3.3 0.5 1.6 14.2 23.5 7.55 52.2 33.6 中心城区(含火车站区块) 浦坝港镇 健跳镇 亭旁镇(不含火车站区块) 珠岙镇 横渡镇 城镇 人数 平均人数 占城镇总人 城镇名称 5.0-10.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