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变部位 中枢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 病变特点 炎症 炎症
发病机制 机体免疫功能低下 机体免疫功能低下 不同点 病因 脑膜炎球菌 乙型脑炎病毒
传染途径 以呼吸道为主 以带病毒的蚊虫叮人为主
临床表现 A.颅内压增高;B.脑膜刺激症状;C.颅神经麻痹 A.嗜睡和昏迷;B.颅神经麻痹
病变部位 主要在脑脊膜和蛛网膜下腔 主要在中枢神经系统灰质,以大脑皮质及基底核、视丘最严重 病变 脑脊膜的化脓性炎症 大体观察为脑筛状软化;组织学改变为A.脑筛状软化;B.神经细胞变性、坏死,卫星现象和噬神经细胞现象;C.以淋巴细胞浸润为主的血管套;D.小胶质细胞增生,胶质结节。 13.4.02
阿尔茨海默病与帕金森病的异同点 阿尔茨海默病 帕金森病 共同点 病因 不明 不明
病变性质 中枢神经系统的变性疾病 中枢神经系统的变性疾病
病变特点 选择性地累及某些功能系统的神经细胞 选择性地累及某些功能系统的神经细胞 发病年龄 一般在50岁以后 一般在50岁以后
病程 缓慢起病,进行性发展,病程在5年以上 缓慢起病,进行性发展,病程在5年以上
不同点 临床表现 进行性痴呆,即表现为进行性精神状态衰变,包括记忆、智力、定向、判断能力、情感障碍和行为失常甚至发生意识模糊等 震颤、肌强直、运动减少、姿势及步态不稳、起步及止步困难、假面具样面容,某些病人晚期可出现痴呆
发病机制 尚不清楚 与纹状体黑质多巴胺系统损害有关
病变 大体标本观察脑明显萎缩,以额叶、顶叶及颞叶最显著;组织学改变包括A.老年斑;B.神经原纤维缠结;C.颗粒空泡变性;D.Hirano小体形成等 大体标本观察以黑质和蓝斑脱色为特点;组织学改变为A.该处黑色素细胞丧失;B.残留的神经细胞中有lewy小体形成
13.4.03 与发生在其他系统的肿瘤相比,中枢神经系统的胶质瘤有以下一些特点:①见于中枢神经系统;②无论良、恶性均呈浸润性生长,边界不清,无包膜形成;③沿血管间隙、软脑膜、神经束扩散;④偶有不形成瘤结节者;⑤引起局部神经症状和颅内压增高。 13.4.04
⑴尸体解剖的主要诊断: ①急性化脓性脑脊膜炎(G-球菌); ②左肾脓肿形成; ③支气管肺炎; ④双侧急性扁桃体炎; ⑤肝细胞脂肪变性。 ⑵诊断依据:
1)急性化脓性脑脊膜炎(G-球菌) ①患者有头痛、呕吐、昏迷,高热,脉搏快,呼吸短促、昏迷,瞳孔散大、对光反射和膝腱反射消失;②发病在冬末春初季节;③实验室检查:外周血白细胞 43.0×109/L,其中中性粒细胞0.92;④左顶及右颞叶血管周有黄白色的渗出物;⑤脑底部有较多黄绿色液体;⑥蛛网膜下腔血管扩张,大量蛋白渗出和中性粒细胞浸润;⑦革兰染色查见G-球菌。
2)左肾脓肿形成 ①左肾皮质散在直径0.2cm的黄白色病变;②结构破坏、消失、代之为中性粒细胞。
3)支气管肺炎 ①肺下叶散在实变;②实变区以呼吸性细支气管为中心的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肺泡腔内有淡红色物质充填、肺泡壁和肺泡腔内中性粒细胞浸润。 4)双侧急性扁桃体炎 双侧扁桃体大。
5)肝细胞脂肪变性 ①肝呈红色与黄*色相间;②肝窦变窄,部分肝细胞质呈空泡状、并将细胞核挤向胞膜下、形似脂肪细胞。
⑶死亡原因:急性化脓性脑脊膜炎(G-球菌)。
⑷死者所患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是:急性扁桃体炎→支气管肺炎→G-球菌入血,形成菌血症→G-球菌在血内繁殖增生,形成G-球菌败血症→G-球菌通过血-脑脊液屏障进入珠网膜下腔→G-球菌脑脊膜炎→G-球菌脑脊膜炎死亡。
一、名词解释
14.1.01 结核结节(tubercle)
14.1.02 Langhans巨细胞(Langhans giant cell) 14.1.03 肺原发复合征(pulmonary primary complex) 14.1.04 全身粟粒性结核病(general miliary tuberculosis)
14.1.05 急性粟粒性肺结核病(acute pulmonary miliary tuberculosis) 14.1.06 慢性粟粒性肺结核病(chronic pulmonary miliary tuberculosis) 14.1.07 继发性肺结核病(secondary pulmonary tuberculosis) 14.1.08 原发性肺结核病(primary pulmonary tuberculosis) 14.1.09 局灶型肺结核(apical tuberculosis) 14.1.10 浸润型肺结核(infiltrative tuberculosis)
14.1.11 肺结核病开放性愈合(open healing of pulmonary tuberculosis) 14.1.12 干酪样肺炎(caseous pneumonia) 14.1.13 结核球(tuberculous ball,tuberculoma) 14.1.14 肠原发复合征(intestinal primary complex) 14.1.15 冷脓肿(cold abscess)
14.1.16 瘤型麻风(lepromatous leprosy)
14.1.17 中毒型细菌性痢疾(toxic bacillary dysentery) 14.1.18 伤寒小结(typhoid nodule) 14.1.19 伤寒细胞(typhoid cell) 14.1.20 树胶样肿(gumma) 14.1.21 硬性下疳(hard chancre) 14.1.22 梅毒疹(syphilid) 14.1.23 淋病(gonorrhea) 四、问答题
14.4.01 试述结核病的基本病变及转化规律。
14.4.02 试从病理学特点方面鉴别原发性肺结核病与继发性肺结核病。
14.4.03 患原发性肺结核的儿童,如抵抗力极差,可发生哪些后果?请简述它们的主要病变。 14.4.04 试述继发性肺结核病常见类型的病变特点及临床病理联系。 14.4.05 简述伤寒的病理特点及其常见的合并症。 14.4.06 简述急性细菌性痢疾的发病部位及病变特点。 14.4.07 后天性梅毒分为几期,各期有何病变特点?
14.4.08 试列举三种能引起肠道溃疡的传染病,并简述其溃疡形态特点。 答案
一、名词解释(此处仅列出答案要点)
14.1.01 ①细胞免疫基础;②结核病的一种基本病变;③由类上皮细胞、Langhans巨细胞、淋巴细胞和成纤维细胞构成,中央常可见到干酪样坏死;④对结核的病理学诊断有意义。
14.1.02 ①结核和麻风等肉芽肿;②由多个类上皮细胞融合而成;③细胞体积很大,胞质丰富,核圆或卵圆,染色质淡、甚至呈空泡状,核内可有1~2个核仁,有多个核,排列在细胞质的周围、呈花环状、马蹄状或密集于细胞的一端。
14.1.03 ①原发性肺结核病;②由肺的原发灶、淋巴管炎和肺门淋巴结结核三者组成;③X线胸片上呈哑铃状阴影。
14.4.04 ①肺原发灶累及肺静脉分支,大量结核杆菌进入大循环并播散至全身各器官;②各器官密布大小一致,分布均匀,灰白略黄,圆形的粟粒大结节;③可为增生性病变,也可为渗出和坏死性病变;④有明显的结核中毒症状。
14.4.05 ①全身粟粒性结核病的一部分,偶尔可单独出现;②两肺暗红,密布灰白或灰黄*色粟粒大结节;③可见渗出坏死性病变或增生性病变;④X线胸片见粟粒大,分布均匀的影象。
14.4.06 ①多见于成年人;②结核杆菌由肺外器官的结核病灶较长期地、间歇地进入血流,播散于肺内;③肺内病灶大小不一,新旧不等。
14.4.07 ①再次感染结核杆菌;②多见于成年人;③病变多由肺尖开始,病灶易发生干酪样坏死,坏死灶周围增生性病变明显;④经支气管播散;⑤病程长,病变表现多样,可为新旧不一病灶交叉出现。 14.4.08 ①第一次感染结核杆菌;②多见于儿童;③肺原发复合征;④绝大多数可自然痊愈。
14.4.09 ①继发性肺结核的主要类型之一;②病变多在肺尖下2~4cm处,以右肺多见,病灶为一个或数个,直径约0.5~1cm;③以增生性病变为主;④免疫力强时,病变常发生纤维化、钙化;免疫力低下时,则发展为浸润型肺结核。
14.4.10 ①继发性肺结核的最常见类型,多由局灶型肺结核发展而来;②病变中央常见较小干酪样坏死区,周围见渗出性病变;③有结核中毒症状和咳嗽、咯血等表现;④治疗可痊愈,恶化时病灶扩大,甚至形成空洞、干酪样肺炎等。
14.4.11 ①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形成的较大的空洞经治疗后;②洞壁变为纤维瘢痕组织,支气管上皮覆盖于空洞内面。
14.4.12 ①继发性肺结核病的一种较少见类型;②机体免疫力极低,对结核杆菌的变态反应过高;③浸润型肺结核进展或急、慢性空洞内的细菌经支气管播散而致;④病变可呈小叶性或大叶性实变,切面呈黄*色干酪样;⑤肺泡腔内大量纤维蛋白性渗出、炎细胞浸润,以巨噬细胞为主,且有明显干酪样坏死;⑥病人情况危重,预后差。
14.4.13 ①继发性肺结核病的一种较常见类型;②浸润型肺结核的干酪样坏死灶经纤维包裹、结核空洞由干酪样坏死物填满或由多个结核病灶融合形成;③孤立的、有纤维包裹的、境界分明的球形干酪样坏死灶,直径约2~5cm,多为单个,常位于肺上叶;④部分机化和钙化而愈合,也可恶化进展。
14.4.14 ①饮入含结核杆菌的牛奶而初次感染;②肠的原发性结核性溃疡,结核性淋巴管炎以及肠系膜淋巴结结核构成;③常发生于小儿。
14.4.15 ①骨结核;②在骨旁的干酪样坏死物液化;③局部无红、热、痛。
14.4.16 ①较少见,约占麻风患者20%;②皮肤病变常隆起于皮肤表面;③缺乏有效的细胞免疫;④病灶内含大量麻风杆菌,由多量泡沫细胞组成肉芽肿;⑤病变累及皮肤、神经、鼻黏膜,淋巴结、肝、脾以及睾丸等;⑥传染性强,发展快。
14.4.17 ①细菌性痢疾较严重的一型;②多见于2岁~7岁儿童;③致病菌常为毒力较低的Flexner或Sonne痢疾杆菌;④起病急,以严重的中毒症状为主;⑤肠道主要呈卡他性炎和滤泡性肠炎改变;⑥肠道症状常不明显。
14.4.18 ①伤寒病;②伤寒细胞即巨噬细胞吞噬有伤寒杆菌、受损的淋巴细胞、红细胞以及坏死细胞碎屑;③伤寒细胞聚集成小结节状病灶。
14.4.19 ①吞噬有伤寒杆菌、受损的淋巴细胞、红细胞以及坏死细胞碎屑的巨噬细胞;②有病理诊断伤寒的意义。
14.4.20 ①三期梅毒的特征性病变;②肉眼:呈灰白色,大小不等,质地如树胶,韧而有弹性;③镜下:
中央为干酪样坏死,其周围有少许类上皮细胞和Langhans巨细胞的结核样结节。
14.4.21 ①一期梅毒;②质硬而基底干净、边缘高起的溃疡;③溃疡底部闭塞性动脉内膜炎和血管周围炎;④多发生于阴*茎头、阴*唇和子宫颈,可伴局部淋巴结肿大。
14.4.22 ①二期梅毒;②全身广泛性皮肤黏膜病变;③斑疹,丘疹;④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构成的非特异性炎及闭塞性血管内膜炎和血管周围炎。
14.4.23 ①淋球菌;②急性化脓性炎;③主要累及泌尿生殖器,少数可发生菌血症或败血症,且累及心内膜、脑膜等;④传染性强,主要通过性交传染。 四、问答题(此处仅列出答案要点或列简表比较)
14.4.01 ⑴基本病变:为特殊性炎,但仍具有一般炎症的渗出、坏死和增生三种基本变化,可以其中之一为主。①渗出为主:浆液性或浆液纤维蛋白性炎;②增生为主:具有诊断意义的结核结节;③坏死为主:干酪样坏死。
⑵转化规律:结核病的发展和转归取决于机体抵抗力和结核杆菌致病力之间的关系。①转向愈合:病变的吸收、消散,纤维化、纤维包裹和钙化;②转向恶化:病灶扩大和溶解播散。 14.4.02
原发性肺结核病与继发性肺结核病的区别 原发性肺结核病 继发性肺结核病 结核杆菌感染 初次 再次 发病人群 儿童 成年人
机体的免疫力或过敏性 开始时无,后逐渐发生 有 起始病灶 上叶下部,下叶上部近胸膜处 肺尖部 病变特征 原发综合征 病变多样,新旧并存 播散途径 多由淋巴道或血道 多由支气管
病程、预后 短,大多自愈 长,波动性,需积极治疗
14.4.03 ⑴淋巴道播散:①至支气管分叉处、气管旁、纵隔及锁骨上、下淋巴结,甚至逆流至腹膜后及肠系膜淋巴结。②淋巴结大,出现干酪样坏死。
⑵血源播散:形成1)全身粟粒性结核病 ①全身各器官;②散布大小一致、分布较均匀、灰白略黄、粟粒大小的结节;③镜下可为增生性病变或渗出、坏死性病变;2)肺粟粒性结核病 ①粟粒大小的结节;3)肺外器官结核病 ①骨、关节、泌尿系统、生殖系统、神经系统、浆膜、皮肤等;②病变为个别结核病灶。
⑶支气管播散:引起干酪样肺炎,病变以干酪样坏死为明显。
14.4.04 ⑴局灶型肺结核:①位置和病灶数量 肺尖下2~4cm处,一个或数个病变;②病变性质 增生为主,也可为渗出和中央有干酪样坏死;③临床表现 常无明显自觉症状;④转归 病人免疫力低时可发展为浸润型肺结核,免疫力强时则纤维化、钙化而痊愈。
⑵浸润型肺结核:①位置和病变数量 肺尖或锁骨下区域;②性质 渗出性炎,中央常有干酪样坏死;③临床表现 结核中毒症状,咳嗽、咯血、痰中查出结核杆菌;④转归 A.治愈;B.恶化成急性空洞,干酪样肺炎等;C.转变为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
⑶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①位置和病变数量 多在肺上叶,多个、新旧不一的病变;②性质 厚壁空洞及肺内新旧不一、大小不等、类型不同的结核病灶;③临床表现 咳嗽、咳痰、大咯血等;④转归 A.窒息而死;B.肺心病;C.治愈—开放性愈合。
⑷干酪样肺炎:①位置 广泛,一个肺叶或几个肺叶;②性质 干酪样坏死及大量浆液纤维蛋白性渗出;③临床表现 危重; ④转归 预后差。
⑸结核球:①位置 肺上叶; ②性质 纤维包裹的干酪样坏死灶;③临床表现 多无症状;④转归 A.转为静止;B.恶化进展。
14.4.05 ⑴病理特点:①全身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巨噬细胞反应性增生,尤以回肠淋巴组织为甚;②伤寒
细胞及伤寒小结,不伴中性粒细胞浸润;③典型的肠道病变,如髓样肿胀、坏死、溃疡、愈合;④其它器官如肠系膜淋巴结、肝、脾和骨髓等处伤寒小结和坏死形成。
⑵并发症:①肠出血和肠穿孔;②支气管肺炎;③其他:胆囊炎、关节炎等。 14.4.06 ⑴急性细菌性痢疾的发病部位:主要发生在大肠,尤以直肠和乙状结肠为主。
⑵病变特点:①初期为急性卡他性炎;②进一步发展形成假膜性炎;③假膜脱落形成大小不等、形状不一、地图状的浅表性溃疡。
14.4.07 ⑴后天性梅毒分三期:第一期、第二期和第三期。
⑵其病变特点:①第一期梅毒 感染后3周左右在外生殖器形成硬性下疳;②第二期梅毒 感染后8~10周左右全身广泛皮肤黏膜出现梅毒疹,全身性淋巴结大;③第三期梅毒 在心血管、中枢神经、肝、骨骼等器官出现血管炎、干酪样坏死、树胶样肿及瘢痕形成。
14.4.08 ⑴肠结核:①好发于回盲部;②溃疡呈带状,其长径与肠的长轴相垂直;③溃疡边缘不整齐呈鼠咬状,底部有干酪样坏死,其下为结核性肉芽组织。
⑵肠伤寒:①好发于回肠末端;②溃疡呈椭圆形,其长径与肠的长轴相平行;③溃疡边缘略隆起,底部不平坦,可被胆汁染成黄绿色,溃疡可深及黏膜下层,甚至肌层。
⑶急性细菌性痢疾:①好发于大肠,尤以直肠和乙状结肠为重;②溃疡形状不规则、如地图状。③溃疡浅表、大小不等。
一、名词解释
15.1.01 阿米巴肿(ameboma)
15.1.02 阿米巴肝脓肿(amebic abscess of liver) 15.1.03 尾蚴性皮炎(cercarial dermatitis) 15.1.04 嗜酸性脓肿(eosinophilc abscess) 15.1.05 假结核结节(pseudotubercle) 四、问答题
15.4.01 一患者以腹痛、腹泻求治,结合所学病理知识,主要应考虑哪两种疾病,其病变和临床表现有何不同?
15.4.02 简述血吸虫病不同发育阶段所引起的病变和发病机制。 答案
一、名词解释(此处仅列出答案要点)
15.1.01 ①慢性结肠阿米巴病;②肉芽组织过多;③局部包块。
15.1.02 ①肝阿米巴病;②脓肿腔内为液化的坏死物,呈暗红色果酱样;③壁上有未液化的坏死组织,呈破絮状;④与正常组织交界处可查见阿米巴滋养体。
15.1.03 ①血吸虫尾蚴侵入皮肤;②数小时至3日内;③局部皮肤有奇痒的红色小丘疹。 15.1.04 ①寄生虫卵或死亡虫体;②无结构的坏死物;③大量嗜酸粒细胞。
15.1.05 ①死亡、钙化的血吸虫卵;②异物巨细胞、类上皮细胞;③淋巴细胞浸润、纤维化;④类似结核结节。
四.问答题(此处仅列出答案要点)
15.4.01 ⑴主要应考虑:①肠阿米巴病和②细菌性痢疾。
⑵其病变和临床表现:①肠阿米巴病:累及盲肠、升结肠,为坏死性炎,形成烧瓶状溃疡,溃疡间黏膜一般正常,病变组织中可见阿米巴滋养体;患者症状轻,右下腹痛、腹泻无里急后重,粪便暗红色呈果酱状,镜检红细胞多,找到阿米巴滋养体。②细菌性痢疾:累及乙状结肠、直肠,为纤维蛋白性炎,溃疡浅表、不规则,溃疡间黏膜充血、水肿;患者症状重,常有发热,左下腹痛、腹泻、里急后重,黏液脓血便,镜检脓细胞多。
15.4.02 ⑴尾蚴引起尾蚴性皮炎:病变包括①肉眼 皮肤红色丘疹;②镜下 真皮毛细血管充血、水肿、
出血,大量嗜酸粒细胞和巨噬细胞浸润。发病机制:IgG介导的Ⅰ型变态反应。
⑵童虫在其移行部位引起的病变:病变为童虫在其移行部位引起充血、出血、水肿及嗜酸粒细胞和巨噬细胞浸润,血管炎、血管周围炎。发病机制为机械作用、代谢物或虫体死亡后蛋白分解产物引起的变态反应。
⑶成虫引起的病变:病变为静脉内膜炎和静脉周围炎。发病机制为由代谢产物所致。
⑷虫卵引起的病变:①急性虫卵结节,其发病机制由虫卵中毛蚴分泌物中的抗原物质引起的变态反应。②慢性虫卵结节,其发病机制为虫卵内毛蚴死亡、钙化引起的异物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