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大纲
Inorganic and Analytical Chemistry
课程编码:27A20301 学 分:6.0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计划学时:120 其中讲课:72 实验或实践:48 适用专业:药学、制药、生物技术
推荐教材:魏琴主编,《无机及分析化学教程》,科学出版社,2010年
参考书目:1.武汉大学无机及分析化学组编,《无机及分析化学》,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 2.曹锡章,宋天佑,王杏乔编,《无机化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 3.李发美,赵怀清,柴逸峰编,《分析化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年
课程的教学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主要内容是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主要内容有原子结构、分子结构理论,主族元素、过渡元素及其性质,酸碱平衡、配合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基础知识。在分析化学部分,主要内容为滴定分析法(酸碱滴定、配合滴定、沉淀滴定、氧化还原滴定)重量分析法和分光光度分析法的原理和方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原子结构、分子结构理论,主族元素、过渡元素及其性质,掌握酸碱平衡、配合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沉淀平衡等基础知识。在分析化学部分,掌握滴定分析法(酸碱滴定、配合滴定、沉淀滴定、氧化还原滴定)知道重量分析法和分光光度分析法的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具有分析处理一般的无机及分析化学问题的初步能力。
课程的基本要求
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对物质世界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使学生了解无机与分析化学学科在国家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了解化学发展简史,化学学科的分支及特点,以及本课程与相关学科的衔接与联系。
2、了解滴定分析法的基本知识,掌握滴定分析法的相关计算;了解试样的分析的基本步骤;掌握溶液的依数性和活度系数的含义;学习误差理论,要求学生牢固树立“量”的概念,掌握分析测试数据的处理方法和有效数字的计算与运用。
3、要求学生从质子平衡的观点理解酸碱的概念,掌握缓冲溶液的基本原理,掌握溶液中氢离子浓度的计算方法;了解配位化合物的命名、结构和成键特点;掌握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以及电极电势的概念与应用;掌握溶解度、溶度积的计算和影响沉淀溶解度的诸多因素。将四大平衡与四大滴定的概念与实验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要求学生掌握滴定分析的特点与方式,了解指示剂的变色原理、变色范围和选用原则,掌握各类滴定曲线的共性、个性及其计算,了解各种滴定方法的实际应用。
4、了解可见分光光度法的特点和分析方法;掌握光的吸收定律及其适用范围;了解光度法仪器测量的误差及测量条件的选择;了解吸光光度法的应用。
5、授课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注意介绍学科发展的前沿与最新成果,拓宽学生的思路和视野,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各章节授课内容、教学方法及学时分配建议(含课内实验)
第一章 绪论 建议学时:2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化学与社会及人类生活的关系,认识学习化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了解化学发展
简史;了解无机及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知道课程的研究内容;了解本课程学习方法及要求。
[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章为了解内容,无重点及难点
[授 课 方 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 [授 课 内 容]
§1.1 化学的重要性、研究内容和发展简史 §1.2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的重要性和研究内容
第二章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 建议学时:8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氢原子光谱与玻尔氢原子模型;了解光电效应与波粒二象性;了解薛定谔
(Schr?dinger)方程与波函数的概念;掌握四个量子数的意义及取值范围;了解屏蔽效应和钻穿效应;掌握原子轨道的能级分布和核外电子排布三原则并学会利用电子排布三原则进行电子排布;掌握原子的电子层结构和元素周期系的关系; 掌握周期表中元素基本性质的递变规律。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轨道能级分布,核外电子排布规则,特征电子排布。难点:屏蔽效应和钻穿效
应,能级分布,核外层电子排布。
[授 课 方 法] 多媒体教学,课堂讲解、讨论与学生练习相结合。 [授 课 内 容]
§2.1 原子结构的经典模型 §2.2 微观粒子运动的特殊性
§2.3 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量子力学模型 §2.4 基态多电子原子的电子层结构 §2.5 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
第三章 化学键与分子结构 建议学时:8 [教学目的与要求] 理解离子键的形成机理和特点;掌握离子键的强度与晶格能,掌握离子的特征;掌握价
键理论关于共价键的形成及特点的解释;掌握sp,sp,sp,dsp,spd杂化分子的空间构型;会用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快速判断分子构型;学会用分子轨道理论解释分子的磁性和稳定性;了解金属键的改性共价键理论及金属键的能带理论;了解分子的偶极矩和极化率;掌握分子间作用力及氢键的形成及对分子性质的影响;掌握晶体的类型及特点及离子极化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共价键的价键理论;杂化轨道理论。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 同核双原子分子轨道
能级图。分子极性与键的极性、分子间力的种类。难点:价键理论关于共价键的形成以及特点的解释;不等性杂化以及对分子构型的影响;用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解释复杂分子的构型;分子轨道理论。
[授 课 方 法] 多媒体教学,课堂讲解、讨论与学生练习相结合。
2
3
2
32
[授 课 内 容]
§3.1化学键理论 §3.2 共价键理论 §3.3 金属键
§3.4 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 §3.5 晶体结构
第四章 定量分析的过程 建议学时:4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分析方法的分类与选择原则;掌握定量分析结果的表示形式、标准 溶液的配制和
滴定分析结果的计算;掌握准确度、精密度、误差、偏差等概念及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标准溶液、滴定方式;准确度、精密度、误差、偏差等概念,分析误差的计算方
法。难点:标准溶液的配制;分析误差的计算。
[授 课 方 法] 多媒体教学,课堂讲解、讨论与学生练习相结合。 [授 课 内 容]
§4.1 分析方法的分类与选择 §4.2 分析试样的采集、制备与分解 §4.3 定量分析结果的表示 §4.4 滴定分析法概述
第五章 误差与数据处理 建议学时:4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分析数据的统计处理方法;掌握有效数字及运算规则。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难点:有效数字及运算规则。
[授 课 方 法] 多媒体教学,课堂讲解、讨论与学生练习相结合。 [授 课 内 容]
§5.1 定量分析误差 §5.2 分析数据的统计处理 §5.3 有效数字及其运算
第六章 酸碱反应与酸碱滴定法 建议学时:12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酸碱理论的发展史及各种理论的观点;掌握酸碱质子理论;了解活度及活度系数概
念;理解水的离解平衡,溶液的pH值;理解同离子效应和盐效应对平衡影响;掌握酸度对弱酸溶液中各组分浓度的 影响,掌握质子条件式;熟练掌握溶液pH值的计算方法;掌握缓冲溶液的概念、pH值的计算及缓冲溶液的配制;了解混合酸溶液相关计算;了解酸碱指示剂的变色原理;掌握各个阶段pH值的计算方法,滴定曲线,滴定突跃范围;了解多元酸碱的滴定;掌握分步滴定条件;掌握酸碱滴定法的应用。 重点:酸碱滴定条件选择和pH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