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县建筑垃圾综合利用处理厂可行性研究报告 - 图文 下载本文

**建筑垃圾综合处理利用厂建设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褶皱带的控制,部分地区还受到八面山弧形帚状旋转构造的深刻影响,主构造线与黔东褶皱带大体相同,形成了以高原型山地为主体的地貌结构。

2、地层岩性

项目区出露地层有第四系(Q)及白垩系正阳组(K2z)各层岩性特征及分布如下:

a)第四系(Q)

根据物质组份及成因可分三层: ——冲洪积层(Qal十P1)

①-1黄色、黄红色、黄褐色粉质粘土,偶含岩石碎块,稍粘--粘,稍湿--湿,软塑--可塑,厚度1.5~8米,一般厚度3~4米。

①-2卵石层,骨架颗粒为石英砂岩卵石,粒径一般10厘米左右,空隙中充填砂粒及粘土,湿--饱和,中密--密实,厚度一般2--3米,主要分布于槽谷中。

——坡残积层(Qdl+el):

主要由粉质粘土、砂质粘土夹碎石、碎质粘土组成,主要分布于剥蚀残丘顶部及斜坡坡面表层,厚约1--3米。

——冰啧层(Qg1)

骨架颗粒为灰、黄色、灰白色石英砂岩卵石、漂石,空隙中充填圆砾及细砂。卵石,漂石砾径10--25厘米,磨圆度好,分选性差。中密--密实,干燥--稍湿。厚约1.0--2.5米,主要分布于残丘上部。

b)白垩系中统正阳组(K2z)

第 16 页 共 49 页

**建筑垃圾综合处理利用厂建设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细砂岩

棕红色、棕黄色长石石英细砂岩夹含铁质细砂岩,中--厚层构造,砂质结构,泥质胶结,胶结不紧密,属软弱--极软弱岩石。据区域地质资料,厚度>50米。

c)不良地质现象

项目区不良地质不发育,未见大规模的滑坡、崩塌地质灾害,边坡现状稳定。无特殊岩土分布,构造条件简单,场地内未发现新构造运动及活动性断裂等不良地质现象存在,场地是稳定和安全的。 3.3.3水文地质条件

1、含(隔)水层组

项目区分布的第四系①-1、②-1层粘性土为局部弱隔水层组,①-2,③层砂卵石层为透水层组;④层白垩系中统正阳组(K1z)细砂岩向深部岩层完整为隔水层组。其中第四系③层冰碛成因卵石土层分布于残丘顶部,受地形控制一般不含地下水。

2、地下水补、径、排特征

区内分布的含水层组主要为冲洪积层①-2及④层浅部基岩裂隙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沿基面由高处向低处径流,在相对较低的洼地、沟谷通过下降泉排汇入地表;槽谷中局部接受地表溪沟流水下渗补给。地下水径流、排汇渠道基本与地表水径流、排泄方式一致。

3、根据地下水分析资料,本场地地下水对混凝土不具有腐蚀性,对钢结构有弱腐蚀性。 3.3.4地形、地貌、地震情况

第 17 页 共 49 页

**建筑垃圾综合处理利用厂建设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位于四川盆地西南,毗邻内江市、宜宾、乐山市,县境内长度6公里以上的河流共有80条(其中较大的有4条),总长1086公里,属沱江水系的有旭水河、中溪河、威远河三个流域,面积796.3平方公里;属岷江水系的有沙溪河、越溪河,芒溪河三个流域,面积1161平方公里

荣县西北部有山脉环绕边境,东南部为丘陵重丘区,中部为局部陷落盆地。总的地势是西北、东北两翼高,中部、南部低。山岭多西南——东北方向,河流与山脉走向大体一致。境内崇山峻岭,山峦秀丽。河谷多成深峡,多急流瀑布,喀斯特地形发育。

根据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2)和《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项目区地震基本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 3.4场址建设工程条件 3.4.1道路

场址距县城区约5公里,已有顺青路与项目新建约1000米进场道路相连接。 3.4.1供水

区域内有山坪塘两口,可作为生产、生活水源。 3.4.1排水

地表水通过排水明沟排场外小溪沟,生产生活污水处理达标后排放。 3.4.1供电

旭阳供电所就近为本项目供给生产、生活用电。 3.4.1其他

电话、宽带通信及有线电视的外部进线由当地接入。

第 18 页 共 49 页

**建筑垃圾综合处理利用厂建设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综上所述,项目建设的地质条件、水文条件、场地岩土、地震烈度及市政基础设施条件完全具备,能够满足项目的顺利实施。

第四章 建筑垃圾综合处理技术方案

4.1技术发展背景

在城市化进程中,建筑垃圾作为城市代谢的产物曾经是城市发展的负担,世界上许多城市均有过垃圾围城的局面。而如今,建筑垃圾被认为是最具开发潜力的、永不枯竭的“城市矿藏”,是“放错地方的资源”。这既是对垃圾认识的深入和深化,也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要求。

中国垃圾处理行业起步晚,但通过近年来的发展,我国垃圾处理产业初具规模,垃圾处理市场容量有了显著增加,市场渗透率迅速提高,进入环卫行业的企业数量也在迅猛增加。我国的垃圾处理市场已经从导入期进入到成长期,并正向成熟期迈进。

建筑垃圾中的混凝土、水泥等废弃物进场后,经过破碎、筛分等工序,将其中的钢筋、木材以及有机质剔除后,剩余材料可以制成新

第 19 页 共 49 页

**建筑垃圾综合处理利用厂建设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型墙体材料、市政道路用地砖、建筑用砂石及干混砂浆等产品。

再生资源成为资源循环的新起点,同时成为循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另外,在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利用加工过程中,不但解决了资源短缺问题,同时降低了垃圾排放,提供了新的就业岗位,正可谓“一举三得”。

4.2建筑垃圾的产生来源与分类

城市建筑垃圾的产生来源为城市道路翻修、城市房屋建设和旧房拆迁,道路翻修的时候产生的建筑垃圾以混凝土垃圾为主,这一部分建筑垃圾经过破碎处理可以得到再生混凝土的骨料;房屋拆迁时所产生的建筑垃圾为混合建筑垃圾,这一建筑垃圾里面含有混凝土、砖瓦、木料、金属等,利用起来非常麻烦。因此垃圾的分类就要从道路翻修,房屋建设和旧房拆迁时就进行。做到木料、混凝土、砖瓦、废旧钢铁、其他生活垃圾等分开堆放。 4.3建筑垃圾综合处理利用技术方案

建筑垃圾经过简单的分选可以分为混凝土建筑垃圾、砖瓦建筑垃圾、废旧木料建筑垃圾、废旧钢铁建筑垃圾等。其中废旧木料、废旧钢铁可以直接再利用,对混凝土和砖瓦建筑垃圾,则通过一系列的破碎筛分,将这些建筑垃圾再次合理利用。破碎后的物料可以用作于修建公路的底料或者基础料,也可以用于制作免烧砖,切块砖等。 4.3.1建筑垃圾破碎处理工艺技术方案

1、建筑垃圾破碎处理工艺流程图

第 20 页 共 49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