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沟土方施工方案 下载本文

2.2.2、管沟开挖施工

2.2.2.1、 施工作业带清理及扫线

1)根据管道经过的地形地貌及地质情况进行作业带平整。施工前,同业主或监理及地方政府一起,对作业带内的建(构)筑物和植(作)物林等进行清点造册,对重要地形、地貌、重要构筑物进行录像作为将来恢复依据。施工作业带的宽度为12米。

2)办好征(占)地手续。

3)清理程序:准备工作→放线→作业带边界处理→作业带清理

4)准备工作:工程技术人员熟悉线路图纸、现场勘查线路、地形地貌,选用合理的机械及施工方法,向操作人员进行交底。

5)放线:根据规定的作业带宽度用白灰放线作业带边界线及排(滤)水沟、筑土坝位置。

6)石方段横坡段管沟开挖,由于石方段地表土层较少(100mm-300mm),为不让表层土流失,作业带内地表土采用人工开挖、装袋,将袋装土堆在作业带两侧,再将管沟开挖时挖出的生土堆放在土堆内。然后将管沟内石方爆破后的碎石弃渣铺垫在作业带内形 成施工便道。

7)作业带清理、平整必须采取相应保护措施保护农田、果林、植被及配套设施,减少或防止水土流失。

8)清理、平整作业带时,保护线路控制桩,如有损坏测量工立即进行补桩恢复。 9)山区、丘陵地段及坡度大、滑坡等地段,清除时防止倾覆、塌方。对浅丘地形而言,作业带平整扫线后,将纵坡降至10°~18°,横坡降至10°~15°;山地地形将纵坡降至18°~30°,横坡降至15°以内。

10)作业带经过普通公路时,虽不需扫线,但必须把履带设备倒过公路。设备越过公路时,采用在公路上铺轻型桥排,桥排下垫土袋的方式跨路,以防履带设备压坏路面。

11)作业带经过沟渠及中小型河流、沟渠且无绕行便道的地方时采用埋设砼涵管过水及架设钢管排过桥的二种方法进行过河便道修筑。

2.2.3. 管沟开挖

1)管沟开沟前,工程技术人员、测量工、施工员等熟悉掌握线路、桩位、地形、地貌及地质情况,并向操作者交底清楚、明确。

2)管沟开挖前,工程技术人员,编制好作业指导书,明确管沟深度、宽度及边坡坡度以及弃土位置、原则和质量要求,向施工员、操作者进行技术交底,明确任务、职责。

3)测量放线:测量工按蓝图,依据所交桩位采用坐标法用全站仪放出管道中心、管沟边线,打下控制桩及引桩,供复核、检查后撒白灰线。

4)在管沟开挖前应进行移桩,转角桩按转角的角平分线移动,其余轴线桩应平移至堆土或组焊一侧距施工作业带边界线200mm处。对移桩困难地段,可采用增加引导桩、参照物标记等方法来确定原位置。

5)有地下障碍物时,障碍物两侧各3m范围内应采用人工开挖。对重要设施应征得

16

其管理方的同意,并在其监督下开挖管沟。

6)沟深超过5m的管沟开挖,可根据实际倩况,采取边坡适当放缓,加支撑或采取阶梯式开挖措施。 深度在5m以内管沟最陡边坡坡度 土壤类别 中密的沙土 中密的碎石类土 硬塑的粉土 中密的碎石类土 硬塑的粉质粘土、粘土 老黄土 软土(经井点降水) 硬质岩 最陡边坡坡度 坡顶无载荷 1:1.00 1:0.75 1:0.67 1:0.5 1:0.33 1:0.10 1:1.00 1:0 坡顶有静载荷 1:1.25 1:1.00 1:0.75 1:0.67 1:0.50 1:0.25 - 1:0 坡顶有动载荷 1:1.5 1:1.25 1:1.00 1:0.75 1:0.67 1:0.33 - 1:0 7)管沟开挖:采取松动微量爆破,配合机械开凿的方式进行。 8)对于沟下组装管线,在各管口连接处开挖操作坑,操作坑低于管底0.6m,基坑尺寸依据管道纵横向各延伸0.5m以上,并在管沟纵向方向打木(钢)板桩支撑,保证焊坑边坡稳定。

9)施工机械在丘陵、低山区等地段挖沟,根据坡度大小、土壤的类别、性质及状态采取相应的措施、防倾覆、防下陷。山区石方段采用履带式挖掘机破碎方法进行管沟开挖时,应制定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由于大洋沟穿越上游340米处为大洋沟水库。

10)管沟开挖应按施工规范要求进行。

11)施工承包商及现场监理、业主代表共同对作业带进行验收,并作好验收签字记录,验收合格后方可进场施工。重点检查管沟变坡点情况,管沟沟底平直度、管沟上方是否有坠石,及沟底细土回填是否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

沟底加宽裕量K值 (m)

施工方法 地质条件 b(m) 旱地 0.5 沟上组装焊接 沟内有积水 0.7 岩石 0.9 旱地 0.8 沟下组装焊接 沟内有积水 1.0 岩石 0.9 当管沟深度大于3m而小于5m时,管沟沟底宽度应按上式计算值再加宽0.2 m;当管沟深度超过5m时,管沟沟底宽度应根据工程地质情况酌情处理。 2.2.4、影响作业效率因素

由于上坡推土或填土高、宽而降低挖掘机挖机的作业效率的有关数据。 2.2.5、挖掘机施工方法 2.2.5.1、适用范围

适用于开挖含水量不大于27%的一~四类的土和经爆破后的岩石和土。岩块及土块

17

粒径应小于土斗口宽度的1/3。正铲主要用于开挖停机面以上的土方,工作面的高度一般不小于1.5m,过低一次不易装满铲斗,生产效率将降低。正铲经济合理的挖土高度见下表,开挖高度超过挖土机挖掘高度时,可分层开挖。正铲开挖应配备一定数量的自卸汽车运土,汽车道路应设置在正铲斗回转半径之内,可以在同一平面内,也可略高于正铲的停机面,以便正铲下沟槽挖土。由于正铲不便于转移,一般用于较大型土方工程。

2.2.5.2、开挖方法

1)开挖方式 根据开挖路线与运输汽车相对位置的不同,一般有两种:

A正向开挖,侧向装土向前进行方向挖土,汽车位于挖掘机的侧面装车,铲臂卸土时角度在90°内,且汽车行驶方便,生产率高,一般采用较多。

开挖高度参考数值(m)

铲 斗 容 量 ( m 3 ) 土的类别 0.5 一~二 三 四 1.5 2.0 2.5 1.0 2.0 2.5 3.0 1.5 2.5 3.0 3.5 2.0 3.0 3.5 4.0 B侧向开挖,侧向装土 正铲沿侧向挖土,汽车停在正铲的侧向装土,铲臂卸土时角度亦在90°内,但运输汽车要侧行车,生产效率要降低一些。

正向挖土,后方装车 正铲向前进方向挖土,汽车停在正铲的后面,铲臂回转角度较大(在180°左右),运输汽车要侧行,生产效率降低,仅用于开挖工作面狭小且较深的基坑(槽)、管沟和路堑等工程。

2.2.5.3、运行路线和施工方法

A、土方运输的运行路线和施工方法依工程大小、运距长短、土的性质和地形条件等而定。椭圆形及“S”字型运行路线

B、运行路线是从挖方到填方按椭圆形路线回转,作业时应常调换方向行驶,以避免机械行驶部分的单侧磨损,适于长100m内,填土高1.5m的路堤、路堑及基坑开挖场地整平工程使用。

C、“S”字形运行路线是陡坎、斜坡时按“S”字形运行,一个循环完成两次挖土和卸土作业,装土和卸土沿直线开行时进行,转变时刚好把土装完倾卸完毕,但两条路线间的夹角a应小于60°,适用于填筑路基、场地平整工程。

18

影响生产效率参考表 回 转 角 度 土 的 类 别 90° 一~四 100% 130° 87% 180° 77% 2.2.5.4、挖土方法和提高生产率措施 分层挖土:将开挖面按机械的合理挖掘高度分为多层开挖,当开挖面高度不能成为一次挖掘深度的整数倍时,则可在挖方的边缘或中部先开一条浅槽作为第一次挖土运输路线,然后再逐次开挖直至基坑底部。这种方法多用于开挖大型基坑或沟渠。

多层挖土:将开挖面按机械的合理开挖高度,分为多层同时开挖,以加快开挖速度,土方可以分层运出,变可分层递送,至最上层用汽车运出。这种方法适用于开挖边坡或大型基坑。

中心开挖法:挖掘机先在管沟的中心开挖,然后转向两侧开挖,运输汽车按“八”字形停放装土。挖土区宜在40m以上,以便汽车靠近挖掘机装车。这种方法适用于开挖较宽的山坡和基坑。

第三节 回填土方工程

4.1、回填施工准备 1)土方回填的准备工作:

场地回填之前场地表土清理应已施工完毕并验收合格,质量满足设计技术要求(场地表土清理标段已先行招标并施工)。回填之前应清除沉积于水中的树木、沉船等杂物。 A:回填土方和压实 1、土料处理:

1)填土应严格控制含水量,施工前应检验,当土的含水量大于最优含水量范围时,应采用翻松、晾晒、风干法降低之,或采取换土回填,均匀掺入干土或其它吸水材料等措施来降低,若由于含水量过大夯实时产生橡皮土,应翻松晾干至最佳含水量时再回填夯实。如含水量偏低,可采用预先洒水润湿。若铺土后发现含水量小于最优含水量时,可洒水温润。

2)当用喷水器润湿前,先用秒表测量单位时间喷水器的流量,然后确定1m3及整个润湿地段的洒水时间。

19

3)在气候干燥时,须采取加速挖土、运土、平土和碾压过程,以减少土的水分散失。 4)作业要求:

对于密实度要求的填方,应按所选用的土料、压实机械的性能,通过试验确定含水量控制范围,每层铺土厚度,压实遍数,进行水平分层铺土碾压到设计规定的质量要求。 对于无密实度要求或允许自然沉实的填方,可直接填筑,不压(夯)实,但应预留一定的沉陷量。

对回填土方和砂工程,应严格按设计规定的铺土厚度回填并压实,使之有足够的强度与稳定性。

填方宜尽量采用同类土填筑,如采用两种透水性不同的土填筑时,应将透水性较大的土层置于透水性较水的土层之下,边坡不得用透水性较小的土封闭,以免填方形成水囊。

4.2、填方边坡:

1)、永久性填方的边坡坡度应根据填方高度、土的种类和其重要性在设计中规定。按规定时,根据土的种类可参考下表采用,此时的边坡应为1:1.5。 4.3、人工填土方法:

用手推车送土,人工用铁锹、耙、锄等工具进行填土,由场地最低部分开始,由一端向另一端自下而上分层铺填,每层虚铺土厚度,用人工木夯夯实时;砂质土不大于0.3m,粘性土为20cm,用打夯机械夯实时,不大于30cm。

边角人工夯填土一般用60~80kg重的木夯,由4~8人拉绳,二人扶夯,举高不小于0.5m,一夯压半夯,按次序进行。大面积人工回填多用于打夯机夯实。两机平行时,其间距不得小于3m,在同一夯行路线上,前后间距不得小于10m。 4.4、机械填土方法: 1)挖土机填土:

挖土机填土须自上而上分层铺填,一般每层铺厚不宜大于30cm,大坡度填土,亦应分层推平,不得居高临下,不分层次,一次挖填。挖土机运土回填,可先在路线上的某中间点逐步分段集中成一个大堆,再分为若干次运送至卸土地点,分段距离约为10~15m,以减少运土的漏失量。土方推至填方部位时,履带应重迭一半。填土程序一段采用纵向铺填顺序,从挖土区段至填土区段,以40~60m距离为宜。 2)自卸汽车填土:

用自卸汽车运来的填土,卸下常是成堆的,需用推土机推开摊平,使其每层的铺土厚度不大于30~50cm(随选用的压实机械而定),由于汽车不能在虚土上行驶,因而卸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