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概论笔记 - 图文 下载本文

3.3技术接受论

1.理性行为理论 两位美国学者1975年提出,主要用于分析态度,如何有意识地影响个体行为。基本假设是认为,人是有理性的,在他们做出某一个行为之前会综合考虑各种信息,来判断自身行为的意义和后果。

理性行为理论提出后,后续有学者延展了,他们加了另外一个部分,如图:

感知行为控制和班杜拉提出的自我效能感是非常接近的。

理性行为理论和计划行为理论基本观点是一致的,区别在于这一个新的维度(感知行为控制)的增加。

问题:理性行为理论有哪些优点?有哪些缺点?

2.技术接受模型 1989年Fred Davis创立,用理性行为理论为基础来研究用户对于信息系统时,提出的一个模型。目的是对计算机广泛采纳的决定因素,试图进行一个解释说明。它的精髓在于解释用户接受某一项技术,乃是基于自己对于这项技术的一种态度。

重点探讨:1.感知有用性,如平板电脑(信息、游戏、社交),与创新扩散模型中的相对优越性技术创新特征最为接近。2.感知易用性,和前面创新扩散理论当中的复杂性其实是一脉相承的。当人们觉得某一项新的技术太难的时候往往不会采用,如果感知易用性强调的是个人对于过程是否简单的一种期望的话,感知有用性就是对于这个技术使用结果的一种期望(实实在在的好处)。

问题:技术接受模型有哪些缺点或不足?答案在下面↓

3.权衡需求理论 2002年,由两位华人学者(香港城市大学教授)祝建华和何舟创立的。在当今多种新旧媒体竞争共存的环境之下,当且仅当受众发现其生活当中的某一重要需求,已经无法被传统媒体满足,同时认为某一新的媒体能够满足该需求的时候,他们都会抛弃旧的媒体而转向新的媒体。

权衡需求理论的三个关键自变量:A.权衡需求或者说感知需求。每一个人对于某一个

媒体技术在功能上都会有某些期望或感知,这些功能包括新闻、信息舆论表达、人际关系等。对新旧媒体都会进行比较,都会权衡新媒体和旧媒体相比在满足人们各种需求方面,究竟有何差异。如,信息生产,社交媒体每一个都可以生产;传播模式上,传统媒体更多的是一种广播的,单向的,一种一对多的传播模式,受众是被动接受的状态,而社交媒体是一种网状的结构,我们有很多选择,不一定接受权威媒体的信息,我们可以去关注某一个我们认为比较重要,他的观点可能会对我们比较有参考价值的一个舆论领袖;在便携性方面,社交媒体也能够满足我们更多的需求,可以通过手机、平板电脑,在移动当中和自己的同事朋友保持联系,而这样的一些社交的功能,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是难以满足的。B.感知流行。它是源于社会学习理论当中的社会环境概念。也与理性行为理论中的主观规范概念非常相似。感知流行指的是我们会感受这样的一个新技术,它在社会环境当中的流行程度如何,它在我们的家庭成员当中采纳的情况如何,在主要的群体成员当中采纳的情况如何,(同事一般人),以此来对我们的采纳行为形成一种参考。描述了一种社会气候社会压力文化时尚,一种群体的规范。C.感知特征。它和罗杰斯创新扩散概念当中的感知特征基本一致,而且我们发现在权衡需求理论当中感知特征也是分成了五个维度(相对优越性、兼容性、易用性、显示度、形象),唯一的区别是形象(形象更适合中国的国情)。

第四周 新媒体的伦理与法制 4.1新媒体伦理

1.什么是伦理?就是告诉人们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伦理就是指导人们行为的一套准则,一套道德规范,更多的是要求人们进行自律。从新媒体伦理的角度可分为两部分:一,网民伦理;二,行业伦理。

网民伦理:1992美国十戒(计算机伦理研究院)

1989年1月由互联网结构委员会发布的适用于全球的计算机伦理规范。以下5种行为

被禁止

中国互联网协会2006.4.19发布网民公约:

中国青年儒家文化研究者《草根论语》的作者孔子迷新儒家小子发起的,每年9.28(孔子诞辰日)作为网民的自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