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下载本文

.

(2) 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缺点,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 同桌合作读。 3、 4、 5、 四、

小组交流。

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齐读

课外延伸

把今天学的内容读给爸爸妈妈听。

课外搜集资料,了解有关《治家格言》的故事,讲给同学听。

1、 2、 五、

作业练习

别人有了成绩或遇到困难,你会怎么做,当别人误解时,你会怎么做?

6、《名贤集》(节选一)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了解有关《名贤集》的文学常识。 2、文言文词句的翻译。

3、阅读分析文言文中人物形象,并能概括其性格特征。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名贤集》文学常识的掌握。 教学难点:文言文重点字词、句子的掌握。 教学过程:

上新课前,让我们先来看看这几幅图片,猜一下是什么成语和典故。“望梅止渴”“七步成诗”。这些成语和典故都出自我国南朝时期的笔记体小说集《名贤

.

.

集》。 一、背景设计

《名贤集》是由南朝的刘义庆编撰而成的,刘义庆是宋武帝刘裕的侄子。是刘裕之弟长沙王的刘道怜的二子,后来因为他的叔父临川王刘道规没有子嗣,而过继于他,并承袭为临川王。 二、课文分析 1、课文引入。 2、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可以通过中文的注释,自己思考和同桌讨论的形式疏通文意,教师进行重点点拨。包括重点字词和重点句子的分析。 3、翻译

总结:从文中寥寥几句,我们就能体会深刻道理,而这正是《名贤集》艺术手法上“以事见人”独特的魅力。并且在语言方面我们也能感受到《名贤集》简洁明了。清丽委婉的特征。 三、知识的扩展 1、有关隐语的介绍。

我国的迷语源远流长,早在生产力还十分低下的西周以前,就出现了谜语的语言现象。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语言日益丰富,具有隐示性的歌谣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并出现了我国谜语的最早形式——隐语。这是谜语的最初萌芽。到东汉时期,隐语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根据汉字的结构特点,利用方块字在离合增损中形、音、义的变化,产生了第一条文义字谜。隐语从先秦到过渡到西汉,就开始逐步趋向于谜语,当时流行的射覆,已成为民间和宫廷的娱乐品了。并且大量的

.

.

隐语开始出现在文学作品中,而文人也表现出对其的特别钟爱。 2、用猜谜的形式使学生感受文字的魅力。 (1)谜面:呀(打一成语) 谜底:唇齿相依 (2)谜面:群英会(打一教育机构) 谜底:幼儿园 (3)谜面:欧美民族(打一人名) 谜底:西施

7、《 名贤集》(节选二)

.

.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名贤集》的文学常识。 2、文言文词句的翻译。

3、阅读分析文言文中人物形象,并能概括其性格特征。 重点与难点

1、《名贤集》文学常识的掌握 2、文言文重点字词、句子的掌握 教学 过程: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名贤集》,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到《名贤集》是由南朝的刘义庆编撰而成的,刘义庆是宋武帝刘裕的侄子,承袭为临川王。 一、课文分析 1、课文引入: 2、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可以通过文中的注释,自己思考和同桌讨论的形式疏通文意,教师进行重点点拨,包括重点字词和重点句子的分析。 1、重点字词: 2、重点句子: 3、翻译:

3、课文知识的补充:曹娥碑

总结:从文中寥寥几句,我们就能体会深刻道理,而这正是《名贤名贤集集》艺术手法上“以事见人”独特的魅力。并且在语言方面我们也能感受的《名贤集》简洁明了,清丽委婉的特征。

三、知识的扩展 1、有关隐语的介绍

2、做联句游戏,看谁完成得又快又好。 四、教师小结

这节课告诉我们许多为人处事的道理,教导我们要孝敬父母,一家人要和和气气;劝诫我们凡事都要从小处做起;告诉我们与人交往要互相尊重。

.

.

8、 《逢老人》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能熟练背诵。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理解“ 一里二里行,四回五回歇。” 教学难点: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语: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诗诗名是《逢老人》,作者是唐代诗人隐峦。 二、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出示古诗: 2、多种形式朗读诗句。

⑴ 自己轻声读几遍,把诗句读通顺。 ⑵ 指名读,正音。 ⑶ 齐读,读正确流利。 3、引导学生理解诗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