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研究方法导论》(裴娣娜版)笔记(完美打印版) 下载本文

系统具有组成它的要素及要素的总和所不具有的性质和特点 。 (4)层次性原理

一切复杂系统都是由具有质的差异的不同层次组成的,系统的结构和运动形式具有等级次序性,也就是说系统有次序、分层次。

整体性原理对教育科学研究的启示在于:

第一,教育科学研究的根本目的在于增进教育工作的整体效益。 第二,在教育研究中,不仅要发挥各部分的功能,而且要特别注意发挥各部分相互联系形成的新的功能,即通过调整和协调各部分的相互关系来增强整体的功能。 2、有序(开放)原理

有序原理指出开放、与外界交往,是事物从无序走向有序的必要条件。 开放系统与封闭系统的区别:

第一、开放系统能够始终保持自身的稳定状态,而封闭系统只能达到平衡状态。

第二、开放系统在受到外界刺激的情况下,能够通过自身的调节,重新恢复稳定状态,而封闭系统则不具有此功能。

第三、开放系统具有等结局性,异因同果性。 有序(开放)原理对于教育研究的意义:

第一,教育科学研究,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如何通过教育的开放来促进教育的发展。用封闭守旧的思想指导教育研究是没有出路的。

第二,教育科学研究本身应当是开放的,只有广泛吸取、借鉴,只有积极参与教育改革的实践,教育科学研究才会有生命力。 3、反馈原理

反馈原理指出任何系统只有通过反馈信息才能实现控制,不能接受反馈信息的开放回路,是不能实现控制的 。

反馈控制对教育科研的启示在于:

第一,如何取得真实反映教育状态的反馈信息,实现对教育过程的有效控制,应当是教育研究的重要任务。 第二,教育研究过程本身应当是一个反馈信息畅通的闭合回路。只有实现有效的反馈控制,才能保证研究沿着预定的目标前进。

(二)“三论”的基本范畴对于教育研究的指导意义 1、系统与要素

系统是处在一定相互联系中,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各个组成部分的整体 要素是组成系统的各个单元、因子或部分 系统与要素对于教育科研的启示:

第一,教育系统是十分复杂的,它的功能是这些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第二,同一类的系统,由于各要素有自己的特点与个别差异,系统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第三,系统与要素可以指导我们更好地运用分析综合的方法。 2、结构与功能

结构是系统的组成形式,是从系统内部反映系统的整体性

功能是系统在一定的环境中所能发挥的作用,是从系统外部反映系统的整体性 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第一、组成系统结构的要素及其素质对系统功能存在影响。 第二、系统要素的组合方式的改变将影响系统功能的发挥。 第三、同一种功能可以通过不同系统结构来实现。 第四,同一结构能发挥多种功能。 结构与功能对于教育研究的启示:

第一,研究任何对象,都必须首先弄清它的基本结构,不掌握其基本结构就无法理解和发挥其基本功能; 第二,教育研究本身的功能的充分发挥,在于认真改善其内部的结构 。 3、过程与状态

过程是系统状态的变化,是系统变化性的一面; 状态是系统特性的度量,是系统稳定性的一面。 四、教育研究的社会科学方法论

(一)教育研究的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理论基础 本体论 认识论 方法论 1、实证主义

实证主义理论起源经验主义哲学,是一种“朴素的现实主义”。认为现实是“真实的”,而且可以被了解。 在主客体之间的关系上 在对客体的认识方式上 2、后实证主义

简单地说,后实证主义是一种“批判的现实主义”。

后实证主义可以分为两类:唯物的实证主义和维心的实证主义。 唯物的实证主义 维心的实证主义

所谓“扎根理论”是1967年格拉斯和施特劳斯提出的。它是一种研究的方法,主要宗旨是从经验资料的基础上建立理论。 3、批判理论

批判理论是一种“历史现实主义”。 本体论 认识论 方法论

(二)教育研究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本内容 1、主体性

人类的行为是一种有意识,有意志的行动,人的行动是人的意志和情感作用完成的价值活动。社会科学中充满了主体人的情感、想象、意志。

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在主客体关系上的区别是:

自然科学中主体(人)与客体(对象)处于一种主客二元对立的外在关系中。是将对象作为一个东西,一个“物”来对待的;

主体性理论对教育研究的意义:

首先,在教育研究中要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要注意学生具有主动的“意向性”,教师应当注意引发学生的主动作用;

其次,教育研究要注重情感方面的作用。 2、沟通性

要解决人类价值的冲突和矛盾,人要回到现实生活中去,要通过主体的沟通和妥协才能完成。 沟通性理论对教育研究的意义:

其一、对教育问题的探讨要用诠释的方法而不用描述的方法。 其二、 为我们观察思考教育问题提供了新视角 3、互动性

知识的形成和发展是由主体在日常生活世界中不断与别人或所接触的事物的沟通来实现的,换言之,知识是经过“磋商”而形成的。。

互动性理论对教育研究的意义:

其一、既然知识是“协议”而来,因此学习就是意义与符号在社会交互作用的过程中产生交换、沟通和重建的动态过程;

其二,教育的内容脱离不了文化和社会的影响;

其三,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也与所处的政治、经济及其社会条件有密切关系。 五、教育研究的具体方法和技术 六、教育研究方法论应注意的问题

(一)高层次的方法论对低层次方法论有指导作用。 (二)不宜混同各研究方法的概念术语 (三)正确使用具体的研究方法 第三章 教育研究设计

第一节 研究课题的确定 一、教育研究课题的确定的意义 二、教育研究课题的来源

(一)课题来源于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学校教学工作中需要研究的问题。 2、学校德育工作中需要研究的问题。 3、学校管理中需要研究的问题。

4、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5、学校内外联系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课题来源于学科交叉所产生的空白区

(三)课题来源于对已有理论、传统观点和结论的怀疑 (四)课题来源于勤于观察,善于思考 处理好个人兴趣与社会责任(旨趣) 个人兴趣 私人话题 自娱自乐 社会责任 公共议题 济世助教 三、选择研究课题

(一)教育科研课题筛选的过程 其一,初选备择课题;

其二,查阅资料,了解动态; 其三,进行筛选。

(二)教育研究课题的选择原则 1、课题必须有价值 2、课题要有科学性

3、课题要有新颖性、创造性 4、课题要有可行性 四、课题的论证和评价

第一、目的性论证。 第二、根据性论证。

主攻领域与相关学科(基础) 主攻领域: 明确定位 相关学科: 增加底蕴

三大支柱学科:哲学 社会学 心理学 哲学: 面向人类:追寻意义 通向根基 社会学:面向群体 寻找差别 转向背后 心理学:面向个体: 第三、创造性论证。

要处理好目中有人与目中无人的关系 目中有人:了解他人(综述)

目中无人:超越他人(创新、价值、意义) 别人的思想 自己的思想

我言我思 原创的思想 气壮如牛 我言共思 混合的思想 不卑不亢 我言他思 借用的思想 狐假虎威 他言他思 贩卖的思想 鹦鹉学舌 第四、可行性论证。 课题论证报告内容一般包括:

(1)课题名称。题目名称要简明、具体、确切地反映出研究的内容、范围和准备完成的任务。 (2)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阐明本项目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3)课题研究的现状、趋势。包括前人及其他人有关研究的 基础,研究已有的结论及分歧点,该课题领域研究的动向。

(4)课题研究的目标。课题所要解决的问题,课题研究将在那些方面有所突破。 (5)研究内容。研究准备在哪几方面进行。 (6)研究方法。主要采用哪几种研究法法。

(7)条件分析。包括课题研究人员结构,资料准备和科研手段等。 (8)研究步骤和各阶段的时间分配。 (9)经费预算。 (10)成果形式。

第二节 研究课题与假设的表述 一、研究课题的表述

研究课题的表述要求能清楚地说明研究课题的范围与变量的限定。 课题名称应尽可能说明三点:研究对象、研究问题、研究方法。 如《初一代数自学辅导教学的实验研究》 1、对研究对象的界定

(1)对研究对象总体范围进行界定。

就是对该课题的研究对象总体外延与内涵作出具体的解释和规定。

(2)对一些研究对象的模糊概念进行界定。 2、对一些关键概念的界定 二、研究假设的提出与表述 (一)研究假设的基本类型

1,按研究假设的形成,可分为归纳假设和演绎假设两种。

2 ,按研究假设的性质和复杂程度,研究假设可分为描述性假设、解释性假设和预测性假设。 (二)一个好假设具备的条件

1、假设应说明两个以上变量的关系,但在每一个假设中,只陈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两个以上变量之间的关系的说明,可以有一组假设。

2、研究者应有该假设是否值得检验的明确的理由,这一理由 是理论的或事实的依据的。 3、假设应是可检验的,一个原则上不可检验的陈述是没有科学价值的。 4、假设应以叙述的方式加以说明 第三节 教育研究的设计 一、确定研究类型

(一)描述性研究和解释性研究 (二)横剖研究与纵贯研究

(三)普查、抽样调查和个案调查 二、选择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 (二)实地研究 (三)调查研究 (四)实验研究 三 、确定分析单位与研究内容 (一)分析单位

1、个人 2、群体 3、组织 4、社区 5、社会产物 (二)研究内容 1、状态 2、意向性 3、行为 (三)确定分析单位和研究内容应注意的问题 1、层次谬误

层次谬误是指用一种高层次的分析单位做研究,却用另一种低层次的分析单位做结论。 2、简化论

简化论是指在教育研究中局限于用某类特征来分析和解释各种复杂的教育现象。 四,选择研究对象

五、确定资料收集的方法

六、确定研究的场所时间和经费 七、选择资料的分析处理方法

定性分析法也称为因果分析法,逻辑学上分析和探求因果关系的方法主要有五种,即求同法、求异法、求同求异并用法、共变法、剩余法. 1、求同法(契合法)

求同法是指如果在出现某种现象的若干先行场中,只有一个因素是共同的,则此唯一的共同的因素,就是该现象的原因,其模式是:

场合 因素 现象

1 AB a 2 ABC a 3 AE a ┆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以,A 是a 的原因

2、求异法

求异法是指如果出现某现象的一种场合和不出现该现象的另一场合中,只有一种情况不同,则此唯一不同的情况就是该现象的原因,其模式是:

场合 因素 现象

1 ABC a 2 BC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以,A 是 a 的原因 3、求同求异并用法

求同求异并用法是指如果在出现某现象的若干场合只有一种因素A 是共同的,而在不出现该现象的若干场合中,又只有无A这一点是共同的那么因素A就是产生该现象的原因,其模式是:

场合 因素 现象 1 ABC a 2 ADE a ┆ ┆

1 BC — 2 DE — ┆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以,A是a的原因

4、共变法

共变法是指在其他因素(B、C)不变的情况下,如果因素A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现象 a 也随之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同向或异向),那么因素A是现象a 的原因,其模式是:

场合 因素 现象

1 A1BC a1 2 A2BC a2 3 A3BC a3 ┆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以 A是a的原因

5、剩余法

剩余法是指已知某一复合因素是某一复合现象的原因,又知复合因素中的一部分因素是复合现象中一部分现象的原因,则复合因素中剩余因素也是复合现象中剩余现象的原因,其模式: 场合 因素 现象

1 ABC abc 2 B b 3 C c ———————————————————— 所以 A 是a的原因

课题论证的基本内容

一、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二、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预计有哪些突破 三、课题研究的基础

四、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第四章 观察法

第一节 观察法概述 一、什么是观察法 (一)什么是观察

观察是人们对周围客观事物的现象和过程的认识。

观察的重要特点正是在于强调“自然发生”的条件下,对观察对象不加任何干预控制。 (二)什么是观察法

观察法是指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感官或辅助仪器,对处于自然状态下的客观事物进行系统感知(考察),从而获得经验事实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观察法有两种:广义观察和科学观察。 广义观察(日常观察): 科学观察:

一般说来,科学观察有以下特点:

第一,正式的观察具有目的性 第二,正式的观察具有客观性。 第三,正式的观察具有能动性。

二、观察的类型

1、按观察的情境条件分:自然情境中的观察与实验室中的观察; 自然情境中的观察: 实验室中的观察:

2、按观察的方式分: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