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春人教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15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说课稿 下载本文

15《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当代作家叶永烈创作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主要是用多个事例论证并告诫人们只有不断的探索与发现,才能获得真理,要敏锐地发现问题,坚持不懈地思考,深入解决问题。全文条理清晰,通俗易懂,字里行间闪烁着知性之美、智慧之美,对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具有很好的启发。

(二)教学目标

1.认识“惯、圃”等11个生字,理解并积累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明确作者用了哪些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能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摘抄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能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探究精神。 难点:

体会本文语言生动、准确的特色,学习用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 二、说教法。

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这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 1.默读法

本课语句优美富有哲理,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段细读品味,整体采用默读方式,以便把握文章结构,感受列举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方法。

2.发现点拔教学法

本课说理性强,结构清晰,逻辑明确,学生不难理解,因此在教学时我采用由学生讲述发现、点拨启发学生对文章的思考,发现文章逻辑,理解列举事例说明观点的方法。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本课的教学同时准备了多媒体课件,内容涵盖作者简介,文中人物相关资料,课文生字等内容,辅助教学,避免枯燥的说教形式,让课堂更生动。 三、说学法。

本课要求学生在课前做好预习,包括预习生字,大概了解课文内容,查找课文中人物的相关资料。课内主要是默读,划出印象深刻的句段,学习生字和课文内容,结合课后习题,进行适当练习,从而掌握本课要学习的内容。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课时是二课时,要结合课前的预习和课后习题,紧扣教材,结合教学目标,合理安排教学流程,以达成教学目标。

(一)布置预习

1.利用工具书,把不认识的字词注上音并识记字形、字义。 2.划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和不懂的地方,并思考为什么。 3.搜集一些科学发现与机遇的故事。 (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分两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有很多同学特别崇拜科学家,能说一说你最崇拜的科学家是谁吗?你们指导科学家们主要依靠什么取得伟大的成就吗?(自由发言)板书课题。请你们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二、学习生字词

1.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件展示作者简介。

2.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印象深刻的地方和不理解的词句,交流理解。

3.出示生字,教师检查生字学习情况。重点交流的几个字:惯,溅,搜,域。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通课文。边读边思考。(课件展示问题)

写了几件事?每件事讲了什么?文章想说明什么?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

2.检查朗读(抽读、举手读),指导把人名、地名读正确。理清脉络。(总分总)

第一段(1)提出论点;第二段(2—5)事例论证;第三段(6—7)总结全文

3.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三件事:紫罗兰与酸碱试纸、地图和蚯蚓分布推论大陆海洋的形

成、眼珠快速转动时最容易做梦。

都是围绕“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开展的,这也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4.学习第一段: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怎么提出来的? 开门见山,明确指出。“这句话本身就是一个真理”肯定其正确性、普遍性。

第二课时

一、细读课文,深入理解

1.学习第二部分:三个事例 课件展示表格,同桌合作完成。(人物、发现问题、不断发问、反复实验、找到的真理)

2.交流三个事例的相同点。(科学家发现的过程是相同的,都是先偶然发现问题,不断地追问,再进行反复的研究和实验,最后解决问题,得到结论。(第二自然段))

3.研读第二自然段,体会标点符号表述的好处。(课件展示文段)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司空见惯。 “?”代表发现问题,不断追问;“!”代表发现真理。把“?”拉直成“!”,就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这个句子把一个抽象的道理,用直观形象的方法进行表述,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总结课文,感悟精神

1.齐读6、7自然段,画出关键词,说说他们找到真理凭借的是什么?

见微知著(结合事例具体说明) 要善于观察生活中的细枝末节,见微知著

善于发问、不断探索、独立思考、锲而不舍(发现问题后是怎么做的?)

课文运用例证法,引用华罗庚的话进行收尾 2.总结课文,回顾内容。(他们的反复实验就体现了他们那不断探索、独立思考、锲而不舍的精神,正因为他们的这种科学精神,才找到了真理,这就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3.领悟“?”“!”所蕴涵的情感。(含义、情感) 三、拓展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