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心理品质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影响 下载本文

教师的心理品质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影响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在孩子们成长过程中,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他们产生深刻影响。教师的心理品质是教师的一项重要的劳动工具。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心理品质对学生心灵的影响和塑造,是任何其他教育手法无法代替的。它不仅表现为一种教育才能,也是教师综合素质的展现;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教育艺术的欣赏,还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在我们推行素质教育实施和谐教学法的今天,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康的心理。 一.教师要有良好的心理品质 1.积极的情感

对于教师来说,什么是积极的情感,回答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说法。教师的情感在教育教学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教师高尚的情感品质不仅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优秀学生,还能推动激发教师积极工作的热情,是教师教学科研和创新教育的动力,而且教师的情感对学生起着直接的催化作用。对教育工作的事业心和使命感,对学生最无私最伟大的爱,对知识和真理的追求,对高尚道德的崇尚,作到富有正义感、责任感、荣誉感和同情心,都是教师应具备的心理品质。 教师的爱是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必要因素。它能激活一个学生的思维,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智力活动的积极性。但是教师不能让学生的情绪干扰自己的情绪,也不能把自己的不良

情绪带给学生。 2.良好的意志品质

良好的意志品质是教师顺利地完成教育教学工作的保证。教师的工作是一种复杂、系统而繁重的劳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的坚定、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忘我的工作态度,每时每刻都在感染教育着学生。

教师不仅要有良好的意志品质,更重要的是内在的美和外表形象相结合,这样对学生的影响力更大。如果教师能在特殊场合针对具体教育情境恰当地运用面部表情和语调手势,往往更能充分表现自己的意志力量,强烈地感染教育学生。 3.广博的学识、创新的精神

作为文化知识传授者的教师,本身必须掌握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学方法和教育手段,努力给自己进行知识充电,提升人生价值,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在教学过程中才不会千篇一律,毫无差异地重复做功,同时也不会把自己的教学方法年复一年的照搬使用。学识广博的教师,会根据不同年龄的学生、不同的教学时间、不断地改变教学、途径、方法,能够与时俱进。他敢于实践,勇于创新,善于探究,用创新的思维解决新的问题。来教育影响学生。 4.良好的观察力

良好的观察力是教师组织教育工作必不可少的心理素质,也是工作成功的保证。教师只有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才能眼观六

路,耳听八方,才能面对各种挑战。教师只有对自己的教育对象有了全面的了解,才能有的放矢地去教育他们。要想了解学生,教师必须细心观察、研究,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教师必须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远见卓识,才能发现人才,培养人才。 5.与时俱进的教育观念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先行者,在课改过程中,首先是转变教育观念,实现新的角色转换,掌握新的专业技术,多渠道多网络接收信息,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学会”到“会学”,由“静”到“动”,由“空想”到“实践”,由“实践”到“探究”。教师的教学手段能与时俱进,在课程改革过程中才能为学生搭建起自立、体验、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平台。 二、教师要有健康的心理

1.教师的心理健康是和谐教学的内在要求。

和谐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指导思想,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处于一种和谐状态。没有一个心理不健康的教师是不可能达到这种和谐状态的,一个理想合格的教师,除具备良好的业务素质,身体素质外还应具备良好的心理品质,因为心理健康的教师能够很好地设计促使学生健康发展的良好心理环境,在与学生的接触中,教师的良好言谈举止和心境、情绪能使学生从教师身上得到积极的而受到鼓舞,于是产生了对教师的信赖感,教师也从学生身上产生了积极的情绪的反馈,激起教师更大的教育热情,鼓励学生更积极的学习,久而久之,使学生的行为也向着希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