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课程标准 下载本文

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一、导 言 1.课程定位

语文是人类活动的重要交际工具,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中小学语文课程的主要特征。

语文课程是中小学阶段的一门基础课程,它是学生理解和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学习能力、培养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的基础,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起着重要的奠基作用。 2.课程理念

(1)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构建开放的、适应时代发展的课程体系

语文课程要关注学生在有计划、有目的的课程活动中的“学得”,也要关注学生在各种语言实践活动中的“习得”,要将语文课程活动和其他课程活动,将课堂学习和课堂以外的语言实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建开放的、适应时代发展的课程体系;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为

学生营造主动、自主、生动活泼地学习语文的环境;要引导学生在多渠道的学习活动中,加强人际交流,提高语言感受、运用能力和思想认识水平。 (2)开发语言潜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要有利于学生语言潜能的开发和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已有能力和发展可能,关心学生的内心需求,引导学生依据个体的生活状态和学习状况,探索适应于自身发展的学习方法,不断地通过已知认识、探求未知;要注重学生的语言积累,让学生在动态的语言实践过程中,掌握语言运用的规范,感受、体验优秀作品的语言魅力;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让每一位学生在有选择的学习过程中,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为终身发展打扎实的基础。

(3)增加文化积淀,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

语文课程不仅要重视语言知识的学习和语言运用规范的掌握,而且要重视学生情操的陶冶和文化品位的提升。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外国优秀文化的过程中,吸取精华,充实底蕴,形成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并提高比较辨别能力和鉴赏评价能力,塑造健全的人格。 (4)逐步形成问题意识,培养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语文课程要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由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方式,转变为接受性、体验性、研究性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要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依据自己的体验、感受与发现,主动地与作者对话,与同学、老师交流,逐步地形成问题意识,并在对问题的思考、认识、解决的过程中,培养合作精神、探究意识和研究性学习能力。 3.设计思路

(1)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评价意见,以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为核心,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

(2)课程内容部分分别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学习”等方面提出要求。

课程内容对十二年的课程学习分阶段提出具体的要求,使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习阶段坡度明显,增强可操作性。

课程内容适度强化文言诗文的学习,目的是促使学生加深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充实文化底蕴,提升文化品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并在学习文言诗文的过程中,吸收语言精华,提高书面语表达能力。

汉语知识的学习不求系统,而是让学生随文学习适度、有用的语言知识,重在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3)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以基础型课程为主,在基础型课程的学习中,渗透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综合学习”部分以探究型课程内容为主。 高中阶段分为基础型课程和拓展型课程,两类课程有明显的区别:基础型课程为全体学生共同学习的内容,拓展型课程为自主选修内容,每一位学生在三年学习中必须选学二至三项内容。研究型课程的内容,主要融于“综合学习”的内容与要求之中,也渗透于基础型、拓展型课程的学习中。

(4)实施意见部分,从教材编写意见、教学建议、评价意见、保障措施等方面提出实施原则、方法和策略,同时也为具体实施留有创造的空间。

教材编写、教学建议和保障措施等“实施意见”中要求充分考虑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将现代信息技术引入语文课程。 二、课程目标 1、总目标

(1)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持久的学习热情,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尊重世界优秀文化,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养分。

(3)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精神、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4)认识并掌握语言运用的规范,有一定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具有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

(5)具有独立阅读现代文的能力:能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基本见解,有个人的体验与发现;能赏析、评价文学作品,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能运用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解决阅读过程中的问题。

能借助注释、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浅易的文言诗文。

(6)养成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思考生活的习惯,能及时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能用规范的书面语正确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能根据日常生活的需要,运用各种表达方式写作。

(7)能正确运用规范的语言进行口语交际,能在不同场合,得体、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思想感情;有一定的演讲能力和辩论能力。

(8)有综合学习的能力。能运用网络平台查找资料,研究问题,进行人际交流;在各项语文实践活动中,培养合作意识和独立研究的能力。 2、阶段目标 一至二年级目标 到二年级结束时:

(1)能正确拼读汉语拼音,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会查阅字典,有独立识字的能力。能认识2000个左右的常用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会写1000个汉字,有良好的书写习惯。 (2)能认读并了解课文内容,在阅读过程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能结合语言环境理解词义、句义;能理解课文所原喊的道理,有自己的感受;能发现并提出问题。有课外阅读的兴趣和习惯。

(3)能认真听他人说话,主动与他人交流。有用普通话说话的习惯;有口语表达的自信心。

(4)能写几句连贯的句子,表达内心的想法;有写话的愿望。 (5)能参加班级、学校、社区组织的各项活动。 三至五年级目标

到五年级结束时:

(1)能熟练地拼读汉语拼音,并借助汉语拼音扩大识字量。认识并会写2500个汉字。 (2)能认读并了解课文内容,在阅读过程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能结合语言环境理解词义、句义;能理解课文所蕴含的道理,有自己的感受;能发现并提出问题。有课外阅读的兴趣和习惯。

(3)能认真听他人说话,理解他人所说的主要意思,并能用普通话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见;能根据需要,独立地发表自己的看法。

(4)能依据生活内容写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能辨别是非善恶;有经常动笔的习惯。 (5)能主动参与班级、学校、社区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合作意识。 六至九年级目标 到九年级结束时:

(1)能认识并正确书写3500个汉字。

(2)能正确理解现代文化作品的内容;能用分析、归纳、比较、质疑等方法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自觉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具有初步的鉴别能力和评价能力。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顺、读通浅易的文言诗文。能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个性特点和知识水平,选择课外阅读内容,有持久的课外阅读兴趣。

(3)养成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现象的习惯,能依据自己的语言能力和思想认识水平,选择生活材料,写出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写出对所读作品的感受或评论。能写常用的应用文。 (4)养成尊重他人发言的好习惯;能及时概括他人发言和报告的主要意思;能在不同场合清楚、得体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能根据需要作演讲或辩论。

(5)在课堂学习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初步形成课题意识,确定并完成研究内容。

(6)能自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信息,探讨问题,交流思想感情,并借助网络等工具研究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十至十二年级目标 至十二年级结束时:

(1)能综合运用归纳、演绎、类比和比较、质疑等方法正确理解现代文化作品的内容,能独立分析文章的主旨、思路、结构和写作特点,能自主地梳理阅读中获得的知识;有文学鉴赏水平,能感受和体验作品主题、社会意义及表现手法,并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积累和知识积累评论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浅易的文言诗文,了解古代文化常识。能在课外有选择地阅读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感受作品的魅力。

(2)能综合运用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抒发对生活中的人、事、物的感情,并能针对某些现象或观点发表见解;能说明事物或事理特点;能根据需要写常用的应用文。有写作的热情,养成随时动笔的习惯。

(3)能尊重他人发言,及时把握他人发言的要点;有收听、收看广播和影视新闻的习惯,能概括视听内容的中心。能根据不同场合和不同需要即时发表自己的意见,能进行即兴演讲或辩论。

(4)有一定的文化积淀,有健康的审美情趣和个性爱好,有独立的人格意识。

(5)能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发展趋势,选择拓展型课程或研究型课程的内容进行学习和探究。 三、课程设置 1、阶段设置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一至九年级)以基础型课程为主;高中阶段(十至十二年级)增加拓展型课程部分,拓展型课程内容为自主选修。 2、课时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