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古文部分知识点归纳及练习 下载本文

21《鱼我所欲也》一文提出的中心观点是:生,亦无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2《鱼我所欲也》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生,亦无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以\\\鱼\\\和\\\熊掌\\\为喻,巧妙地回答了这个问题,请写出原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一、生字 箪(dān) 蹴(cù) 羹(gēng)死亦我所恶(wù)9oB 二、重点词解释g|qH

1、本心:天性,天良” 2、患:祸患,灾难 3、辟:通“避”,躲避 1&}L 4、箪:竹筐 5、蹴:用脚践踏 6、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L 7、乡:通“向”,从前 8、何加,好处。 9、恶:厌恶。 8v5

10、辩:通“辨”,辨别。 11、义:正义或仁义。 12、勿丧:不丢掉,不遗失。丧:遗失 &

13、万钟:万钟的俸禄,形容位高禄厚。 14、贤者:有道德的人。 HnrP, 15、苟得:苟且取得,本文指:“苟且偷生,意思是只为求利益,不择手段。H= 三、重点句子翻译l]Hllf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尔。0iU=['

不仅有道德的人有这种信念,而且人人都有,只是有道德的人能不丧失罢了。v8I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与我何加焉。;+\

对于优厚的俸禄如果不问他合不合礼义,就接受它,那么优厚的俸禄对我来说有什么益处呢?]

3、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2LN-

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舍弃生命而选取正义了。?VJ 4、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e

以前宁肯死亡,也不接受,今天却为了我所认识的穷苦人感激自己而接受它。c

5、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ho*qzP

假使人们追求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宝贵的,那么一切能够用来逃避祸患的手段,有哪一种不能采用呢??7Ps} 四、思考题\\

1、本文出自《孟子?告子上》,作者孟子,战国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还学过他的文章有《得到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附“四书”:《孟子》《论语》《大学》《中庸》)`O*PKk 2、归纳段意:第一段:论述舍生取义是人的本性。U./<(A

第二段:论述见利忘义是丧失本性的行为。(第一层(1-2句)从正面举例,说明义的存在。第二层从反面举例,接受万钟这是丧失人的本性。)B{X_\\ 3、理解及背诵:(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y^`}

用原文回答: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u (2)文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生,亦无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开头以\鱼\和\熊掌\为喻,巧妙地回答了这个问题,请写出原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3)《鱼我所欲也》中出现的成语有:舍生取义、嗟来之食;由此我们可联想到与本文观点相关的孟子曾说过的三句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JkM3

(4)《鱼我所欲也》中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FB`

(5)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j-Qe\(6)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为宫室之美而受之;为妻妾之奉受之;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JK:e

(7)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8)不辩礼仪的接受万钟是为了:(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6g8/

w

(9)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_O

4思考、(1)文中所指的比生命更可贵的东西是指道义,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是指丧失道义。

(2)人的本心是什么?舍生取义P5 (3)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 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ZTY

(4)文章开端没有直接进入议题,而是先从生活中人们可能遇到的事情写起,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d0V%^7

给所要论述的问题增加了通俗性,为下文论议正题作好了铺垫。Q (5)文中多次使用对比这种手法,请举例说明。S^%O 鱼和熊掌对比 生与死对比 向与今天比较等SKNoN\

(6)写“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时?”取“熊掌‘的用意是什么?意在说明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需要选择的事,在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人们会选取价值更高的东西,用此事情来比喻”舍生取义“的道理。-pb}

5、联系、本文观点广为后人所赞同,请找出本文观点并写出与之一致的两句诗。~{#>>i 观点:舍生取义 诗句:(1)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GK!g

6、应用。(1)本文孟子用“ 舍生而取义 ”来表现他的人生追求(选择)文天祥《过零丁洋》中体现这种追求的诗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请写出历史上在人生中有正确选择的人。例如:岳飞精忠报国,文天祥选择忠义守节,布鲁诺选择坚定信念。1N.m}

(2)本文所强调的“义”与市场经济下的“利”有无矛盾,由此会引发一点什么样的启示,请简要谈谈。sOWSti

不矛盾,在市场经济下也要讲诚信、讲道德,不做违法乱纪的事。NxX&

(3)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用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宝贵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曲“舍生取义”的正气歌,请概述一个这样的例子:如抗洪英雄李向群为保一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誓斗洪魔,以生身殉国。刘胡兰,朱自清病危之际拒绝吃美国救济粮等。|-^

(4)列举奉行“舍生取义”这一行为准者的事例,并简要概述。如:南宋末年文天祥组织力量坚决抵抗外侵,失败被捕后,面对元朝威逼利诱,竟毫不动摇,视死如归,最终被杀,这种高尚的民族气节和为正义而献身的精神永远值得后人学习。hEi/}

(5)本文主要阐述了“舍生取义”的道理。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这个“义”字?(能见义勇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做与国与民与人有益的事等。社会上的哥们义气是与小团体个人私利相关的江湖义气与本文的“义”不同。)fGLy*

(6)作者在文中赞扬的是怎样的人:舍生取义的人(精神永存),批评的是怎样的人:见利忘义的人(无生命价值)sFrMI 21《曹刿论战》

《曹刿论战》背诵1、《曹刿论战》中反映战前政治准备,表现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一句话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b_O~X

2、 曹刿冲破阻挠,坚持进见鲁庄公的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f=gJ 3、 曹刿在对战争的论述中提出追击敌兵时机的句子是:视其辙乱,望其旗靡;S 4、 本文中出现的一个成语是:一鼓作气。XE$0Y|

5、陈毅的《梅岭三章》:体现视死与敌抗战到底的句子:投身革命既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L-.nI@

一、文体填空

1、本文选自《 》,相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

2、《左传》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

3、先秦散文包括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左传》是历史散文。

4、本文所写的战争是齐鲁之间的一次战争,因战场在长勺,故又称“长勺之战”,是历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二、解词

古今异义词①忠之属也( )忠于人民( )②牺牲玉帛( )作出牺牲( )③小大之狱( )越狱逃跑( )④必以情( )以情动人( )

实词⑴又何间焉( )⑵何以战( )⑶小惠未徧( )⑷弗敢加也( )⑸小信未孚( )⑹神弗福也( )⑺公将鼓之( )⑻下视其辙( )⑼登轼而望之( )⑽再而衰( )⑾彼竭我盈( )⑿望其旗靡( )⒀惧有伏焉( )⒁既克( )⒂公将驰之( )⒃肉食者鄙( ) 三、翻译句子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小大之狱,虽不能查,必以情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四、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曹刿论战》中反映战前政治准备,表现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一句话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b_O~X

2、 曹刿冲破阻挠,坚持进见鲁庄公的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f=g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