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试卷及答案要点 下载本文

备、最终贷款人、组织全国的清算三个方面。

中央银行是国家的银行。这一职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代理国库;代理国家债券的发行;向国家给予信贷支持;保管外汇和黄金准备;制订并监督招待有关金融管理法规。此外,中央银行还代表政府参加国际金融组织,出席各种国际会议,从事国际金融活动以及代表政府签订国际金融协定;在国内外经济金融活动中,充当政府的顾问,提供经济、金融情报和决策建议。

8、简述决定和影响利率变化的因素 1. 物价水平

在现代信用货币流通的条件下,利率的变动与物价的变动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在信用货币流通的条件下,当由于种种原因而导致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上升,即发生通货膨胀时,货币购买力下降,币值下跌,国家为了稳定物价,就纷纷通过调整利率来调节货币供应量,促使货币购买力上升。因为物价上涨,货币贬值,存款人所得的实际利率低于名义利率,经济利益遭受损失,从而影响其存款积极性。因此,为了维持吸收社会存款的规模,名义利率也需要随着物价的上涨而上调。相反,当由于种种原因而导致一般物价水平下跌时,即发生通货紧缩时,市场低迷,信用收缩,国家为了促使物价水平回升,一般会采取降息的措施。因为物价的持续与普遍下跌将使实际利率升高,这将有利于债权人而损害债务人的利益。而社会上的债务人大多是生产者和投资者,债务负担加重,无疑会使他们的生产与投资活动受到影响,从而对经济增长带来负面影响。由此可见名义利率与物价一般具有同向变动的趋势。

2. 国际利率水平

现代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世界经济日益国际化、一体化。在开放经济体系中,国际间的经济联系使国内市场利率受到国际市场利率的深刻影响。这种影响是通过资金在国际间的流动来实现的。当国际市场利率高于国内利率时,国内货币资本流向国外。反之,当国际市场利率低于国内利率时,则国外货币资本流进国内。不论国内利率水平是高于还是低于国际利率,在资本自由流动的条件下,都会引起国内货币市场上资金供求状况的变动,从而引起国内利率变动。

3. 国家 经济政策

自 20 世纪 30 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后,资本主义国家普遍推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其中利率成为国家对经济活动实行宏观调节的重要工具。现代市场经济国家的中央银行都把调节利率作为调节信用,从而调节经济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规定差别利率与优惠利率实现对重点产业、部门或项目的扶持,进而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保证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完成国家预期的经济目标;通过规定和调整官方利率以影响整个市场利率的变动。因此,国家经济政策对利率有重要的影响。 4. 利率管制

在一国经济的非常时期或在经济不发达的阶段,利率管制也是影响利率的一个重要因素。政府有关部门实行利率管制,直接制定利率或利率变动的界限。由于利率管制具有高度行政干预和法律约束力量,排斥各类经济因素对利率的直接影响,因此,实行利率管制的范围是有限的,而且,一旦非常时期结束或经济已走出不发达的阶段,应及时解除管制。

除以上诸因素外,习惯和法律传统等因素对利率水平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

9、简述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及其关系。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遵循的基本原则是:盈利性、流动性和安全性,简称“三性”原则。盈利性,追求盈利最大化是商业银行的经营目的。流动性,遵循流动性原则是由银行这种特殊金融企业的性质所决定的。流动性是指商业银行能够随时满足客户提取存款等要求的能力。 安全性,是指商业银行在经营中要避免经营风险,保证资金的安全。安全性是银行资产正常运营的必要保障。

商业银行经营的三个原则既相互统一,又有一定的矛盾。如果没有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也就不能最后实现;流动性越强,风险越小,安全性也越高。但流动性、安全性与盈利性存在一定的矛盾。一般而言,流动性强,安全性高的资产其盈利性则较低,而盈利性较强的资产,则流动性较弱,风险较大,安全性较差。由于三个原则之间的矛盾,使商业银行在经营中必须统筹考虑三者关系,综合权衡利弊,不能偏废其一。一般应在保持安全性、流动性的前提下,实现盈利的最大化。 10、简述货币供给调控机制及其组成。

货币供给调控机制是一个以信用创造理论为基础、与中央银行体制的存在有密切联系、由内在诸因素有机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复杂综合体。 1.调控主体

整个货币供给量调控机制的主体有三个:一是中央银行;二是商业银行;三是非银行经济部门。可以用下图表示。 2.基本因素

货币供给量调控机制的基本因素也有三个:一是基础货币;二是货币乘数;三是货币供给量。

3.若干金融变量

影响货币供给调控模式的若干金融变量具体指现金漏损率、法定存款比率、超额准备金比率、定期存款比率、财政性存款比率等,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于倍数放大效应。

11、简述通货膨胀的效应

通货膨胀经济效应。主要有两个方面:

1、通货膨胀的再分配效应。首先,通货膨胀将降低固定收入阶层的实际收入水平,即使就业工人的货币工资能与物价同比增长,在累进所得税下,货币收入增加使人们进入更高的纳税等级,税率的上升也会使工人的部分收入丧失。其次通货膨胀靠牺牲债权人的利益而时债务人获利,只要通货膨胀率大于名义利率,实际利率就为负值。

2、通货膨胀的产出效应。在短期,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可促进产出水平的提高,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却会导致产出水平的下降。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对就业的影响是清楚的,它会刺激就业、减少失业;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在通常情况下,会减少就业。在长期,上述影响产量和就业的因素都会消失。

12、比较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的关系,如何认识银行信用是现代信用的主体?

商业信用是企业之间以商品形式提供的信用,典型的商业信用是企业以商品形式提供给另一个企业的信用,即通常所说的赊销商品。

银行信用是银行及各类金融机构以货币形式提供的信用。银行信用是商业信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更高层次信用形式,它和商业信用一起成为经济社会信用体系的基本成分。

银行信用和商业信用之间具有非常密切的联系。二者之间的关系可做如下理解: 第一,商业信用始终是一切信用制度的基础。

第二,只有商业信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才出现了银行信用。银行信用正是在商业信用广泛发展的基础上产生与发展的。

第三,银行信用的产生又反过来促使商业信用进一步发展与完善。

第四,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各具特点,各有其独特的作用。二者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并不存在相互替代的问题。

商业信用的借贷双方都是企业;商业信用借贷的对象是商品;商业信用的借贷行为与商品的买卖紧密联系在一起。借方同时也是商品的买者,贷方同时也是商品的卖者。

而银行信用的债权人是银行或者是其他金融机构,债务人是企业;银行信用借贷的客体是货币。

银行信用之所以起主导,主要是他克服了商业信用的局限性:商业信用规模小;使用方向固定。

13、简述商业银行的主要职能。 1、 信用中介的职能。信用中介是商业银行最基本、最能反映其经营活动特征的职能。这一职能的实质,是通过银行的负债业务,把社会上的闲散业务集中到银行里来,再通过资产业务,把它投向经济各部门。商业银行是作为货币资本的贷出者与借入者的中介人或代表,来实现资本的融通,并从吸收资金的成本与发放贷款利息收入、投资收益的差额中,获取利益收入,形成银行利润。商业银行是通过信用中介的职能实现资本盈余和短缺之间的融通,并不改变货币资本的所有权,改变的只是货币资本的使用权。

2、支付中介的职能。商业银行除了作为信用中介融通资本之外,还执行着货币经营业的职能。通过存款在账户上的转移,代理客户支付,在存款的基础上,为客户兑付现款等,成为工商企业、团体和个人的货币保管者、出纳者和支付代理人。以商业银行为中心,形成经济过程中无始无终的支付链条和债权债务关系。 3、信用创造功能。商业银行在信用中介和支付中介的基础上,产生了信用创造功能。商业银行能够吸收各种存款的银行,用其所吸收的各种存款发放贷款,在支票流通和转账的基础上,贷款又转化为存款,在这种存款不提取现金或不完全提现的基础上,就增加了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最后在整个银行体系,形成数倍于原始存款的派生存款。商业银行通过自己的信贷活动创造和收缩活期存款,而活期存款是构成货币供给量的主要部分,因此商业银行就可以把自己的负债作为货币来流通,具有了信用创造功能。

4、金融服务职能。随着经济的发展,工商企业的业务经营环境日益复杂化,银行间的业务竞争也日益剧烈化,银行由于联系面广,信息比较灵通,特别是电子计算机在银行业务中的广泛应用,使其具备了为客户提供信息服务的条件。工商企业生产和流通专业化的发展,又要求把许多原来的属于企业自身的货币业务转交给银行代为办理,如发放工资,代理支付其他费用等。个人消费也由原来的单纯钱物交易,发展为转帐结算。现代化的社会生活,从多方面给商业银行提出了金融服务的要求。在强烈的业务竞争驱动下,各商业银行也不断开拓服务领域,通过金融服务业务的发展,进一步促进资产负债业务的扩大,并把资产负债业务与金融服务结合起来,开拓新的业务领域。在现代经济生活中,金融服务己成为商业银行的重要职能。

14、简述金融监管及其原因,我国现阶段金融监管体系的构成。

金融监管是国家法律授权的部门(往往授予中央银行或者特定的金融监管当局),为了维护金融机构的安全和信誉,保护银行安全、稳健的运行,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依法对银行实行监管和管理权限的行政行为。一个独立、高效的金融监管体系和一套完整且健全的金融监管制度,对于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保证金融业稳健运行和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原因(一)次贷危机引发的信贷危机、美元危机和股市危机是促使美国政府推进金融监管改革的直接原因(二)放松管制和放任金融创新导致金融风险不断积累(三)监管权力的过度分散导致监管真空的出现 我国体系构成:我国虽然已出台了《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保险法》、《证券法》等多部法律与法规,但只对金融机构市场准入有着严格的规定,金融机构的市场退出存在着严重的法律缺位。当金融机构监管的某一环节处于法律的真空状态,而金融机构风险暴露时,央行的监管无法可依,只能借助强制性行政干预来解除金融风险,1997年海口城市信用社因挤兑出现支付困难时强制由海南发展银行托管乃至兼并一案仍历历在目。要改变这一局面我们现阶段必须加强监管的法制化建设,完善金融监管的法律支持体系。

1、尽快完善主体法律。2、尽快制订金融法律实施细则。 3、尽快建立独立的金融执法机制。

15、简述我国利率市场化及其路径

利率市场化是指通过市场和价值规律机制,在某一时点上由供求关系决定的利率运行机制,它是价值规律作用的结果。一直是我国金融界长期关注的热点问题.2000年以来广受人们关注的利率市场化改革终于迈出了第一步:经国务院批准,从2000年9月21日开始,改革我国外币利率管理体制,首先是放开外币贷款利率,由金融机构根据国际金融市场利率的变动情况以及资金成本、风险差异等因素,自行确定各种外币贷款利率及其结息方式。

路径 (1) 宏观经济形势决定着改革的时机选择。

(2) 金融微观基础建设的程度制约着改革的实践速度。先培育金融市场,健全金融机构后放开利率成功者居多,而无扎实市场基础者贸然完全放松利率管制者多以失败告终。

(3) 建立有效的监督体系,以及适宜的法律和规章来取代对利率和金融的直接干预。

在放开利率、金融自由化的过程中,必须建立一套适宜而谨慎的管理制度,制定高质量的监管标准,进行严格而效的银行监督,评估银行风险。这对利率放开后的金融体系成功地发挥作用非常重要。

(4) 利率市场化改革必须综合考虑,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专家们的观点,只有同时实现一国宏观经济稳定和银行监管充分有效才可迅速实现利率自由化,否则需要有一个创造条件的过程。 (5) 对后利率自由化问题宜尽早防范。

16、论述货币供求与社会总供求的关系及货币供求均衡的调控机制。

论述货币供求与社会总供求的关系 (1)货币供给决定社会总需求 (2)货币需求由社会总供给决定

(3)货币供求与社会总供求的关系如下图

S D

Md MS

货币供求均衡的调控机制

(一)正确地实施财政政策,保持经济的总体均衡

(二)有效地实行货币政策,调整货币供给以适应必要的货币需求 (三)保持适当的国民经济比例,促进货币供求在结构上的均衡

(四)完善利率机制,有效地运用利率杠杆是保持货币供求均衡的重要条件

17、试述金融市场的主要功能并分析我国金融市场的效率。 金融市场的主要功能 1、 资本积累功能

通过金融市场的介入,通过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方式,使社会资金流成为可能。

金融市场创造了多样的金融工具并赋予金融资产以流动性,法规齐全、功能完善的金融市场可以使资金的需求者方便经济的获得资金,使资金的供应者获得满意的投融资渠道。因而,借助于金融市场,可达到社会储蓄向社会投资转化的目的。 2、 资源配置功能

在金融市场上,随着金融工具的流动,相应的发生了价值和财富的再分配。金融

是物资的先导,随着金融资产的流动,带动了社会物质资源的流动和再分配,将社会资源由低效部门向高效部门转移。 3、 调节经济的功能

在经济结构方面,人们对金融工具的选择,实际上是对投融资方向的选择,其结果必然发生优胜劣汰的效应,从而达到调节经济结构的目的。在宏观调控方面,政府实施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离不开金融市场。 4、 反映经济的功能

金融市场是国民经济的信号系统。它反映了微观经济运行状况和宏观经济运行状

况,还可以通过它及时了解世界经济发展动向。

18、试述货币政策的运作机制并简要评价我国现阶段货币政策的效果。(没有答案,写上定义大家自由发挥)

货币政策运作机制: 货币政策工具作用于货币政策中介指标,通过货币政策中介指标去实现货币政策指标。

效果:我国的货币政策属于四重目标型,即稳定币值,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和平衡国际收支。

我国主要是通过货币政策工具进行运作。

1、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法定存款准备金是银行及某些金融机构为应付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而准备的货币资金,准备金站存款或负债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效果:对货币供应量具有极强的影响力。

2、 再贴现政策,再贴现政策是指央行通过正确制定和调整再贴现率来影响市场利率和投资成本,从而调节货币供给量的一种货币政策工具。效果:中央银行可利用它来履行最后贷款人的职责,通过再贴现率的变动影响货币供给量,短期利率以及商业银行的资金成本和超额准备金。

3、公开市场业务,公开市场是指各类有价证券自由议价,其交易量和交易价格都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