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高鸿业宏观经济学第15章练习答案 下载本文

– 25r。再求LM方程,根据m=L得200=0.20y,即y=1000 亿美元。可解得均衡收入y=1000亿美元,均衡利率r=8。IS曲线和LM曲线的图形如下

(2)若货币供给从200亿美元增加到220亿美元,则LM曲线将向右平移100个单位(因为此时y=1100亿美元)。均衡收入y=1100亿美元时,均衡利率r=4,消费c=100 + 0.8×1100 = 980,i=140 – 5×4 =120

(3)由于L=0.2y,即货币需求与利率无关,只与收入有关,所以LM曲线垂直于横轴,从而也使得均衡收入增加量等于LM曲线移动量。

LM? r 8 4 IS 0 1000 1100 y

8、假定经济起初处于充分就业状态,现在政府要改变总需构成,增加私人投资而减少消费支出,但不改变总需求水平,试问应当实行一种什么样的混合政策?并用IS—LM图形表示这一政策建议。

解答:如果政府要改变总需求构成,增加私人投资而减少消费支出,但不改变总需求水平,则应当实行夸大货币供给和增加税收的混合政策。扩大货币供给可使LM曲线右移,导致利率r 下降,刺激私人部门的投资支出。税收增加时,人们可支配收入会减少,这使IS曲线左移。yo为充分就业时的国民收入,政府增加货币供给使LM移至LM?,利率由r1降至r2,与此同时,政府采用紧缩性财政政策使IS左移至 IS?,这样国民收入维持在充分就业水平yo,而私人投资增加了,消费支出减少了。

LM r LM IS?r1 E1 LM E2 E3 LM? r2 r3 IS 0 yo y

9、假定政府要削减税收,试用IS—LM模型表示以下两种情况下减税的影响:

(1)用适应性货币政策保持利率不变。 (2)货币存量不变。

说明两种情况下减税的经济后果有什么区别?

解答:(1)政府减税,会使IS曲线向右上移动至IS?,这使得利率上升至r1 ,国民收入增加至y1 ,为了使利率维持在ro水平,政府应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使LM曲线右移至处LM?,从而利率仍旧为ro,国民收入增至y2,均衡点为 LM?与IS?的交点E2。 (2)货币存量不变,表示LM不变,这些减税使IS曲线向右移至IS?的效果是利率上升至 r1,国民收入增至y1 ,均衡点为LM与IS 的交点E3。两种情况下减税的经济后果显然有所区别,在(1)情况下,在减税的同时由于采取了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使得利率不变,国民收入的增至y2,而在(2)情况下,在减税的同时保持货币存量不变,这使得利率上升,从而回使 私人部门的投资被挤出一部分,因此,国民收入虽然也增加了,但只增至y1(y1 < y2)。上述情况可以用下图表示。

r IS r1 IS? E3 LM LM LM? E2 r2 r3 E1 0 y0y1y2 y

10、假定政府考虑用这种紧缩政策:一是取消投资津贴,二是增加所得税,用IS—LM曲线和投资需求曲线表示这两种政策对收入、利率和投资的影响。

解答:取消投资津贴和增加所得税虽然都属于紧缩性财政政策,都会使IS曲线向左下方移动,从而使利率和收入下降,但对投资的影响却不一样,因而在IS—LM图形上表现也不一样,现在反别加以说明。

先说取消投资津贴。取消投资津贴等于提高了投资成本,其直接影响是直接降低了投资需求,使投资需求曲线左移,在下图1---61(a)中,投资需求曲线从I左移到I。如果利率不变,则投资量要减少I1I0,即从I0减少到I1,然而投资减少后,国民收入要相应减少,IS曲线左移,在货币市场均衡保持不变(即LM曲线不变动)条件下,利率必然下降(因为收入减少后货币交易需求必然减少,在货币供给不变时,利率必然下降),利率下降又会增加投资,使取消投资津贴以后的投资减少量达不到I1I0。在分图(b)中,设IS曲线因投资需求下降而从IS0左移到IS1,结果使收入从y0降到y1,利率从r0降到r1,在分图(a)中,当利率降为r1时,实际的投资就不是下降到I1,而是下降到I1?,因此少降低的数额I1I1?。

再说增加所得税。增加所得税会降低人们可支配收入水平,从而减少消费指出,这同样会使IS曲线左移。假定左移情况是图1—61中的IS0到IS1,则收入和利率分别从y0和r0降到y1和 r1,由于增加所得税并不会直接降低投资需求,因而投资需求曲线仍为I,但由于利率从r0降到r1,因而投资得到刺激,投资量从I0增加到I0?,这就是说,增加所得税虽然使消费、收入和利率都下降了,但投资却增加了。

001r r0 r1 I1 0 I0 I0? y I1 I1? I0

r LM r0 r1 IS0 0 y1 y0 y IS1 12.解答:西方经济学家关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效果意见不一,其中普遍认可的宏观经济政策的局限性的论点主要有三:是货币政策对付严重萧条时无能为力。当严重的萧条状态出现时,人们对经济前景的信心异常低下。这时,即使采用非常宽松的货币政策,即以低微的利息率提供大量的贷款,人们仍然不愿投资,而消费者仍然不愿意增加消费。二是尽管政策正确且适时,但官员们却有可能由于利己的政策考虑而不予实行。三是经济政策在时间上后的性质。其原因在于:从发现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到针对问题而执行的政策全部产生效果之间存在一系列的步骤,而其中每一个步骤都需要时间才能完成。由于时效应的存在,使得经济政策往往对宏观经济的调控效果大打折扣。

尽管西方的宏观经济政策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存在这样那样的局限性,但是,不可否认,它也确实反映了现代社会化生产对政府在宏观经济上加以协调和管理的要求,而这种协调和管理很难依靠政府完全用行政命令的方式,用下达指令性计划的方式来实现,因为现代化大

生产是在商品经济的形式中不断发展的,而商品经济要求市场机制起作用。因此,西方政府对宏观经济的管理往往通过税收、预算支出、利率等经济杠杆来影响市场(包括商品市场、资金市场等),进而影响整个生产和就业。在这种意义上,研究西方经济政策和理论对我们很有现实意义。

新中国建国至20世纪70年代末,一直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管理体制。在历史上,这种体制对恢复和发展我国国民经济曾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这种管理体制已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模式要求相应的建立起一套有效的宏观调控机制。在这方面,西方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理论和实践是值得借鉴的。以往我国宏观经济中缺少内在的、灵活机动的调节机制,企业生产经营由政府直接安排,对市场反映不灵敏。我国的经济统计、资料分析和综合处理手段也比较落后,政府难以准确地及时掌握实际经济动态,往往要等到难题成堆、形势严峻时才采取果断措施,而且主要用行政命令方式,各行各业来一个“一刀切”。结果常常使经济大起大落,带来损失。可见,我们很有必要分析研究西方国家宏观调控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训,结合我国实际情况,逐渐探求和建立起一套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有利于我国国民经济协调地健康发展。

文稿录入:汤小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