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精选教育高一语文上《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实录.doc 下载本文

地方用了描写啊?用手指敲他的秃头。这一段描写很生动。第八段。讲了什么? 生:讲演变成了表演。

师:讲演变成了表演。那么,从里面我们看出梁启超先生的什么性情。 生:率真。

师:他的率真,是不是啊?另外他还有一种情怀。什么情怀?

生:爱国……

师:对,爱国的情怀。待会在这里我们会谈到有些问题。《桃花扇》是清初孔尚任的作品。孔尚任有没有听说过啊? 生:没有

师:没有啊。孔尚任,孔子的64代孙,《桃花扇》,好像是写爱情,事实上是写兴亡之事——国家兴亡之事。如果大家有空的话,读一下《桃花扇》的剧本就好了。《桃花扇》还有小说啦,叫做“话本”。好,再来看第九段。讲什么? 生:演讲的……

师:对,演讲的效果或作用。是不是啊?第十段讲的是什么?

生:(议论中)

生:实际上是评价,还有…… 生:写作的缘由。

第 6 页

师:是不是啊?我为什么要这样写。第十段在全篇里有什么作用? 生:(讨论)

师:起什么作用?第十段在全篇起什么作用?张如讯同学。 生:第十段是拿来总结上文的,表现出作者对梁启超的赞美。

师:是的,同学们,第十段实际上就是全文的…… 生:总结。 师:还有? 生:……

师:主旨。好,请坐。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在哪里,就如第十段所讲,他说:“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个?于是我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历,笔而记之。”用我们自己的话讲一下。

生:像梁启超这样有学问,有文采的,有热心肠的学者当代已经很少了。 师: 所以……

生:我要把我从前的经历记下来给大家看。

师:好,我们这一段时间做了两件事。第一,我们用一句话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第二,我们用十句话概括了文章的具体内容,然后我们对第十段做了简洁的研究和分析,认为它 “就是文章的(生齐)主旨”。现在,我们对这篇文

第 7 页

章已经有了初步的理解。下面我们做这样的一件事:阅读思考,质疑问题。我想让同学们把这篇文章再阅读一遍,提出一些问题。质疑,也就是提问题。哪些方面的问题呢,希望同学们记一下。第一,不理解的地方;第二,自己的见解。自己有什么见解啊,对这篇文章?好,不理解的地方和自己的见解。现在开始阅读。不理解的地方,需要自己思考,如果你觉得有必要,可以和旁边的同学进行交流,马上交流。还可以和后边的同学展开讨论,马上讨论。我们争取通过交流和讨论,把这些小的问题解决掉。大的问题,我们一起来解决,好吗?除了和同学交流,当然还可以和我交流(学生笑)。 (学生阅读,师巡视指导)

师: 好,同学们,我巡了几圈。知道同学们发现了很多问题,最主要的两个问题是:第一,为什么梁任公先生的演讲一开头要引用《箜篌引》这首古诗;第二,梁任公先生为什么要引用《桃花扇》?好,我来给大家做一个讲解。我可能比大家先读点书,知道的内容要多点。我们先把《箜篌引》这首诗读一遍,不管你是真懂、假懂,真情感、假情感,先把它读通。《箜篌引》一二……

生:(齐读《箜篌引》: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

师:我们这样读的话,我不会被感动的。梁启超先生也不会像我们这样很平淡的念经一样的读过去。公元前两百年,

第 8 页

朝鲜,我们现在讲的朝鲜,就在那里啊。叫“朝鲜津”的地方,有一个人叫子高。子高早晨起来,划船出去。原文叫“刺船而行”,刺,刺刀的刺。突然见到一个人,“白首”,头发是白的。“白首狂夫,披发提壶,乱流而入”。“乱流”,河水汹涌啊。“其妻随而止之”,他的妻子在后面跟着他,要制止他。“不及”,赶不上他,追不上他。后来这个白首狂夫,怎么样?“堕河而死”。“堕”,会写吗?“堕落”的堕,会写吗? 生:会。

师:好。梁实秋先生犯了一个错误,他引错了那个字。他引成什么呢?引成了“渡河而死”。大家把它改过来,改成“堕河而死”。“堕河而死”不是“渡河而死”啊!“白首狂夫”的妻子就非常悲痛,拿着那个箜篌——箜篌是一种乐器,半月形的,中间竖着好多弦——就坐在那里,弹唱了这首歌。这就是他妻子唱出来的歌:“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其奈公何?”然后,子高就将这个白首狂夫妻子的歌告诉给他的妻子,他的妻子叫做丽玉。丽玉又把这首歌传出去,于是就有了《箜篌引》这首诗。它的动人之处在哪里呢?我们想一下,梁启超先生经历了戊戌变法。这首诗的第一句“公无渡河”,这是妻子劝他的丈夫,你不要过河,为什么呢?因为一过河就意味着死亡。 生:死亡……

第 9 页

师:第二句“公竟渡河”,这是指责他的丈夫,你这个家伙竟然去渡河。她说,不能渡,你还要去渡,为什么?这个“竟”,太有味道了。“公竟渡河”!第三句“堕河而死”,这是讲他渡河的结果,你堕到河里了,结果怎么样? 生:死了。

师:死了。你明明知道要死,还要去渡河?一千种不死的理由给你,但战胜不了一个死的冲动。你居然要去渡河,结果就是“堕河而死”。最后,又想起前面。他说“其奈公何!”这句话,我们怎么翻译?“我对你有什么办法呢?”。“其”这个语气词摆在前面,我有什么办法,你居然是这样一个人。她感到困惑,你明明知道渡河会死,你为什么还要去渡河呢?为什么会这样去奔赴死亡呢?有学者研究这首诗,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大家说为什么? 他明明知道渡河会死,还要去渡河,为什么? 生:……

师:因为他,他已经是非正常啦。 生:(笑)

师:这叫什么,精神病,疯狂,疯狂!但是有的学者把这疯狂讲得很美。他怎么说,他说“强大到疯狂的人格的力量”,搞到我们听得懂又不懂,什么“强大到疯狂的人格的力量”?就是疯子嘛,他疯了嘛,所以他才不怕死。正常人肯定就不去渡河了嘛。但是我们看,梁任公为什么在前面引

第 10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