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新课导入设计-2019年精选文档 下载本文

浅谈初中语文新课导入设计

一、简笔图形导入

用简笔画导入 ,对于语文课,新颖、直观、醒目,很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我教《我的叔叔于勒》时,先在黑板上画一个圆圈,问学生是什么?启发学生从数学课,生活中,为人等展开形象思维;第二步,在圆圈里画一个正方形,问学生这样的图形又像什么东西?(铜钱)第三步,在这个铜钱里画一个人,寓意什么?提示学生“人钻到钱眼里去,寓意六亲不认”;最后导入 :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这样内容的文章,文章的主人公“已钻到钱眼里 ,一心只认得钱,连自己的亲弟弟也不认!”它的名字叫《我的叔叔于勒》。简笔图形的慢慢画人 ,学生兴趣高涨,兴致勃勃地往下继续学习。 二、借助语言导入

语言具有很强的艺术性,灵活性,它丰富多彩,千变万化。借助语言工具,导入新课方法多样,主要表现为:

2.用俗语、千古传诵的名句引起注意力。用俗语、千古传诵的名句对新课进行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了解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了解到“吾生有涯而知无涯”,不断促进学生去汲取知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例如,教学茅以升的《中国的拱桥》时,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导语:“同学们,你们听到有位老人说过这

样的一句话吗——‘我过的桥比你走的路还要多。’这位老人在告诉我们,他过的桥多是不是?你知道有什么桥?那么今天我们就看几千年以前的中国石拱桥。”这样自然而然就和新课接轨,使学生听起来有联系,富有逻辑性。五千多年的中国文化中有很多世代被传诵的千古名句,不仅蕴含着丰富的哲理,而且还具有艺术魅力,因而,教师应该把它运用到新课导入,让它展示雄姿,再现悠久的文明,引起学生对古代中国文化的无限遐想。 3.用热爱祖国的语言来导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德育教育必须渗透在教学中,让学生热爱自己的祖国,做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认识到自己承担的责任,从而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增强爱国热情。例如:教学西蒙诺夫的《蜡烛》时,教师可设计导语:“同学们,你们是否知道日本人在中国的领土上无恶不作,进行杀光、抢光、烧光的‘三光政策’是什么时间?对,是一九三九年,那时,也是《蜡烛》这篇课文故事发生的时间,今天我们走进‘二战’去看战争给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带来巨大的损失。”这样的导语,不仅让学生懂得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美好时光,而且产生对和平的向往,对战争的痛恨,对自己祖国的热爱。微不足道的几句话,让学生的心灵受到了震撼,自然进入新课,学生也获得德育教育,这样做有的放矢,达到“一箭双雕”之效。也有利于学生把历史知识结合,使处理信息能力得到提升,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4.用小故事,聊天式导入,增强学生进入新的兴趣。小故事

让学生听得入迷,主要是它具有趣味性,贴近生活,但每一则小故事都蕴含着丰富的哲理,都告诉学生一些寓意,从而使学生听故事,学故事,拓展自己的视野,陶冶自己的情操。聊天式教学充分改变以教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平等的学习环境中进入新课,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例如:在教学《口语交际》时导语设计如下:“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你们听过吗?前几天我们还在电视上看到航灭英雄费俊龙、聂海胜,他们真伟大,是英雄人物,也可以说是干古风流人物。今天我们进行一项活动,叫‘风流人物,谁与争锋’。”这种方法构成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活跃的氛围中导入新课,引发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在语文中学到生活,营造一个良好的活跃气氛。 三、知识型激趣导入

我国有句古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道出了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所谓知识型激趣法,就是教师充分利用自己较为广博的知识,组织成生动优美的教学语言,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方法。例如,在教学《济南的冬天》一文时,济南铁路局第二中学的魏风传老师是这样设计导语的:“学生们,苏轼有首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姻雨蒙蒙,远山近水,尽在画中,漫步湖边,荡舟湖上,令人如在画中游。而到了夏天,世界著名的避暑胜地瑞士景色最荚:绿色山林,环绕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