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节 光的折射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光的折射的现象.
2.了解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的偏折规律. 3.了解光在发生折射时,光路的可逆性. 教学重点:知道光的折射规律。 教学难点:解释简单的折射现象。 教学用具
激光光源、光的折射演示装置、水槽、碗、筷子、茶杯、硬币、适量的水。
教学用具
玻璃砖、激光笔、水槽、水、圆表盘、碗两只、硬币、实物投影仪、多媒体计算机。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播放“空盆现硬币”视频(放在杯底刚好看不见的硬币,加上水后又会看得见),引导学生思考:
思考问题:我们如何看到物体?光的传播路线是否改变?
演示:取一根筷子,让学生看是直的。将筷子斜放入水中,再让学生观察筷子有什么变化。
问题:筷子为何折断了?
提出: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两种介质),光的传播路径改变,引出折射的概念。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二、新课教学 探究点一 光的折射
问题引入:问题一:展示视频“海市蜃楼”,它们是怎样形成的? 问题二:放大镜为什么能起放大作用?
问题三:前面学了平面镜成像的例子,如水中倒影,是由于光从空气射向水面,又反射回到空气中,进入人眼形成的像。但水中倒影比物体本身更暗淡,为什么呢?
1.教师演示下图(可往水中加点墨水或牛奶,增强可视性),要求学生填空。 出示小黑板内容(亦可以课件呈现)。 现象:①光的传播方向在水面发生突变。 ②同时出现反射现象和折射现象。
③入射光线分解为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进入人眼的是反射光线,弱于入射光线,故看起来偏暗)。 2.相关名称
①一点:点O为入射点(又为反射点、折射点)。 二辅助线:法线NN′?
?相互垂直 ②
分界面?水面?MM′?
?AO叫入射光线
③三光线?OB叫 光线?OC叫 光线
入射角为 与法线NN′的夹角??二角关系为:相等?反射角为 与法线NN′的夹角?
?④三角?
?折射角为 与法线NN′的夹角?
探究点二 光的折射规律 以下方案任选一个:
方案一:用玻璃砖探究光的折射特点。
(1)器材:激光光源、玻璃砖、量角器、直尺。 (2)要求学生带着下列问题去观察:
①光的传播方向改变吗(若不改变,光路应为什么方向)? ②与入射光线相比,折射光线是偏离还是靠近法线? ③使入射角增大,则折射角如何变化?入射角减小呢?
④发散、深化提问:上面讲的是光从空气进入玻璃中,是斜射。若直射(垂直入射)呢? 即时练习画光路图:
由教师引导学生仿照光的反射定律,总结出光的折射定律。
(1)三线关系: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三线共面);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法线居中)。
(2)两角关系: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或其他介质时,折射光线靠近法线折射,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3)因果关系:当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增大,当入射角减小时,折射角也减小。当光从空气垂直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时,传播方向不变。(折射角随入射角同方向变化。)
通过体验由折射引起的错觉,认识光路的可逆性在折射现象中的存在。 出示装有一条小鱼的大烧杯,让学生进行观察与操作。 从侧面和上面观察鱼,对比鱼的大小的不同。 结论:从侧面看,鱼更大(原因以后再讲)。
让学生用铅笔模仿猫去“刺”鱼。
结论:鱼看起来的位置比实际位置更浅,是虚像(可讨论问题:“眼见”一定“为实”吗)。 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上述现象? 讨论交流:折射现象中光路的可逆性。 讨论导引:
导引一:人透过空气看树木,是树木反射的光从树木沿直线进入人眼。
导引二:人通过水面看岸边树木,光从树木到水面发生反射,进入人眼。但人还是习惯地以为光是从水中树木的倒影处沿直线进入人眼的。
即:我们总是依照光射来的直线方向去判断光源的位置。
眼看鱼,光从鱼处反射进入人眼,即光从水到空气中发生折射(与实验探究的光从空气进入水中的折射的情况相反)。
出示小黑板:对比
光路方向 光路图新*课*标*第*一*网 空气→水 二者相反光路可逆 水→空气 应用:用光路的可逆性解释为什么水中的筷子会变弯。
在空气中A看水中物B,好像在B′,变浅了;在水中B看岸上物A,好像在A′处,变高了。 探究点三、生活中的折射现象
利用多媒体,作图解释“叉鱼”的折射原理。
1.解释池水“变浅”,告诫学生千万不要贸然下水;
2.利用所学知识解释课前提出的“空盆现硬币”问题;
3.简单提出生活中另外一些折射现象,如彩虹、海市蜃楼等。
扩展:海市蜃楼——在海面、沙漠上方不均匀的空气中,由于光的折射所形成的虚幻景像呈现在高空(古人误以为是蜃、大蛤蚧吐气而成,故又叫蜃景)。其形成原理可参考从水中看岸上物体的光路图。
三、板书设计 第4节 光的折射 一、光的折射现象:
光从空气斜射入水(玻璃)时,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