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教育社会科学十五规划课题成果合集杨莉君课题成果公报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社会科学学院教授 下载本文

杨莉君课题成果公报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

课题成果公报

课题批准号:XJK03AZ006 课题类别:重点资助 学科分类:综合理论

课题负责人:杨莉君,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教育学博士。

主要成员:郑三元、刘徐湘、覃兵、黄绍文、资丽萍、易冰、程慧君、刘奇志、康丹、罗环、胡丽珍、禹林

一、 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理论基础 (一)指导思想:

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颁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也指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创造教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动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精神为重点,以培养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作为教育的最高价值目标。但是,现实教育中存在许多影响创造的因素。因此,有必要对创造教育障碍进行研究,找到教育中阻碍创造的因素,并尝试克服之,以丰富创造教育的理论,并在教育实践中培养受教育者的创造能力。 (二)理论基础:

创造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潜能,后天的教育应该是促进其发展,而不是成为其障碍。①从教育哲学角度

看,生命哲学认为直觉对于创造是十分重要的,甚至比逻辑更重要,而教育的现实是重逻辑轻直觉,所以妨碍了创造,现代主义教育哲学观关照下的教育,重结构轻变化,重演绎轻解释,重整体轻细节,而后现代主义、现象学、解释学的教育哲学观,人文色彩较浓,有益于创造。②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看,忽略创造的教育心理机制及创造型人格的研究,缺乏对创造过程的指导,也忽略学生的创造动机、创造兴趣、创造理想、创造热情、创造意识的培养,独立思考成为禁忌,因此,窒息了创造。③从教育社会学角度看,对人才培养的社会本位观也是创造的障碍。教育仅仅从社会学的视野看待人,不少教育工作者还认为这种视角是马克思主义的,其实,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一种片面、孤立和静止的理解,它离开人自身发展的目的,也正是教育这种社会本位观直接窒息了个性教育,窒息了创造。④从课程与教学角度看,科学主义强旺,人本主义贫弱。教师没有创造的体验,也没有创造性的教学。⑤从文化视角分析,传统文化中的糟粕是创造教育的障碍。

二、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1.理论建构

(1)创造教育障碍的哲学审视 解释学的创造观:文本解读的多元性 生命哲学的创造观:直觉比逻辑更重要 非理性主义的创造观:假设猜想与尝试体验 后现代主义哲学观:动态超越与差异模糊 人的本质是人的无限创造性

教育在于充分实现人的本质、发掘人的潜能 (2)创造教育障碍的文化背景分析

封闭同质的文化成分阻碍儿童创造性人格的形成 教育的文化分层功能不利于儿童创造潜能的开发 (3)创造教育障碍的社会政治基础探寻 社会本位观关照下的教育妨碍创造动机的产生 社会本位观关照下的教育妨碍创造过程的进行 社会本位观关照下的创造标准也不利于创造 社会控制性的教育机制妨碍创造潜能的开发 (4)创造教育障碍的心理机制解析 创造教育的心理过程障碍 创造教育的个性心理障碍 创造教育的教学心理障碍

(5)创造教育障碍的教师角色归因

教师作为课程执行者的角色丧失了创造的机会 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没有创造的体验 经验和自我履历使教师疏于体验创造 2.教育调查研究

(1)幼儿教育阶段创造教育障碍的调查研究 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影响儿童创造潜能开发的因素 幼儿园游戏活动中影响儿童创造潜能开发的因素 幼儿园不合理的常规对儿童创造潜能开发的负面影响 (2)中小学教育阶段创造教育障碍的调查研究 中小学课程教学阻碍创造潜能开发的表现

中小学管理阻碍创造潜能开发的表现 (3) 创造潜能开发的教育对策

创设有利于创造潜能开发的社会文化环境 构建以儿童开发创造潜能为核心的课程与教学体系 建设以创造型教师为主体的教师队伍 (二)研究方法

文献法、调查法、行动研究法、质的研究等方法。具体地说: 1.文献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

前者着重文献分析,在哲学、社会学、文化学、教育学、心理学领域进行文献分析,从理论上探讨教育中影响创造潜能开发的障碍因素。后者强调实验研究,提出缓解创造教育障碍的对策之后,在不同的教育阶段进行现场实验研究,通过对比实验,了解这些教育对策是否能够真正减少创造教育的阻碍因素。本课题根据研究的需要,将这两种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 2.量化研究与质的研究相补充

在较大范围内的幼儿园、中小学,进行问卷调查研究,以了解不同教育阶段创造教育的阻碍因素。对部分幼儿园、中小学进行大量的现场观察和开放式访谈,对不同教育阶段儿童教育中存在的、影响儿童创造潜能开发因素作质的研究。 3.行动研究法的合理运用

行动研究是在教育情境中进行的、与特定问题相联系的一种方法,它旨在对现实世界进行功能性的干预,并检验这种干预的效果,它是从行动出发、通过行动进行、并着眼于改进行动的研究思路。行动研究特别强调实践者的参与,注重研究的过程与实践者的行动过程相结合。它的特点:(1)情境性:教师置身于现实的开放的动态的教育情景中,能够随时随刻体察教学活动、背景以及有关现象的种种变化,在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中,不断地及时地解决新问题,能够依据自身丰富的工作经验直觉地对假设、方案的可行性和有

效性做出判断。(2)合作性:研究者的和实际工作者常常共同协作来完成一个课题,当然,它也可以由教师独立进行,但教师与研究者的合作更为普遍。

本课题在幼儿园、中小学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进行,合理运用行动研究法,通过深度访谈、课堂教学的现场观察和问卷调查的结合,了解创造教育的障碍因素,同时找到缓解这种障碍的教育对策。

三、 课题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主要结论、有何新的论点、较前有哪些突破性进展等) (一)主要成果及创新观点: 1.创造教育障碍的理论解析

(1)从教育哲学的角度审视。没有创造性的教育哲学观,创造教育是无法进行的。创造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潜能,人的本质即人的创造性。教育的生命在于其个性化、多样化,它培养的应该是富于个性的人,有主动精神的人,与人的本质相悖的教育是不利于创造潜能开发的。生命哲学认为生命的进化是一个创造的过程,教育只有顺应这一过程,才能引导和促进人的发展。哲学解释学认为对文本真正意义的发现永远不会结束,它是一个无限创造的过程。非理性主义哲学则强调人是与其他一切存在不同的独特主体,每个人所面对的世界都是他个人所体验到的世界,而个人的认识和体验都是开放的,如果将其纳入封闭的系统中,就会使个人窒息。哲学人类学认为生命冲动有着丰富多样变幻莫测的方向,教育只有顺应生命冲动的最大自由,才能实现人的精神的发展,我们今天的教育,把学生当作物,而不是有自由意志、有丰富明敏的内心世界、有独特判断需要与能力的活生生的人,有着把人“物化”,把教育活动程式化的嫌疑,本该生动、鲜活、充满生机的校园生活,特别是课堂生活变得琐屑、平庸、贫乏和沉闷,教育培养的人变成了一部机器制造出来的标准化物件,一个个不会用自己的头脑去判别,不会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的人,的确是很难指望他们有所开拓和创造的。

(2)从教育文化学的角度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对创造教育的障碍。教育作为文化—心理过程,所关注的是理想个体的生成与发展,它有两个对立统一的基本点即“价值引导”和“自主建构”。通过价值引导和自主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