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云诗社诗词歌赋研修班】 诗词创作简明教程——十分钟搞定诗词格律,让你成为高手!(初稿) 下载本文

【青云诗社诗词歌赋研修班】

诗词创作简明教程

——十分钟搞定诗词格律,让你成为高手!

(初稿)

主讲人:王秀海 任景瑞 徐建良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并特别提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责任,要加强对中华诗词、音乐舞蹈、书法绘画、曲艺杂技和历史文化纪录片、动画片、出版物等的扶持,倡导中华美学精神,推动美学、美德、美文相结合,充分调动全社会积极性创造性,充分尊重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的主体地位,发挥领导干部的带头作用,发挥公众人物的示范作用,发挥青少年的生力军作用,发挥先进模范的表率作用,发挥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从业人员的积极作用,发挥文化志愿者、文化辅导员、文艺骨干、文化经营者的重要作用,形成人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局面。

在中国,诗词歌赋从国家战略角度来讲就是“中华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库的一颗闪耀的明珠。认识中国字的人都喜欢写上几句,并引以为荣,很多人还觉得自己写得不错,自认为意境高雅,用典精准。然而,真正懂得诗词格律的人却很少,绝大多数写所谓“格律诗词”的人,其实最多算是古体诗,只是形式上看起来整得字数对了,其他的,如平仄、押韵等,则一概不对。讲诗词格律的书很多,其中比较有影响力的当推王力先生所著《诗词格律概要》和启功先生所著《诗文声律论稿》两书,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一阅。很多人看书看了半天也不明所以,觉得书上讲得太复杂。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教程旨在以最简明的方法,教会大家诗词创作的基本格律,并附带讲一下诗词创作过程中非常注重的用典问题。

诗词的格律看似很难,实际上很简单,只要坚持把这篇文章看完,不出十分钟你就能搞定它,哪怕你以前没有任何基础。如果你要较真,非得确定是十分钟还是更长时间搞定,就要看你是否能够做到把这个教程所讲的相关知识牢记于心、运用自如了。我相信,有志于诗词创作的朋友,无论花多长时间学习此教程,都是值得的。建议大家通篇打印,反复学习,并推荐给你认识的每一个人,用自己的切实行动来影响和带动广大人民群众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

掌握了这些诗词格律的基本知识,就能随手写出很好的格律诗词吗?答案是:非也!或者说:很难!除了这些基础知识,大量的优秀诗词储备是必不可少的。下苦功学习这些经典内容主要为将来写诗作词化用其中的绝妙好词打下良好的材料基础,毕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毛泽东诗词》《道德经》《千字文》《弟子规》《三字经》《声律启蒙》或《笠翁对韵》等是必不可少的基本功课,必须做到熟读成诵、牢记其中关键名句,有时间的话最好能坚持学习完成通背。至于《古文观止》《史记》《资治通鉴》和四大名著甚至《四库全书》等大部头的资料,有余力者也可根据自己兴趣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

一、平仄

平仄,简单来说就是汉字读音的声调。我们都学过汉语拼音,这个貌似小学一年级就学的。汉语拼音有四声:第一声阴平、第二声阳平、第三声上声、第四声去声。那么,粗略地说,“平”就是第一声(阴平)和第二声(阳平),“仄”就是第三声(上声)和第四声(去声)。也就是说,可将现代汉语拼音的四声简化为平仄两声。

为什么说这只是个粗略的划分呢,后面我们会讲到,实际上古典诗词里每个字的平仄,并不是按现代汉语的阴阳上去四声来划分平仄的,而是按一种特殊的韵书叫平水韵的来划分四声,划分的方法与现代汉语有一些区别。作为现代人学写格律诗,倒是可以先不管它,还是先按现代的四声来吧。

现在我们先来看成语。曾经在某大学的一次讲座中,要求在场的学生随口说出一个四个字的成语,也就是最先想到哪个成语就说哪个。学生说了很多,比如虎背熊腰、赤胆忠心、一马平川、疾风劲草、井井有条、峰回路转等等。这些成语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什么呢?我们来看它的第二个字和第四个字,就会发现,第二个字和第四个字的平仄是相反的:

虎背(仄)熊腰(平)、赤胆(仄)忠心(平) 一马(仄)平川(平)、疾风(平)劲草(仄) 井井(仄)有条(平)、峰回(平)路转(仄)。

当时学生报上来20多个成语,除了两个不符合这个规律之外,其他的都符合。这说明什么问题呢?说明大多数成语符合这么一条规律:二四分明,也就是第二和第四字的平仄是相反的。我们如果翻开一本成语词典,就会发现,大多数成语符合“二四分明”这一规律,比例有多高我未做过统计,但凭感觉来说,应该有70%到80%,而那天学生报出来的比例要更高些,当时有20多个学生报了成语,只有两个人的不符合这一规律,符合的比例在90%以上。

这说明了如下几个问题:

一、说明汉语存在一种平仄交替的声律。因为如果不存在这种声律,纯粹按概率的话,这种“二四分明”的现象不可能有这么高的比例。

二、说明有这种平仄交替规律的成语更容易被人记忆。因为如果纯粹按概率的话,学生报出的成语,符合“二四分明”的应该与成语词典里的一致,就是70%到80%,而现在达到了90%以上。说明有这种规律的成语更抑扬顿挫、琅琅上口,容易让大家脱口而出。

我们知道,成语大都产生于唐以前,早至商周时期,这说明,汉语的声律是一个客观的存在,不是人为硬性规定或编造出这么一个东西。这种平仄交替的声律,就如舞步的鼓点,既有规律,又抑扬顿挫的富于变化,能达到悦耳美听的效果。因此说汉语是形与音谐美的文字,汉语格律诗是形、音、意三者一体的完美结晶。虽然四声和平仄是早已潜伏于汉语中的规律,但直到南朝,周颙、沈约等人才明确提出四声的概念,沈约并把这一概念应用到做诗中,提出了“四声八病”说。“四声八病说”可以说是近体诗格律的前身。近体诗的格律,是在唐代成熟的。或者换句话说,近体诗(也叫格律诗)是在唐代形成的。

我们会听到,格律诗有几个名称:近体诗、今体诗、旧体诗。近体诗、今体诗这两个名称,是唐朝人命名的,因为格律诗产生于唐朝,相对于更早的古体诗而言,唐朝人就把格律诗叫近体诗,也有叫今体诗的。旧体诗这个名称,是五四运动以后,搞新文化运动的那帮人命名的,因为这时候又产生了一种新的诗歌体裁,就是白话诗,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谓的“新诗”。因为有了“新诗”,所以原来的诗就被称为“旧诗”、“旧体诗”。但也有一些人对“旧体诗”这个名称很不满,认为隐含着“过时”的贬意。再顺便说一句,一些写新诗的人,对中国的传统诗歌一概称之为古体,这是不对的。古体和近体是两种不同的诗歌体裁。

二、格律

我们今天写格律诗,已经不必再考虑“四声八病”,只要大致符合格律就行了。下面就来讲讲格律诗的格律。

既然四个字有平仄交替、“二四分明”的规律,那么六个字呢?八个字呢?我们自然会想到,这种规律是不是可以延伸呢?事实上确实是可以延伸的。

我们知道,常见的格律诗有两种:

一种是五字一句的,四句的叫五绝(五言绝句的简称),八句的叫五律(五言律诗的简称)。

一种是七字一句的,四句的叫七绝(七言绝句的简称),八句的叫七律(七言律诗的简称)。

那么,有没有六字一句的,或八字的一句的,或更多字一句的格律诗呢?理论上是可以有的,但极少见。六字一句的前人作品有少量,八字一句的则几乎没有,或者只见于某些游戏诗中。

我们先来看一首著名的五绝:

红豆(仄)生南(平)国 春来(平)发几(仄)枝 愿君(平)多采(仄)撷 此物(仄)最相(平)思

我们注意它每句的第二、四个字,会发现,和成语一样,它的第二、四个字的平仄是相反的,而它的第一、二句以及第三、四句的偶数位置上的字,会发现,平仄也是相反的。

如第一句第二字为仄声字“豆”,那么第二句第二字就相反了,是平声字“来”。 我们在这里提出一个“联”的概念,所谓“联”,就是诗的每两句构成一联。

比如这首诗,就是由两联组成,第一、二句构成一联,第三、四句又构成一联。 每一“联”的头一句叫出句,后一句叫对句。

这里的“联”与对联有相同也有不同。不同的是,不一定非得对仗,相同的是,偶数位置上的字,平仄必须相反。比如第一句豆(仄)南(平),第二句来(平)几(仄)。

这种一联中两句的偶数位置平仄相反的关系,有一个专有名词来形容,叫“相对”,也就是说,一联中出句和对句必须是“相对”的。

我们再来看两联之间的关系。比如这首诗的第一联和第二联,大家看出什么规律来没有?很容易看出,最根本的规律,就是第二联的平仄与第一联相反。

第一联是:豆(仄)南(平) 来(平)几(仄)

第二联是:君(平)采(仄) 物(仄)相(平)

因为第二联的平仄与第一联相反,那么,也就是说,第二联的出句(即前一句)与第一联的对句(即后一句)的平仄相同。对这首诗来说,也就是第三句与第二句的平仄相同。这种关系,也有一个专有名词,叫“相粘”。

我们可以总结出这样一个规律:

格律诗的第二句与第一句相对;第三句与第二句相粘;第四句与第三句相对;第五句与第四句相粘;第六句与第五句相对;第七句与第六句相粘;第八句与第七句相对……这个规律理论上可以无限延伸下去。

看完这首五绝,我们再来看一首七绝。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讲了前面的五绝,七绝应该就是顺延的事。我们知道五绝是“二四分明”,那么七绝就是“二四六分明”了。

月落(仄)乌啼(平)霜满(仄)天 江枫(平)渔火(仄)对愁(平)眠 姑苏(平)城外(仄)寒山(平)寺 夜半(仄)钟声(平)到客(仄)船

我们可以看出:

一、偶数位置上的字,都是平仄交替的。

二、符合粘对规律。即第二句与第一句相对,第三句与第二句相粘,第四句与第三句相对。

许多不懂诗词格律的朋友总以为格律很复杂,视作畏途。有人在写教科书时也将格律写得艰深古奥,令人退避三舍。其实学格律诗并不难,只是一层窗户纸,一捅就破。兹简要说明之。

先说平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