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有烦琐征引之处,开后代繁注之先河。P60
第四节宋代
1.《十三经注疏》:指唐朝时孔颖达的《五经疏》(《周易》、《尚书》、《毛诗》、《礼记》、《左传》的注解)、贾公彥的《周礼疏》《仪礼疏》、徐彥的《春秋公羊传疏》、杨士勋的《春秋谷梁传疏》,北宋的邢昺的《论语》、《孝经》和《尔雅》三种疏,南宋孙奭的《孟子疏》,它们一齐组成了《十三经注疏》。P70
2.四书章句集注:是朱熹的代表作之一,指的是为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作注。其中《大学》、《中庸》的注释基本上是朱氏自己的见解,称为“章句”;《论语》、《孟子》的注释则多引二程、程门弟子及他人之说,称“集注”。后人合称为《四书章句集注》,简称《四书集注》。P72
3.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注解的特点:P72 1)注释不主一家,常引不同解释。唐人作疏,惯于宗奉一家之说,未免拘泥,朱注则不同:于前代学者中征引马融、郑玄、赵岐、陆德明等人解释,于当代学者中征引二程、程门弟子及他人解释,征引十分广泛。
2)注释时释词、串讲、评点相结合,错落有致。释词加串讲,是东汉经师已有的传统,朱注中很常见。同时评点之风盛行于宋。
3)汉末以来,为注解注音的很少,但《集注》注明音读,为读者提供了方便。
4.在治学态度上,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有两点值得肯定:一是不迷信原文。主要表现为敢于怀疑原文,这种精神无疑是可贵的,另外不是一味的尊经,这比起汉唐注疏来说,这显然进步多了。二是不强作解人。对于前人不同的注解,作者用“未详”、“未详孰是”、“未知孰是”来说明,体现了《集注》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P74 5.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的不足之处: 1)引二程及其弟子或自己借题发挥的地方随处可见,喋喋不休,令人心烦。 2)注音释义,时有可商处。
3)注音时沿袭了前人提出的“叶韵”说,主张临时改变韵字的读音,以求韵脚和谐,而不明白古今语音的演变,是十分错误的。P74
第五节元明时期
1.“直解”:是用当时口语来诠释经书的著作体,元明两朝都有,如元朝许衡的《大学直解》、明
朝张居正的《书经直解》。P75 2.胡三省《资治通鉴注》的特点:
1)校勘都能列举证据,令人信服,还常常连带校正了相关典籍的错误,还进而探讨了致误的原因。这样的校勘,不仅知其然,而且能够知其所以然,很见功力。
2)胡氏注《通鉴》征引极广博。全书的注解中,除了用诸如《说文》、《释名》、《玉篇》等字书和大量史乘外,举凡先秦经书、汉代乐府、晋人法帖、六朝杂著、唐宋诗文、汉唐旧注等等,无不在征引之例。3)胡氏《通鉴注》在字词的注音、释义上仍然下了很大功夫,颇具特色,尤其是考释词语,作者或博采众家之说,间下已意;或探讨成词之由,说明词语使用时间。
4)作者还喜欢用当时的语言来印证古语,注语中常见“今人言”、“今谓之”一类的话,这种把古今语言贯通起来的做法,是历代训诂学家的一个好传统,在《通鉴注》中得到了发扬光大。P76 3.从文献学的角度看,胡三省《资治通鉴注》所做的工作包括:
1)揭示原书体例。2)找出语句出处。3)考察制度演变。4)校正文字错误。P76
4.从语言学的角度看,《资治通鉴注》做了这样几项工作:
1)是注明读音。2)是说明文字。3)是解释名物。4)是考释词语。P77
第六节清代
1.孙诒让《墨子闲诂》所做的工作:P79 首先是校文字。《墨子》一书用字古奥,讹误衍脱之处比比皆是,难以卒读,孙氏比较诸家之说,择善而从。
其次是明句读。《墨子》艰深难读,有不少地方该在哪里断都难以判定,每逢这类场合,孙氏总是用“句”表示该字下应点断。
再次是正训诂。包括说明用字问题、诠释实词词义、说明虚词用法。2.孙诒让《墨子闲诂》校字条例,包括: 1)据字体演变之例校。 2)据音讹之例校。 3)据上下文意校。 4)据对应文例校。 5)据古书用词例校。 6)据文字通假例校。P79 3.孙诒让《墨子闲诂》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