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乐县万全乡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调查
(标题小二号、黑体加粗,作者小四号、宋体)
【内容摘要】我国人地矛盾突出,农业增收空间极为有限。要富裕农民,
必须最大限度的减少农民,发展非农产业和劳务经济,使大量农民彻底从土地解放出来。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做大做强劳务经济是现阶段促进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之一。将乐县万全乡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输出初具规模,但劳务输出强度偏小,外出人口中性别差异较大,年龄层次上不均衡,在外务工期限不长,有计划组织外出的少,报酬较低。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营造良好的劳务输出氛围,强化劳动部门的职能作用,抓好农民工培训工作,建立健全劳务输出跟踪服务体系。
【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关键词3-5个,项目名称四号、楷体加粗,内容字体为小四号、楷体)
(正文)(小四号、宋体、1.5倍行距)
农业是弱质产业,而且我国人地矛盾突出,农业增收空间极为有限,要富裕农民必须最大限度的减少农民,发展非农产业和劳务经济,使大量农民彻底从土地解放出来。我国当前农村产业领域的拓展速度与农村劳动力的增长速度形成巨大反差,劳动力过剩即隐形失业现象尤其突出。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做大做强劳务经济是现阶段促进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之一。今年来,将乐县以组织各种形式加大农民工培训、输出力度,使农民增收成效显著。
为了解将乐县万全乡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情况,我于7月1日至8月31日对万全乡9个村(林场)100户农民的劳动力就业情况及剩余劳动力转移情况进行调查专访,调查采取发放问卷的形式。共发放问卷100份,收回96份,问卷有效率为96%。总人口为394人,劳动力为243人,男劳动力为131人,女劳动力为112人。
一、劳动力转移情况分析(四号,黑体,加粗)
根据调查结果,被调查的96户剩余劳动力转移呈现以下特点: (一)农村劳动力输出初具规模(小四,黑体)
全乡劳动力总数为8900多人,外出务工人员占全乡农村总人口的28.4%,占劳动力总人数的27%,其中占农村16周岁以上人口的22.6%。在此次100户调查中,外出务工87人,户均0.87人,占劳动力总数的25%,比2009年增长3个百分点,可以说将乐县的劳动力输出初具规模。
(二)外出务工人员的人数随年龄、性别的不同,差异明显
在外务工人员中,16—25周岁的人口所占比例最高,为39%;26—35周岁次之,占38%;36—45周岁再次之,占18.1%;46—55周岁又次之,占3.1%;56周岁及以上最少,仅占0.6%。其中,男性外出务工人员占全部男性外出务工人员在各个年龄段的分布情况是16—25周岁34.18%,26—35周岁占38.1%,36—45周岁占22.9%,46—55周岁占3%;56周岁及以上占1.2%。女性外出务工人员占全部女性外出务工人员在各个年龄段的分布情况是16—25周岁48%,26—35周岁占35.7%,36—45周岁占14.5%,46—55周岁占2.3%;56周岁及以上占0.5%。
(三)外出务工人员流向区域趋势多元化 但在本市就近打工的多,出市打工的少。就地打工因为没有脱离地缘和血缘关系,为农民兼顾家庭提供了方便,所以在当地企业和场镇做小生意的占较大比例,而自发到市外打工者,因多数既没有关系,又没渠道,所占的比重较小。其中各地打工者既有本省范围内其他市县的,也有经济发达的广东,浙江等省份,也有经济欠发达的西部省区,几乎遍及各个省区,去向相对比较集中的省份有广东、宁夏、浙江、江苏等。各个地区人员流向具体情况是,县内流动占44.9%,县外市内16.3%,市外省内占18%,省外20.8%。人员流动各个年龄段上在选择地域上呈现一定特点,如青年人大部分流向比较发达的长三角、珠海等地区,中年人则去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居多,年龄大的则在县境内流动多。
(四)外出务工人员在外务工时间1—2年比重较大,长期固定在外的人员数量较低
在所调查的87口外出人员中,在外一年以下的19,占22%;在外1—2年的47,占55%;在3—5年的13人,占15%;在外5—10年的5人,占6%;10年以上的2人,占2%。
(五)劳务收入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 2007年将乐县外出务工收入达到65万元,平均每个务工农民创收7390元,据此推断算,全乡农民人均劳务收入1290元,占农民纯收入的38%,仅此一项就使农民人均收入336元,占农民人均收入增长的67%。
(六)外出人员文化较低
挣小钱、干粗活的多,挣大钱、干俏活的少。由于农村富余劳动力多数文化低、缺技术、缺技能,因此主要从事城里人不愿干的最累、最脏和最苦的粗活,除少数从事管理、会计、文秘职业外,绝大多数都在个体私营企业和小包头那里从事简单的操作和体力劳动。
二、存在问题和形成原因
将乐县万全乡劳务工作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劳务收入为乡镇经济的发展增添了活力,但通过调查看到劳务输出还存在着很多不足:
(一)劳务输出强度偏小
调查结果表明,尽管外出务工人员已经到达一定的规模,约3000人,占农业总人口的28.4%,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27%。但是,这个数量也只是占到全乡劳动力总资源的三成还弱,仍有七成以上的人劳作在自家那贫瘠的一亩三分地上。由于农村的传统习俗和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思想观念陈旧、保守和僵化程度相当突出。许多农民虽已明白“农民要想富,劳务输出是条路”,“守住一亩地不走,抱着水稻红苕不放,是饿不着,也富不了”的道理,但由于传统习惯、自卑心和对城里人、陌生世界的恐惧感,他们一遇到挫折,便退缩回来,固守田园,
宁肯受穷,以求平安。近年来随着农业科技的推广和种植机构的的调整,一年中农民在田间的劳作时间加起来也不超过三个月,大量富裕时间被白白的浪费掉,况且万全乡的这3000多外出人员中,还有相当一部分(44%)农忙时节回来种地,同时兼顾家庭副业,真正意义上的劳务输出也就2300人左右。因而,万全乡劳务输出的总量还有很大的潜力。按照调查测算,如果平均每个农村家庭有一个人外出务工的话,全乡常年稳定在外务工人员应该达到4300人的水平,且留在家中的人除种地外,还有在家庭帮工、加工的人,全县全年家庭外务工人员应该达到5000人水平。
(二)外出人口中性别差异较大
在所调查的全部外出人口中,男性占62%,女性占38%,女性仅占男性比例的60%,而且女性外出人口随着年龄的增加,与男性比较,比例也大幅度下降,如16—25周岁的外出女性占到男性的六成多,26—35周岁仅占男性的五成还弱,36周岁以上女性也就占到男性的 成左右。产生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方面全社会整体观念还没有彻底转变,“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影响根深蒂固。另一方面也是社会问题,部分用工单位存在性别歧视,或者男女同工不同酬现象较为突出,从而导致外出务工人员性别不平衡。
(三)外出务工人员在各个年龄层次上不均衡 低年龄层次的外出人员占该年龄段人口比重较大,而高年龄层次的外出人员占该年龄层次的人口比重较小。这也是观念改变的问题,当然也与用工单位对招收人员的年龄限制有很大关系。
(四)外出务工人员在外务工期限不长,进而导致工作不稳定,人员随意流动性大,因而难以保持劳务输出总量的动态平衡
原因有如下几点:⑴相当一部分人外出带有一定盲目性,缺乏外出务工的心理准备和技能准备,如通过他人介绍和政府组织的仅占全部外出人员的36.5%,怀揣一腔淘金梦乘心而出,却因为找不到工作,工作报酬过低,不适应当地生活节奏等原因失意而归;⑵在调查中发现有部分家庭是把外出务工工作为子女思想改造的一种手段。“孩子刚从学校出来,先让他到外面逛两年,尝尝人生的艰辛,以后就会回来过日子”,或者带有一定的另类目的,“到外面混个媳妇回来好伺候自己”,不从思想深处认识到外出务工和种庄稼一样也一种谋生存图发家的重要手段,这正是20岁左右青年人外出一两年就返家的主要原因;⑶政府劳务输出部门对外出务工人员缺少输出 后必要的续监管机制,只注重输出前的信息采集和联系,缺乏输出后跟踪协调等工作,从而引发外出人员各种原因回返率高。
(五)自发外出人员多,乡政府有计划组织外出的少
在全部外出的人员中,乡政府组织仅占5%;外出务工人员分布在全国各地一方面说明我们眼界开阔,捕捉消息灵通,从另一方面也说外出务工人员的漫无目的性,在哪里天黑就在哪里歇脚,哪里有熟人就去哪里,缺乏目的性。这与我们将劳务输出作为一个新兴的农村重要产业来抓的主导思想相去甚远。
(六)大部分外出务工人员的报酬较低
外出务工人员年均11000元,也就是说月均916元,日均30.5元,如此低廉的报酬,在家门口就可以至少挣到40元以上,我们还愿意背井离乡外出吗?劳动报酬过低有诸多原因,但我们认为只要原因还是外出务工作员业务技能低,只能从事简单机械的原始劳动有相当大的关系。
三、加强劳务输出的几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