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社会调查研究与方法自测题答案 下载本文

第五,牢牢把握会议的主题。 第六,协调关系,化解矛盾。 第七,做好会议记录。 第八,及时结束会议。 6.非结构式访谈的类型及其特点? 答:非结构式访谈因实施方式不同,通常有以下几类。 (1)重点访谈。重点访谈又称为集中访谈,是集中于某一特定问题的访谈。所谓重点不是指对访谈对象的重点挑选,而是指访谈所侧重的内容。重点访谈适于调查人们由于某种特殊经验而引起的态度变化。但是,此方法的使用需要高度技巧和想象力,对访谈者的素质要求很高,而且所收集的资料多是不可比较的,分析解释的难度较大,因此不适用于定量分析。 (2)深度访谈。深度访谈又称为临床式访谈,它是为搜集个人特定经验的过程、动机及其情感资料所做的访谈。目前广泛用于对普通个人的生活史及有关个人行为、动机、态度等的深入调查。 深度访谈与重点访谈相似,都是一种半结构式访谈。访谈是灵活机动的、无一定之规 的,但事先也选取了问题的某些方面作为访谈重点。在深度访谈中,也经常会出现意外的信息。访谈员可以像重点访谈那样,就这些意外的信息进行充分交流和探讨,使调查研究更加全面和深入。 (3)客观陈述式访谈。客观陈述式访谈又称非引导式访谈,是让访谈对象客观地陈述对自己和周围社会的认识,即访谈者鼓励访谈对象把自己的信仰、价值观、行为以及生活环境客观地加以描述。这一类型常用于了解有关个人、组织、群体的客观事实及访谈对象的主观态度。 在这一类型访谈中,访谈者基本上只是一个听众。访谈一般从中性的简单提问开始,在访谈过程中,访谈者的所有提问几乎完全依赖于尽可能中立的简单插问,以避免访谈员的主观因素对访谈对象的影响,使回答者能自由地谈出其最深层的主观思想,自然流露出甚至连访谈对象自己都不意识或不愿承认的感情。访谈员从访谈对象那里获得客观资料后,再进行加工,形成对这些资料的某种解释。 第八章 观察法 一、填空题 1、观察法通常用于在实地调查中收集社会初级信息或原始资料 ,而且通常结合其他调查方法共同使用。 2、 观察的内容及其结论究竟如何,除了取决于观察对象的 客观状况 和观察者感觉器官的感知能力外,也取决于观察者的 认识能力 。 3、 根据观察者的角色不同,观察法可分为 非参与观察和参与观察 两大类。 4、观察法多数是 非结构式观察,适用于定性 类型的调查研究。 5、观察法准备阶段的主要任务是 制定观察计划和进行必要的物质准备 。 6、 当场记录 是观察法最常用的一种记录方式。它需要注意的最关键一点是不能破坏观察现场的 自然状态 。 7.观察误差来自 观察主体和观察客体 两个方面。 8.对于 非参与式 观察来说,关键是不能惊扰观察对象。而在 参与式 观察中,关键是与观察对象建立良好的关系。 二、选择题 1、观察法是指主要通过( C )进行调查的一种方法。

A.问卷 B访谈 C人们的感觉器官 D搜集文献 2、 观察法的局限性主要是( BCDEF )。 A.可靠性较高 B.受时间空间条件的限制 C.易受观察者主观因素的影响 D.资料整理和分析难度大 E.获得合作有一定难度 F.难以进行定量分析 3、根据观察对象的不同,观察法可分为( D )。 A.实验观察和非实验观察 B有结构观察和无结构观察 C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 D. 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 4.观察法多数是非结构式观察,主要用于( A )。 A.定性研究 B.定量研究 C.问卷调查 D.访谈调查 5.和其他的一些调查方法相比,观察法有一个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就是( C )。 A.客观性问题 B.全方位问题 C.法律和道德伦理问题 D.求真务本问题 6.确定观察现场必须要考虑一些条件,其中最为关键、也最容易出现问题的条件是( C )。

A.符合调查研究收集资料的要求 B.具备必要的人、财、物等条件 C.当地部门和观察对象不反对 D.能够隐蔽进入现场 三、简答题

1.什么是观察法?它有哪些特点? 答:观察法也叫实地观察法,是观察者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自己的感觉器官和辅助工具,能动地了解处于自然状态下的社会客观现象的方法。 观察法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 第一,它以人的感觉器官为主要调查工具。 第二,它是有目的、有计划的自觉活动。

第三,它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的观察。

第四,它观察的是保持自然状态的客观事物。 2.怎样进入实地观察现场? 答:在进入观察现场时,要注意选择恰当的方式。进

入观察现场的方式有隐蔽和公开两大类,两者的区别在于观察者是否让观察对象知道自己的真实身份。能够自然地、直接地、公开地进入现场当然十分理想,但往往比较

困难。因此,观察者有时需要采取逐步进入和隐蔽进入的方式。逐步进入是在刚开始时,并不向有关人士介绍观察

的全部内容或者观察的最终目的,以免对方因困惑不解或配合难度过大而拒绝观察者进入。在以后观察有了一定进

展、对方习以为常时,再提出扩大观察范围或延长时间等要求。有时,观察者也可在观察的开始阶段先采取局外观察的方式进行观察,再自然而然地逐步建立与观察对象的关系,由浅入深地参与他们的一些活动,以后随着观察对

象与观察者关系的加深,再逐步暴露自己的身份。

隐蔽进入的方式就是观察者始终不暴露自己的身份,

而是将自己装扮成普通游客或当地居民进入观察现场。对

于大多数非参与式观察和一些特殊的参与式观察,这种方

式较为适用。

3.观察误差是怎样产生的?如何看待观察误差?

答:从严格的科学意义上讲,任何观察都会有一定的误差,而观察误差的大小会对调查结果产生很大影响。 观察误差来自观察主体和观察客体两个方面。 在观察者方面,产生观察误差的因素主要有: 第一,观察者的社会价值取向。

第二,观察者的职业道德和工作作风。

第三,观察者的能力、知识与经验。

第四,观察者的心理素质。

第五,观察手段。

在观察对象方面,产生观察误差的因素主要有:

第一,被观察者的反应。

第二,人为的假象。

第三,事物本质的显现程度。

针对造成观察误差的原因,可以采取相应的解决措

施。首先要选择合格的观察者,然后对他们进行必要的培

训,使他们统一思想,掌握有关知识,提高观察能力。在

实施观察的过程中,要按照观察法的基本原则和要求行

事。通过这种努力,尽管仍然不可能完全消除观察误差,

但是却可以将其减少到最低程度,观察结果也可以做到基

本准确。

4.什么是完全参与观察和不完全参与观察?他们有

何区别?

答:完全参与观察,就是观察者完全深入到被观察者

的社会群体之中,作为其中一个成员参与这个群体的正常

活动进行观察,在整个观察的过程中,被观察群体的成员

都相信他是这个群体中的一个普通成员,并不知道他是一

个观察者。完全参与观察可以获得许多深入的、真实的资

料,但是总让人感到有“欺骗他人”之嫌,所以有人批评

它违背社会伦理道德。

不完全参与观察,就是观察者是以公开的身份参与到

被观察者群体之中,即人们都知道他是一个观察者,而且

他有时和被观察者共同活动并进行观察,有时又作为旁观

者进行观察。不完全参与观察的优点是观察者不仅能够通

过与被观察者共同活动得到大量生动具体的感性资料,而

且能够公开地同被观察者深入探讨问题,收集到许多完全

参与观察难以得到的理性资料。但这种方法会使被观察者

时时感到他们正在被观察,从而有可能改变他们的行为方

式,影响观察资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而且观察结论易带

主观感情成份。

5.联系5种社会现象和社会事物,说明哪些适用于

参与观察,哪些适用于非参与观察?

答:提示:找出若干种不同的社会现象和社会事物,

联系这两种观察的特点和优缺点说明如何归类及其理由。 答:参与观察:参与观察也称局内观察,就是观察者

参与到被观察者的社会环境、社会关系之中,并通过与观

察者的共同活动从内部进行观察。在社会调查研究中,它常用于对现代社会某些特殊群体和社区的调查研究,目的

是全面地、深入地描述某一特定的社会现象。它是在自然场所里进行的直接观察,而且多采取无结构的形式,预先并没有什么具体的理论假设,因此需要根据调查研究主题,进行长期观察,从大量现象中逐步概括出调查对象的

主要特征。参与观察根据参与程度不同,又可分为完全参

与观察和不完全参与观察。非参与观察:非参与观察也称

局外观察,就是观察者不加入被观察者的群体,不参与他们的活动,完全以局外人或旁观者的身份进行观察。这种方法的突出特点就是要使被观察者意识不到他们正在被观察,保证他们在极其自然的、不受观察者任何干扰的环

境中行动,以避免被观察者感到不自在而影响到观察结果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一般来说,非参与观察比较客观、公允,但不够深入,看到的多是一些表面的、甚至偶然的社会现象,所获得的也多是感性知识。它比较适用于对某些公共场所或某些公众活动中人们行为和表现的观察。

第九章 实验法

一、填空题

1.实验法的主要任务就是明确 实验对象 和实验激

发 之间的因果关系,由此认识实验对象的本质及其发展

变化的规律。

2.实验法的基本原理是:实验者假定某些自变量

会导致某些因变量 的变化,并以验证这种因果关系假设

作为实验的主要目标。

3.实验法在验证 假设 时,必须排除那些非实验激

发引起的自然变化成分,否则会影响对 因果关系 判断的

准确性。

4.在多数实验设计中,要特别注意 实验对象 和 实

验环境 的匹配问题,

5.实验调查能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有

效地控制实验过程。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 引入自变

量的控制,二是对无关变量 的控制。

6.提高实验的信度,除了要采用各种方法努力排除

非实验因素的干扰之外,还应注意测量工具的

标准化 和 精确度 问题。

7.提高实验的效度,要从实验的 外在和内在

两方面着手。

8.多组实验设计,一般是设置两个实验组、两 个对照组,通过对各组检测结果的交叉比较,得出实验结

论。

二、选择题

1、在各种调查方法中,最复杂、最高级的是( D )。

A.文献法 B.问卷法 C.观察法 D.实验法

2、实验法具有的一些不同于其他调查方法的特点是

( BCDEF )。

A.实验环境的特殊性 B.实验主体的实践性

C.实验对象的动态性 D.实验目的的因果性

E.实验过程的可控性 F.实验方法的综合性

3.经典实验设计指的是( B )。 A.单组前后测实验设计 B.两组前后测实验设计

C.两组无前测实验设计 D.多组前后测实验设计 4.对实验过程的干扰最多也最复杂的非实验因素主要来自( C )。

A.实验者 B.实验对象 C.实验环境 D.实验方法 5.实验法的优点主要有( ADF )。

A.控制性强 B.代表性充分 C.实验范围广泛 D.可重复运用 E.简便易行 F.适于对理论、方针、政策的检验

6.检验多个自变量的引入顺序对因变量的影响的设计是( D )。 A.因子设计 B.重复测量设计

C.多组实验设计 D.拉丁方格设计

三、简答题

1。什么是实验法?实验法有哪些基本要素?

答:实验法也称试验调查法,是实验者有目的、有意识地通过改变某些社会环境的实践活动来认识实验对象的本质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方法。它是一种最重要的直接调查方法,也是一种最复杂、最高级的调查方法。实验法是有一定结构的,即不仅有明确的实验目的,而且有较严格的实验方案设计和控制。其主要任务就是明确实验对象和实验激发之间的因果关系。其实验结果既可以用于定量分析,也可以用于定性分析。实验法按照不同标准,可有多种分类。

实验法有四个基本要素:一是实验主体,即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实验调查的实验者。二是实验对象和实验环境,即实验调查所要认识的客体及其所处的各种社会条件。三是实验活动,即改变实验对象和实验环境的实践活动,它们有一个专门称谓是“实验激发”。四是实验检测,即在实验过程中对实验对象所作的检查和测定。

2.实验法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答:实验法的基本原理是:实验者假定某些自变量会导致某些因变量的变化,并以验证这种因果关系假设作为实验的主要目标。在实验开始时,先对因变量进行测量(前测),再引入自变量实施激发,然后选择其后的某一个时点对因变量进行再测(后测),比较前后两次测量的结果就可以对原理论假设完全证实或部分证实或证伪。

3.实验法的基本程序及其工作内容如何?

答:实验法的实施程序与其他方法大致相同,分为准备工作、具体实施和资料处理三个阶段。 准备阶段的工作主要有以下几项:确定实验课题及实验目的;提出理论假设;选取实验对象;选择实验方式和方法;制定实验方案。

实施阶段的工作主要有:前测;引入或改变自变量,对实验组进行实验激发;后测。

资料处理阶段的工作主要有:整理分析资料;撰写实验报告。

4.如何选择选择实验对象和实验环境?

答:一般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按照随机原则从调查对象的总体中抽取。这种方法适用于调查对象总体中个体单位较多、个体之间同质性较强、实验者对调查对象总体情况了解较少的情况。第二种,主观挑选,即由实验者根据实验调查的目的、要求和对调查对象总体情况的了解,有意识地挑选哪些具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实验。这种方法适用于调查对象总体中个体单位较少、个体之间异质性较强、实验者对调查对象总体情况了解较多的情况。多数实验调查采用前一种方法,以使各实验组成员的构成及其状况尽可能均等。

5.实验法有哪些基本类型?各有什么特点?

答:按照实验的组织方式不同,实验法可分为对照组实验和单一组实验。

对照组实验,也叫平行组实验,是指既有实验组又有对照组(控制组)的一种实验方法。实验组即实验单位,对照组是同实验组进行对比的单位。两组在范围、特征等方面基本相同。在对照组实验中,要同时对两个观察客体(试点客体和控制客体)做前测与后测,并比较其结果以检验理论假设。

单一组实验也叫连续实验,是对单一实验对象在不同的时间里进行前测与后测,比较其结果以检验假设的一种实验方法。在这种实验中,不存在与实验组平行的对照组(控制组)。同一组在引入自变量之前相当于实验中的对照组,在引入自变量之后则是实验中的实验组。检验假设所依据的不是平行的控制组与实验组的两种测量结果,而是同一个实验对象在自变量作用前和作用后的两种测量结果。

按照实验的环境不同,实验法可分为实验室实验和现场实验。

实验室实验是在人工特别设置的环境下进行的实验调查。这种实验的环境是所谓“纯化了”的和封闭的,实验者对实验环境可进行严格有效的控制,实验对象除了接受引入的自变量实验激发外,不会受到任何其他外来因素的影响。

现场实验是在自然的、现实的环境下进行的实验调查。实验者只能部分地控制实验环境的变化,实验对象除了受到引入自变量的实验激发外,还会受到其他外来因素的影响。

实验室实验和现场实验相比,前者实验结果的准确率要远远高于后者。但是社会领域的实验调查,仍然大多采取现场实验的方法,这是因为实验室实验的成本高,操作复杂,而且样本规模十分有限,所以难以广泛应用。而现场实验所处的环境都是自然的现实的环境,随时随地可以进行,成本相对较低,操作也简单得多,样本规模可以很大,并且只要对非实验激发因素有较充分的认识和一定控制,也能保证实验结果有较高的准确率,因此应用非常广泛。

按照实验的目的不同,实验法可分为研究性实验和应用性实验。

研究性实验是以揭示实验对象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为主要目的的实验方法,主要用于对某一领域理论的检验与探讨。

应用性实验则是以解决实际工作当中存在的某些问题为主要目的的实验方法。

研究性实验调查和应用性实验调查的区分只具有相对的意义,它们只是就实验调查的主要目的而言的。事实上,许多研究性实验调查的结论,往往对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许多应用性实验调查的结论,也可以作为重要的理论概括。因此,它们中间并不存在着

截然分明的界限。

按照实验者和实验对象对于实验激发是否知情,实验法可分为单盲实验和双盲实验。

单盲实验是不让实验对象知道自己正在接受实验,由实验者实施实验激发和实验检测。目前多数实验都是这类实验。

双盲实验是不让实验对象和实验者双方知道正在进行实验,而由第三者实施实验激发和实验检测。

之所以有单盲实验和双盲实验,是为了避免两种情况:一是实验对象出于对实验激发的欢迎或反感而有意迎合或故意不配合实验者;二是实验者和实验对象出于对实验结果的某种心理预期而影响实验检测结果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此外,按照调查的内容不同,实验法还可分为心理实验调查、教育实验调查、经济实验调查、法律实验调查、军事实验调查等等。

6.举例说明在实验中,为何要设置对照组?是否必须有对照组?

答:1、对照组实验也叫平行组实验,是指现有实验组又有对照组的一种实验法,实验组既实验单位,对照组是同实验组进行对比的单位,两组在范围特征等方面基本相同。

2、单一组实验也叫做连续实验方法,是对单一实验对象在不同时间里进行前测与后测,比较其结果以检验假设的一种实验方法,在引入自变量之后则是实验中的实组,检验假设所依据的不是平行的控制组与实验组的两种没量结果,而是同一实验对象在自变量作用前和作用后的两种测量结果。

两组在范围、特征等方面基本相同,在对照组实验中,要同时对两个观察客体(试点客体和控制客体)做前测与后测,并比较其结果以检验理论假设。对照组虽然不接受自变量激发,但受其他外部因素影响,在经过一段时间后,也会自然而然地发生某些变化,这些变化都与实验者的因果关系假设毫不相干,因此只有从测量结果中排除这些成分,才能得到准确的实验结论,设置对照组的意义就在于此。但是,并不是凡实验必有对照组,因为在单一组实验中,就不设对照组。例如:要检验“管理是提高生产率的要素”这一假设,以某工厂某车间为实验组,实行新的管理方法,以另一个与此相似的轩间为对照组,维持旧的管理方法,在一段时间的首尾,同时对两个车间做前测和后测。再比较其结果,得出结论。

7.联系某一社会实际,任选一种实验设计,写出具体实施步骤及其结果

答:例如选择单一实验组设计,首先应明确:它也叫单组前后测实验设计,就是只选择一批实验对象作为实验组,而不设对照组,通过实验活动前后实验对象的变化来得出实验结论。它的操作模式是:一是选择实验对象组成实验组;二是对实验对象进行前测;三是引入自变量进行改变实验对象因变量的实验激发;四是实验后对实验对象进行后测;五是得出实验结论,其公式为:实验效应=后测-前测。 其次结合某一社会实际写出具体实施步骤及其结果。以实验税制改革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为例,并以利润率作为衡量企业经济效益的主要指标:

第一步,选择实验对象,假定选择甲、乙、丙三个条件基本相同的企业组成实验组。

第二步,前测,即测算实行新税制前一年的利润率,假定是2003年,3个企业平均为8%。

第三步,实验激发,即从2003年底或2004年初起实行新税制。

第四步,后测,即测算实行新税制后一年的利润率,假定是2004年,3个企业平均为12%。

第五步,得出实验结果为:后检测12%-前检测8%=4%。

8.实验法实施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答:主要有二:(1)实验者、实验对象和实验环境的选择。实验者除了应具备各类调查研究所共同要求的基本素质外,还应具备一个特殊条件,即要有一定的权威色彩。

实验对象和实验环境要具有充分的代表性,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对象,对于复杂的事物来说,还应该具有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代表性。

(在多数实验设计中,要特别注意实验对象和实验环境的匹配问题,所有实验对象和实验环境的各方面状况应尽可能相同或相似。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对实验结果进行比较研究和量化分析,才能保证实验结论的客观、准确。)

(2)实验过程的控制

实验过程的控制主要就是对各类变量的控制。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引入自变量的控制,二是对无关变量的控制。对引入自变量的控制主要是在实验激发的过程中,严格执行设计方案,有计划地、系统地安排实验激发的环境和程度,使它们有序地作用于因变量。

无关变量也就是非实验因素,主要来自实验者、实验对象和实验环境三个方面。对无关变量的控制,就是要从这三个方面着手,努力排除或减少非实验因素对实验过程的干扰。

(在实验者方面,首先是不能把无关变量引入到实验激发中来。其次是必须公平地对待实验对象,保持实验方法的稳定性和一致性。对不同的实验对象,实验激发的方式、强度、范围等要一致;检测的方法、工具、标准等要一致;统计分析的方法、依据、标准要一致。

在实验对象方面,主要是解决前测干扰影响和故意不配合的问题。除了要加强与实验对象的沟通,努力使他们做到对实验活动理解、支持和实事求是以外,还应尽量使他们在测量时觉察不到实验的真实意图。为此,可以在一些自然环境中采用一些不太敏感的方式进行测试。

与实验无关的社会环境因素对实验过程的干扰最多也最复杂,对它们的控制难度较大,通常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用方法,主要有排除法、纳入法、平衡法和统计分析法等。排除法就是将一切可以排除的非实验因素彻底排除在实验过程之外。纳入法就是把无法排除的某些非实验因素,尽可能纳入实验过程,作为实验激发的一个变量。平衡法就是将无法排除的某些非实验因素,在每一个实验

对象中都控制在一致的、平均的水平上。统计分析法就是对实验过程中无法排除的非实验因素,尽可能定量化,在实验结果中用统计分析的方法计算出它们影响实验的具体程度。) 总之,通过以上控制手段,虽然不能说可以彻底排除所有非实验因素对实验过程的干扰,但实验结论的客观性、准确性能够大大提高,则是可以肯定的。 9。实验法的结构? 实验法是怎样组成的? 答:实验法一般包括三个组成部分: 一是自变量与因变量。自变量是实验中的激发因素,是引起实验对象变化的原因。因变量是激发因素的受体,是要被解释的现象和变化的结果,在实验中处于关键地位。自变量与因变量在不同的实验中,可以互相转化。 二是实验组与对照组(也叫控制组)。实验组是接受自变量激发的一组对象,对照组则是不接受自变量激发的一组或几组对象。它们在实验之前各方面条件和状态都基本一致。之所以做这种区分,是为了更清楚地看出实验激发对实验对象的影响。 三是前测与后测。前测是进行实验激发之前对实验对象(包括实验组与控制组)所做的测量,后测则是实施实验激发之后对实验对象所做的测量。从两次测量结果的比较中,就能看出实验对象的因变量是否发生了、怎样发生了变化以及发生了哪些变化。这正是实验法关注的焦点。 第十章 资料整理 一、填空题 1.资料整理阶段是从调查过渡到研究、从 感性 认识上升到 理性 认识的一个必经的中间环节。 2.所谓资料整理主要是指对文字资料和对数字资料的整理,前者也叫 定性 资料整理,后者也叫 定量 资料整理。 3.文字资料一般有两个来源,一是 实地源,一是文献源 ,其整理方法略有不同。 4.对于文字资料的审查,主要解决其真实性、 准确性 和 适用性 问题。 5.对文字资料进行分类的方法有两种,即前分类和后分类 。 6.文字资料汇编首要的目标就是 系统和完整 ,其次,要求汇编后的资料集中、简明。 7.数据资料是社会调查中最具价值的重要资料,是调查研究中 定量 分析的依据. 8.数字资料是否正确,主要是看 资料是否符合实际和计算是否正确 。 9.资料整理中的计算机汇总的主要方法是 资料编码和资料录入 。 二、选择题 1、文字资料整理通常情况下的基本步骤是( CDE )。 A.收集 B.筛选 C.分类 D.汇编 E.审查 F.分析 2.数字资料整理的一般程序包括( CDEF )。 A.归类 B.审核 C.检验 D.分组 E.汇总 F.制作统计表或统计图 3.资料整理最根本的要求是( A )。 A.真实性原则 B.合格性原则 C.准确性原则 D.完整性原则 4.文字资料的真实性审查也称信度审查,一般采用的方

法是( ABCF )。 A.外观审查 B.内涵审查 C.逻辑审查 D.程序审查 E.适用性审查 F.来源判断

5.对数字资料进行分组的一般步骤是( BCE )。 A.判断资料类别 B.选择分组标志 C.确定分组界限

D.赋予各组数码 E.编制变量数列 F.制作统计图表 6.正式统计表的组成,一般有( ACDF )。 A.标题 B.内容 C.栏目 D.数字 E.来源 F.表注

三、简答题 1.什么是资料整理?资料整理的原则是什么? 答:资料整理是根据调查研究的目的,运用科学的方法,对调查所获得的资料进行审查、检验,分类、汇总等初步加工,使之系统化和条理化,并以集中、简明的方式

反映调查对象总体情况的过程。资料整理是从调查过渡到研究、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一个必经的中间环节。资料整理主要是指对文字资料和对数字资料的整理。 资料整理的原则;第一,真实性原则。第二,合格性原则。第三,准确性原则。第四,完整性原则。第五,系

统性原则,是指整理后的资料应尽可能条理化,系统化。

第六,统一性原则。第七,简明性原则。第八,新颖性原则。 2.对文字资料分类应注意的问题?

答:一般来说,在对资料进行分类的时候,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按照调查要求分类。对于同样的资料,根据不

同的标准会有差异很大的多种分类。具体在研究中采用哪一种的分类方式,完全取决于调查者的需要。

第二,不重不漏,即每两个分类之间必须是穷尽且相互排斥的。所有分类既需要穷尽所有的可能,又不能使任

何两个分类之间存在交叉。 第三,必须对变量进行完整的定义,语言必须准确。

对于所使用的语言,应尽量规范化,符合一般人的理解,不应当出现歧义。

第四,对分类划分的详细程度要把握得当,就是在分类的粗细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3.怎样进行数字资料整理分组? A.对数字资料进行分组一般有如下三个步骤:

(1)选择分组标志。分组标志就是分组的标准或者依据,一般作法是按照质量、数量、空间、时间这四个指

标进行分组。在一些比较复杂的问题中,我们还可以用以上四种基本标志组合出其它多种复合标志。 (2)确定分组界限。分组界限是指划分组与组之间的边际。分组界限包括组数、组距、组限、组中值等内容。在很多情况下,组中值可以作为该组的代表值。 (3)编制变量数列。变量即各个标志的具体数值。编制变量数列实际上就是把各数值归入适当的组内。分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