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全!《圣教序》字字析(1-50讲合集) 下载本文

更多往期内容,请订阅“书法道”公众账号查看。明:明字,左侧的偏旁,可以写“日”,可以写“目”,也可以写“囧”。在古代的行书作品里,大多都是“目”的写法出现。这个字属于非常端正的一个字,左边矮胖,右边高瘦。

阴:在书写这个字的时候,要注意字外留白的形状,右侧的“人”,左低右高,极为明显。右侧几条横的间距,有聚有散。整个字的趋势,都是要往左倒下去,但是上方的捺划,如此的平!不仅留出了下方的一片空白,还在关键时刻,把整个字拽了一把。

洞:“洞”最大的特点,是右侧的“横、口”,集中在框内的左侧,留出右方的空白。另外,要注意“三点水”,字帖的“提”,不能完全效仿字帖,要有书写性,笔断意连,连接至“同”的第一笔竖。

阳:这是一个高频字,尤其是右侧的“易”,可以和“杨”串通起来。在书写这个字的时候,要注意上面辅助线的几个关系,左矮右高。右边的“易”则又是三角构图,上小下大。另外,要注意“勿”之间几个撇划的关系。第十二讲:贤、哲、罕、穷、其、数贤:贤字的简体字写法,就是从草书而来,上方本应为“臣又”,经过行草书的简化,变为了两条竖划,注意本字的辅助线,一竖比一竖高,留出了下方“贝”的位置。哲:在古代,大多时候,都会将这个字作为左右结构来书写,将“口”写在“斤”的下方,书写这个字时,要

记住提手旁的写法,另外要注意右边的所有笔划,要有气韵的连贯,一气呵成。

罕:罕字,是非常有特点的字,是典型的王羲之玩法,先将秃宝盖的中心压到左边,而下方的笔划则全部在右侧,最后的竖,又是移到左侧,辩证统一。

穷:这又是一个宝盖的写法,要善于总结。另外,下方“水”,一笔完成,在注意这些转折的同时,要注意左侧紧凑一些,右侧空旷一些。

其:这个“其”,不如之前讲过的“其”有特点,这个其,将框子里面的两横楷化,没有写成“3”,但是在书写时,一定要注意笔划的遒劲有力,另外,如图所示,注意下笔位置。数:数字,左边轻盈,右边浑厚。书写左侧时,是在用毛笔的笔尖跳芭蕾舞,而书写右侧时,则是用毛笔的笔肚练八卦掌。第十三讲:然、而、天、地、苞、乎、阴、阳 然:然字的书写,很潇洒。从起笔开始,一连串的转折,生机勃勃。这个字的亮点,在于中间“丿”划,由轻到重的落笔,和一个略略向右的斜度。最后的“横”划,距离上方较远,留出一片空白,且斜度较大。

而:这个“而”的写法,较为少见。通常来说,左边的“竖划”,都会和右边的“横折钩”连在一起,这个“而”字,不仅仅没有连在一起,而且给他们分开的如此遥远。不得惊叹,只有书圣有此魄力!

天:天字,也是一个典型的王羲之笔下的产物,前三笔写出来,字都要摔倒了,一个“捺画”的出现,直接拯救了整个字。

地:这个“地”,相对前面课程里“窥天鉴地”的“地”,显得轻盈了很多,疏密的对比也强烈了很多,在书写时,一定要掌握好连接“土”和“也”的这笔“横折”,斜度很大,看准了再下笔。

苞:“苞”字的闪光点,在于上方的草字头,两个“竖划”如同一个左括号和右括号(),下面的“包”,要注意上宽下窄,如图所示。

乎:“乎”字,在书写时,用两笔完成。从落笔的一刹那,就要想好整个字的形态,硬朗、干脆、转折调锋。注意竖钩的方向,略略向外写竖,顺势出钩。

阴:书写这个“阴”,要注意右边几条横的关系,非常的微妙,领悟后,会有十足的成就感。

阳:书写“阳”字的基调,就是平正,安稳。一副正襟危坐的样子,没有崎岖的造型,没有丰富的变化,看似平淡无奇,实则久久耐人寻味。

第十四讲:而、易、识、者而:而字,在《圣教序》里重复多遍,且写法不尽相同。这次的“而”,将“横折钩”的拐弯放大,留出内轮廓的空白。易:易字,也是个典型的三角形,上窄下宽。值得一提的是,下方的“勿”,“横折钩”斜

度极大,而钩内的两个“短丿”,反而竖了很多。识:识,此字也在前面出现过,将此字看为左右结构。如图所示,每个部分在书写时,都是逐渐靠上,“音”作为最矮的出现,在没写“戈钩”这一笔之前,整个字,都要往左倒下去了。而一笔“戈钩”,直接将整个字的中心拉了回来,这在圣教序里,是极为常见的。

者:者字的书写,非常的巧妙,谨记住两个关键点:第三笔“横撇”的书写,一定是左边长,右边短。如此一来,整个字的中心,都在左侧,一不留神,就会摔倒。最后,将下方的“日”,放到整个字中心的右侧,起到了平衡的关键作用。“者”和“老”,都是如此的写法。 第十五讲:以、其、有、像、也

以:“以”在圣教里的变化并不算大。在书写时,要注意左边笔划的弹跳。

其:这个“其”字,是非常精彩的一个字。左边的起笔,基本在一个竖线上。而右侧则是逐渐向外。最后的一个点,和左边散得很开,提升了整个字的格调。

有:有字的难点,在于第一笔的“撇转横”,画圈的同时,要在横的起笔处,重新发力。在横的结尾处,笔意要连到竖的起笔。像:注意左边“亻”的竖划结尾处,要顶起毛笔,弹出提划。右侧的宝盖头的结尾,可以视为小短撇,连接着一个大短撇,书写时,要轻松畅快。

也:这个也的难点,在于“竖折”的折笔处,要略作停顿,重新蓄力,迅捷而出。第十六讲:阴、阳、处、乎、天、地阴:阴字的书写,需要注意“左耳旁”的拱形弧度。书写右边时,注意撇和捺的高低取势,夹角接近成为90°直角,下方的几条横,有聚有散。

阳:这个“阳”和前面几讲的“阳”,略有不同,本讲的“阳”,左侧需要注意左耳旁的简化书写,以及右侧需注意上方“日”的两个竖划,一个微微向左,一个微微向右。

处:处,从头到尾,真正意义上,使用了两笔书写。第一笔从短横,写到了下面的横折钩,一气呵成,下面的几个转弯轻松而灵动。所有的转折,不能僵硬。

乎:这里的“乎”,需要注意竖钩的写法,略带拱形的“竖”,以及稍作停顿,顺势向下的“钩”。

天:天字两横,一平一翘。书写时,一定要轻松、从容。 地:此处的“地”字,和之前的“地”也是略有不同,此字生动活泼,注意右侧的“竖划”,要有一定的斜度。“竖折”的弧度要自然。

第十七讲:而、难、穷、者

而:此处的“而”,是圣教序里“而”字,最经典的一个写法。“撇”的弧度很大,跨度也很大,左边的“竖划”也很靠下。这两笔直接把整个字的重心拉到了左边。所以,接下去的横折钩,和里面的两个竖划,挤在了右边,使得重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