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介绍
中共衡水市委宣传部
发布时间: 2006-08-26 12:08 光明网
崛起的新衡水
目 录
1、衡水市基本情况介绍
2、衡水全力打造滨湖生态园林城市 3、衡水市用循环经济打造后发优势 4、衡水民营经济凸现创新优势 5、衡水投资亿元化解农民外出就业之忧 6、衡水开展“五创”活动构建和谐社会 7、衡水市强力推进县域经济发展
8、河北衡水把“两化”作为新农村建设突破口 9、衡水市城乡并举共建和谐社会
10、河北省衡水市扎实推进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
全文检索
搜索引擎
本周调查
衡水市基本情况介绍
衡水市地处华北平原的黑龙港流域,位于河北省东南部,东与山东德州毗邻,省内与邢台、石家庄、保定、沧州接壤,辖2市8县1区,118个乡镇、办事处,4994个行政村。全市总面积8815平方公里,总人口415万。
衡水历史悠久。西汉初年即在现辖区内开始设立县邑治所。自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至西汉末年,先后设置29个县邑,现辖县市区多为此时建置。现衡水市政府所在地桃城区,汉时称桃县,隋朝开皇16年(公元596年)置衡水县,名取漳河横流之义。之后1400多年间,政局虽多有变迁,但衡水的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衡水处于齐鲁文化与燕赵文化的结合部,深厚的文化底蕴造就了西汉儒学大师董仲舒,唐代著名经学家孔颖达,唐代诗人高适等一大批杰出人物。衡水又是革命老区,全国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台城特别支部(1923年8月成立)和河北省第一个县级党组织——中共安平县委(1924年8月组建)就诞生在我市。抗战时期,徐向前、宋任穷、陈再道、王任重、刘志坚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在这里浴血奋战,刘建章、崔月梨、崔乃夫等一批衡水籍领导同志曾在这里工作过。
衡水专区始建于1949年,1952年撤销。1962年国家为集中扶贫,将原属石家庄、沧州专区的11个贫困县划归在一起,复设衡水专区,1970年改称衡水地区。1996年7月撤地建市,是河北省最年轻的地级市。1962年建专时,衡水全区工农业总产值仅为2.2亿元,财政收入2204万元,农民人均分配收入34元。到1978年,区内生产总值达到8.76亿元,财政收入1.3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1元。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衡水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作全局,牢牢把握实现更快更好发展这一主题,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努力打造后发优势,强力推进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增长速度始终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到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实现518亿元,年均增长12.8%,人均列全省第五位;全部财政收入在消化历史虚收4.5亿元的情况下完成31.2亿元,年均增长15.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1460亿元,年均增速居全省第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947元和3530元。衡水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六个方面:
繁华街景
一是区位交通优势明显。衡水地处环渤海、环京津开放地带和京九经济增长带上,既是沿海开放区的腹地,又是内陆对外开放的前沿,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北依首都北京和重要商埠天津,南接邢台、邯郸钢铁煤炭基地,西临省会石家庄,东靠山东德州、济南。在周围400公里区域内,分布着北京、天津两大直辖市,石家庄、济南、太原、郑州四个省会城市以及几十个大中城市,是一个发展工业加工、辐射内销和出口外销的最佳区域。衡水交通、通讯十分发达。铁路方面:北起北京南达香港九龙的京九铁路穿越衡水全境,衡水是北京南下的第一大站,这条铁路与东西向的石家庄至德州的石德铁路在此交汇,衡水成为重要的交通枢纽;此外,衡水的东西两侧,分别是北京上海方向的京沪铁路和北京广州方向的京广铁路,这几条铁路如同加拿大的横跨北美大陆的铁路,是中国最重要的干线铁路。公路方面:307国道、106国道、石黄高速公路、衡德高速公路交汇于衡水,加之即将修建的大广高速公路,衡水已成为河北省第二大公路交通枢纽。空运海运方面:衡水距四大空港北京280公里、天津270公里、石家庄120公里、济南150公里,两大海港天津港270公里、黄骅港180公里。便利的交通和独特的区位优势使衡水成为华北平原承东启西、交汇南北、呼应沿海、承接京津的重要交通、通讯枢纽和新兴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大型集散地,被经济学家公认为经济发展的“黄金十字交叉处”。
二是农村发展生机盎然。土地和农副产品资源丰富,全市拥有耕地870万亩,人均2.13亩,高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