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配对后随机分派 (一)单因素实验设计
所谓单因素实验,就是在实验时只施加一种实验因素,其它因素都控制不变,从而研究实验因素(自变量)与实验效果(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1、完全随机化设计 其基本模式为:
R: S1 —R— X1 O1 R: S2 —R— X2 O2 R: S3 —R— X3 O3 R: Sn —R— Xn On
例如某一学校要进行三种教学方法(X1 X2 X3)的实验,首先将150名学生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分为三个班(S1 S2 S3),其次再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决定哪个班采用何种教学方法。如果抽样结果是S1是采用X2 , S2采用X1 , S3采用X3 ,则实验设计模式为: R S1—R— X2 O1 R S2—R— X1 O2 R S3—R— X3 O3 (1)实验组控制组后测设计
在两个实验组中,一个组施加实验因素,作为实验组。一个组保持原来状态,作为控制组,则其模式为:
R S1 X O1
R S2 — O2 (2)实验组控制组前后测设计
为了防止或避免随机分组的两组不相等。可在实验前进行前测,则其实验设计模式为: R S1 O1 X O2 R S2 O3 — O4
这种设计也称为典型的或传统的实验设计。 (3)所罗门四组设计
把上述两种设计模式合并,即为索罗门四组设计,模式如下: R O1 X O2 R O3 — O4 R X O5 R — O6 所罗门四组设计优缺点 优点:
可以精确测量自变量、无关变量和测量干扰对因变量的影响。 缺点:(1)设置四个组,增加了实验的困难; (2)结果必须经过复杂的统计检验;
(3)它只能判断其它外部因素对因变量有否影响,但无法确定那些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 2、随机化区组设计
随机化区组设计有以下步骤:
第一,以实验的“特质”为标准,把实验对象分为N个区组;
第二,把每个区组内的实验对象分为H个小区,每个小区的实验对象的数目是实验处理数的倍数。 第三,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决定哪个小区接受何种实验处理。 第四,把接受同一实验处理的小区的实验对象组成一个实验组 例、150名采用随机化区组设计方法实验三种教学方法(X1、X2、X3),如何设计?
首先,我们按照学习成绩把学生分为优、良、中、差、极差的5个区组,每个区组中有30名学生; 其次,把30名学生分为三个小区,每个小区10人
再次,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决定每个小区接受何种 教学方法的实验。 最后,把接受同一教学方法实验的学生编为一个班进行实验。 (二)双因素实验设计
1、实验因素间的搭配方式
实验因素间的搭配方式主要有两种,交叉分组和系统分组
所谓交叉分组是指实验因素A的每个水平与实验因素B的每个水平都要碰到,A和B处于完全平等的地位,实验处理的组合数目等于各因素水平数的乘积。 A1 B1
A2
A3 B2
所谓系统分组是指实验因素A和实验因素B处于不同的地位,先用来分组的因素A叫一级因素,后用来分组的因素B叫二级因素,因素A的某些水平与因素B的某些水平可能不会碰到,实验处理的组合数目不等于各因素水平数的乘积。
一级因素A A1 A2 A3 二级因素B B1 B2 B1 B2 2、双因素的完全随机化设计
双因素的完全随机化设计首先要选取因素的搭配方式,即决定是采用交叉分组或是系统分组;其次要进行因素的水平搭配,找出所有的实验处理组合;下面的步骤与单因素完全随机化设计相同。 R S1 ——R—— A1B1 O1 R S2 ——R—— A1B2 O2 R S3 ——R—— A2B1 O3 R S4 ——R—— A2B2 O4 3、双因素的随机化区组设计
双因素实验单因素实验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第一,能够分析出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为选择优水平组合提供科学的根据; 第二、能提高实验的精确度和可靠度; 第三,双因素实验的实用性较强 (三)多因素实验设计
多因素实验设计也称为析因设计,是指在同一个实验中同时施加三个或三个以上实验因素的设计。
多因素试验设计中,如果有A、B、C三个自变量,叫做三向析因设计;多因素实验设计中,每一个自变量可以有多个水平,如果三个自变量各有两个水平,称为2×2×2析因设计;如果三个自变量各有三个水平,称为3×3×3析因设计。
多因素实验一般分为全面实验和部分实验。
全面实验是指把每个因素的各个水平的一切可能组合(即全部实验处理)都做一遍。
部分实验是指从所有的因素组合中选出其中数个有代表性的实验来做,并用这数个实验来推断全面实验的情况。
从实验因素组合中挑选出部分有代表性的因素组合方法有三种:拉丁方设计、正交拉丁方设计和正交实验设计。
(四)准实验设计方法
准实验设计主要有下列几种类型: 1、控制组后测设计 模式为:
S1 X O1
S2 — O2 2、控制组前后测设计 模式为:
S1 O1 X O2
S2 O3 — O4 3、单组时间序列设计 其基本模式为:
O1 O2 O3 O4 X O5 O6 O7 O8 4、非等组时间系列设计 其基本模式如下:
O1 O2 O3 X O4 O5 O6 ...........................................................
O7 O8 O9 O10 O11 O12 (五)前实验设计方法 1、单组后测设计 模式为:
S X O 2、单组前后测设计 模式为:
S O1 X O2 第三节 教育实验的实施
一、前测
前测在教育实验中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其一、可以使实验者了解被试在实验之前某些特质的水平; 其二、可以利用前测抽取被试; 其三、可以利用前测进行分组;
其四、有了前测,可以求出实验因素作用于被试所引起的变化量。 在进行前测时,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前测必须测出实验所研究的特质; 第二,前测要尽量采用标准化测验 ;
第三,测验人员要尽量避免一切偏向的发生; 第四,妥善安排测验的坐次,防止被试作弊 。 二、实验分组 (一)随机化分组
所谓随机化分组就是利用随机过程把被试分成几个相等的组。 随机化分组主要有以下两种方法:抽签法和利用随机数字表 采用随机化分组应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其一、随机化分组只有在被试人数数量足够大时才能应用; 其二、利用随机化分组必须保证真正的随机。 (二)测量分组
测量分组一般分为如下步骤: 第一步,对被试进行前测;
第二步,按照前测成绩,把被试排列成一定的顺序;
第三步,根据被试排列顺序的位置,把被试分成若干相等的组; 第四步,检验所分各组是否相等。 如果要把被试分成两个组,其模式为: S1 1、 4、 5、 8、 9、…、 ; S2 2、 3、 6、 7、 10、…、; (三)匹配分组
匹配分组是实验者及其助理人员,按照一定的标准,对全体实验对象一一地进行多方面的考察,然后将几个情况基本相同的被试分别分配到不同的被试组中 三、教育实验情境的控制
教育实验情境的控制,就是实验者根据实验的目的和要求,来操纵实验因素,有效地消除、均衡和排除非实验因素的影响。
(一)教育实验情境控制的对象 1、随机性非实验因素
随机性非实验因素,其随机性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指这类非实验因素是随机出现的,毫无规律性;另一方面是指这类非实验因素对实验结果发生作用的性质是随机的 。 2、恒定性非实验因素
恒定性非实验因素,其恒定性也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指这类非实验因素一旦发生作用,则至始至终影响着实验,除非加以控制;另一方面是指这类非实验因素对实验影响的性质是恒定不变的。 (二)控制教育实验情境的基本方法 1、消除法
消除法就是在实验的过程中,采用一定的措施,避免非实验因素的发生,是一种“防患于未然”的控制方法。
2、均衡法
所谓均衡法,就是在实验中使某一个或几个非实验因素在实验组和控制组产生相同的影响。 3、测量减除法
把这些非实验因素的影响测量出来,在计算实验因素的效果时,将其扣除。 (三)几种常见的非实验因素的控制 1、实验者的偏向
2、实验助理人员的偏向
对实验组产生积极的期望效应——罗森塔尔效应,或称谓皮格马利翁效应; 对控制组产生消极的影响——格莱姆效应。 3、被试态度的变化
在实验班产生积极效应——“霍桑效应”; 在控制班产生积极效应——“约翰、亨利效应”。 4、教师教学水平的差异 5、被试学习时间的差异 6、迁移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四、教育实验的记录和后测 1、教育实验的记录 2、教育实验后测
第 四 节 运用实验法应注意的问题 一、实验法在教育研究中的应用范围 1、学生发展状况的研究;
2、改进学校的教学和教育工作的实验研究;
3、对已有的教育观点、教育经验或其他人做过的教育实验进行实验性验证; 4、为形成新的教育理论、教育模式和教育改革方案提供实验依据。 二、实验法在教育研究中的局限性
1、一般而言,实验研究适合于研究自变量数目较少且清晰、可以分解并加以操作的问题。
2、教育研究对象是人,不仅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容易产生交互作用,而且研究者本身的价值观、态度、动机会自觉不自觉地影响观察和资料收集的方向。
3、每个实验的设计不能离开现有分析手段所达到的水平,现有的测量工具还不能十分正确恰当的测量教育情境下的复杂行为,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也必然受条件限制。
4、实验结果的推广受到样本代表的总体范围以及实验特定情境与教育自然情境的差异程度的限制。
三、要选用恰当的统计方法处理实验结果 四、做好教育实验的评价工作
所谓教育实验评价,是指运用科学的方法对教育实验结果和获得结果的过程、原因进行分析,从而对于教育实验作出因果判断和价值判断。 它的任务是:
1、分析实验效果;
2、对实验效果进行归因;
3、得出实验结论,并指出实验的内部效度与外部效度;
4、肯定实验价值,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进一步的改进建议。 第七章 内容分析 第一节 内容分析概述 一、什么是内容分析
内容分析是对各种信息交流的明显内容进行客观的、系统的和定量的描述。 内容分析的基本特征在于将文字的、非定量的文献转化为定量的数据。 内容分析的特征表现在直观、客观、系统、量化等四个方面: 直观 客观 系统 量化
内容分析的文本可以是任何承载信息的载体,如文章、书、文件、广告、演说、电影电视片、相片、音乐作品、艺术品、服装等等
内容分析的内容包括文本中语词、意义、画面、符号、概念、主题等一切可用于交流的信息。 二、内容分析的应用
内容分析可用于三类研究 :
首先,可用于需要处理大量文本的研究课题; 其次,它适用于时间、空间上距离较远的课题;
最后,内容分析可用于挖掘那些平时不易观察的信息 。 下面介绍几个具体的实例。
1、全家合影像片中所反映的家庭关系 2、戏剧内容与国民性 3、期刊内容与社会问题 三、内容分析与文献法的比较 四、内容分析的优缺点
(一)优点
第一、省钱、省时,不需要大量的调查人员,也不需要特殊的设备和仪器; 第二,容许研究者选择不能亲自接触研究对象的课题; 第三,允许研究在一个长时期中发生的过程;
第四,是一种非干扰性的研究方法,它不会干扰我们的研究对象,不会对这些研究对象发生影响
(二)缺点
第一,只局限于对记录下来的信息进行分析和研究; 第二,资料的效度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第三,研究者对资料进行编录的结果是否的确反映了他所期望研究的变量难以判定。 第二节 内容分析的步骤 一、形成(发现)问题
二、确定分析单位、记录单位和情景单位 (一)分析单位 (二)记录单位
记录单位可以是字、词、句子或段落、条目、主题、人物、情节、场景、动作等 1、单词
2、句子或段落 3、主题 4、人物
(三)情景单位(上下文联系) 三、确定计数系统(测量) 1、频率 2、强度 3、空间
四、分类(编码) 五、抽样
六、评判记录
第一,评判只能记录某类目的有或无、长或短、大或小等明显的客观事实,必须避免使用主观的、价值性的判断,如好与坏、善与恶等来对内容做出判断。
第二,对于相同内容类目的评判,必须要由两个以上的评判员进行记录。
第三,对于分析类目事实的出现频数,只需按分析单元,以顺序在有关类目栏中以“∨”作记号进行记录。 第四,对于具有评论成分的内容分析,通常对含有赞扬性、肯定性的内容用(+)符号记录,对含有批评性、或否定性的内容用(-)符号记录。 七、分析
(一)A-X-T分析模式
(同一资料来源而不同时间样本的内容分析) (二)A-X-S模式
(同一资料来源而不同情境样本的内容分析) (三)A-X-Y模式
(同一资料来源而不同内容样本的内容分析) (四)A-B-X模式
(两个不同资料来源的样本,相同分析类目的内容分析) 第三节 内容分析应用举例
华东师范大学杜晓利二00三年博士论文《教育研究重心的转移——以《哈佛教育评论》为例》 一、为什么以《哈佛教育评论》为例? 1、美国是20世纪教育研究的中心。 2、美国教育事业的特色。
首先,美国的教育是全民参与的教育。
其次,美国的教育汇聚了各国教育思想和实践。 3、中国教育研究的理论和实践需要。
《外国期刊出版史》介绍到的美国教育类杂志就有六种,它们是: 《美国教育杂志》( American Journal of Education) 《哈佛教育评论》(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美国教育研究杂志
《教育》( Education) 《教育纪事》( Educational Record ) 《教育研究评论》( review of Educatio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