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房宫赋》文本分析一 下载本文

文 本 分 析

《阿房宫赋》是唐杜牧借古讽今的名作,表现出一代正直文人关注朝廷命运、维护统治阶级政权的匡世济时之心。文章借题发挥,有意运用想象和夸张的艺术手法,极力铺陈阿房宫的雄伟壮观,描绘阿房宫的宏大宽阔、凌云蔽日的宏大气势,运用比喻、夸张、衬托的表现手法,以描写、议论的表达方式层层铺陈,叙事言情,手法多变,极尽其致,以秦朝统治者“起宫室,广声色”骄奢亡国的历史教训,警告时人勿蹈覆辙。

这是一篇赋体散文,篇幅虽只有四小段,内容却十分丰富。第一段写阿房宫建筑的豪华气派。开篇四个三字短句,一气呵成,使文章具有了凌厉的气势,同时渲染了“阿房出”的历史背景,四字句的最后一字均为闭音节,读来令人产生压抑感,为下文的写“秦朝衰”埋好了伏笔,为作者要阐述的道理蓄足了文势。接下来,作者从阿房宫的总体气势到亭台楼阁的巧夺天工,从长桥复道的神奇瑰丽到歌台舞殿的冷暖不齐,突显出阿房宫的宏阔与奢华。第二段,极写阿房宫里的美人珍宝。作者运用排比句式,用间接描写的笔法,从美人“望幸”的角度表现宫女的悲惨命运,以此提示秦始皇生活的骄奢淫逸。接着,由写人的被欺辱转而写物的被践踏,“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倚叠如山”的珍宝遭“弃掷逦迤”。至此,秦朝的荒淫破败之状纤毫毕见。第三段,揭示赋文的本意。作者以“人心皆同”对比事理,谴责秦朝统治者践踏民心,接着质问“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进而运用六组“使……多于……”的比喻句形成排比,尽情地揭露了秦王朝的奢靡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在这层层铺垫之后,拨转笔锋,“不敢言而敢怒”的“天下之人”将“日益骄固”的秦王朝连同他的阿房宫烧成一片焦土。第四段,总结六国和秦灭亡的历史教训,向当世统治者发出警告,作者情不能已,连续感叹,从六国与秦的灭亡之中总结出“兴亡自取”的道理,提醒当朝统治者吸取教训,免蹈亡秦覆辙。

本文在表现手法上,突出运用了艺术想象和夸张,旨在借历史题材警诫当世荒淫君主。 据《史记》记载,始皇修建阿房宫,主要是因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即随着国家的统一,作为国都的咸阳人口不断增加,原宫廷不能满足新的需要,故于渭水之南营建

新的朝宫。其次,阿房宫工程是分期建设的,终始皇之世,全部工程并未完成,即使全部完成,也没有“覆压三百余里”的规模。第三,秦始皇三十五年才开始修建阿房宫,距始皇之死不过两年,因而《阿房宫赋》说“宫人们”“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与事实不合。杜牧写作本文所依据的最早最可靠的文字资料,也只能是《史记》中的有关部分,显然,作者是借此一事件,摇历史妙笔,诫当世君主。

杜牧所处的时代,政治腐败,藩镇跋扈,外族入侵,人民痛苦,大唐政权摇摇欲坠。杜牧心怀理想,希望当朝励精图治、富民强兵,而唐穆宗却命丧声色,继任者李湛荒淫更甚,“游戏无度,独昵群小”,又“好治宫室,欲营别殿”杜牧对此痛心而又愤慨。他在《上知已文章启》中明白地说 “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可见,作者写作本文的锋芒是直至当时的最高统治的。所以,作者不拘史实,大胆想象和艺术夸张,以期发聩之效。

文章在叙事中寓爱憎,于议论中显褒贬。起笔四句,起势雄健,为全文许多文字埋下了深厚的根基。“六王”如何“毕”?“四海”怎样“一”?这一“毕”一“一”与“蜀山兀,阿房出”有什么关系?“阿房出”之后又会怎样?这其中的“兴亡”,关乎什么情理?作者在紧接着的对阿房宫规模的描叙中,既有宏观勾勒,又有具体细描,尽情渲染和烘托其豪华绚丽。诸如“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这样的叙述与描写之中渗透了作者的情感倾向,秦朝与六王之不惜民力,骄奢淫逸已见于言外。文章从开头到此,作者以精练、生动的笔墨叙写了阿房宫的兴建、规模和用途,没有抽象地议论而爱憎已寓于其中。读者从中看到了用百姓血汗凝成、供统治者享乐的阿房宫,集中地反映着人民的苦难,也集中地反映出统治者的荒淫腐化。

表现手法多变,文章摇曳多姿。除前所述运用想象和夸张之外,文中的描写、铺排、议论恰到好处。文章的前两段以描写为主,后两段以议论为主。无论描写还是议论,都大量铺排,叙事言情,极尽极致,气势夺人,令人耳目一新。尤以“明星荧荧……”一段脍炙人口。忽然间,天际群星闪耀;那不是群星,而是美人开了妆镜!忽然间,空中绿云飘动;那不是绿云,而是美人在梳理秀发!渭河暴涨,泛起红腻,原来是美人泼了脂水!烟雾乍起,散出

浓香,原来是美人点燃兰麝!作者在这里不说美人众多,却连用表现明星、绿云、渭涨、雾横比喻女性生活特征的“妆镜”、“晓鬟”、“弃脂”、“焚椒”,间接地写出了美人之多,其手法也很高明,但还不止于此。作者通过形象而贴切的比喻,既写了美人,又写了阿房宫。那下临渭水,高插青霄的楼阁,那蜂房似的布满空际的轩窗,以及当窗晓妆的美人,历历如见。这里直接写楼宫美人,间接写秦始皇。那“宫车”日日行幸,而宫人“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那么,秦始皇的荒淫之极便不言自明。

为了丰富历史教训的内容,从“六王毕,四海一”以下,一直是既写秦又不忘六国。取材构思,别具匠心。就章法说,以秦朝为主,以六国为宾。就思想说,以六国为秦的前车之鉴。阿房宫中的众多美人,原是六国的“妃嫔”;阿房宫的无数珍宝,又是六国“剽掠其人”的长期积累。六国一旦灭亡,则美人“辇来于秦”,珍宝“输来其间”,那么,秦一旦蹈六国的覆辙,结局如何!那么,当朝统治者不能以秦为鉴,结局焉能更好?至此,作者真可谓“笔所未到气以吞”。接下来,作者以“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距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既指出六国和秦的“所以亡”,又指出倘能“各爱其人”,就不会亡。然后才点明主旨:“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结尾言有尽而意无穷。

本文文字简练,结构紧凑,篇首两句高度概括了秦朝兴盛的历史过程,又寓含着深刻的历史教训。“蜀山兀,阿房出”,一因一果,反映了一苦一乐,此六字概括了无限深广的历史内容。从“兀”到“出”,更给读者留下了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那木材耗费之大,人工运力之艰,民工数量之巨,工程规模之宏大都凝聚了百姓的苦难!那么,可以预见,将淫乐建立在百姓的苦难之上的秦朝也将无法逃脱与六王一样“毕”的结局,作者在描写阿房宫的宏伟瑰丽之后,立刻将笔锋转写歌舞之盛,那些供秦始皇享乐的歌舞者,乃是六国的“妃嫔媵嫱”。这里又有着对秦朝统治者前途的强烈暗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