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心理咨询师三级考试重点笔记(1-6全) 下载本文

AB型:外表象B血型人,内在却象A血型人 2、

激素说:美·伯曼

甲状腺型: 过多:精神饱满,意志坚强,感知灵敏 不足:迟缓、冷淡、痴呆、被动 垂体腺型:智慧、聪颖 肾上腺型:易激动 性腺型:性别角色突出

54、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领会) 1、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兴奋、抑制 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特征:强度、平衡型、灵活性

神经活动的广度:指NC能接受的刺激的强弱程度以及NC持久工作的能力。 神经过程的平衡型:指兴奋和抑制两种过程的力量是否平衡。

神经过程的灵活性:指兴奋和抑制的两种过程的相互转化的难易程度,有灵活不灵活之分。 2、高级N活动类型:

两种基本过程的三个特征之间不同组合,理论上12种活动类型。

3、气质的特征:感受性、耐受型、反映的敏捷性、可塑性、情绪的兴奋性、指向性。 4、气质类型的外在表现(识记):

胆汁质:N过程的特征是强但不平衡,感受性第一,耐受性高。显得:精力旺盛,行为外向,直爽热情,情绪兴奋性高,但心理变化强烈,脾气暴躁,难于自我克制。

多血质:N过程的特征是强、平衡、灵活。感受性第一,耐受性高。活泼好动,言语行动敏捷,反映速度,注意转移的速度都较快,气质外向。容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善交际,不怯生,易接受新事物。注意力易分散,兴趣多变,情绪不稳定。

抑郁质:N过程的特征是:弱、而且兴奋过程更弱,感受性高,耐受性低。多疑多虑,内心体验深刻,行为极端内向,敏感机智,胆小,孤僻,寡欢,爱独处,不爱交往,做事认真仔细,动作迟缓,防御反映明显。

黏液质:N过程的特点是:强、平衡、但不灵活、感受性低,耐受性高,举止平和,行为内向,头脑清醒,做事有条不稳,踏踏实实,易循规蹈矩,注意力集中,稳定性强,不善言谈,交际适度。 55如何看待气质类型: (1)、气质的稳定性和可素性 (2)、气质的类型没有好坏之分。

(3)、气质类型不决定一个人成就高低,但影响工作效率。 (4)、气质类型影响性格特征形成的难易和对环境的适应。 (5)、气质类型影响健康

11

56、性格:是一个人在对显示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

态度:是一个人对任务或思想概念的一种反应倾向性。它是后天生活中习得的,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因素组成。 气质:更多体现了人的生物属性 性格:更多体现了人的社会属性 个体之间的性格差异,核心是:性格差异。

前苏联:强调气质、性格间的性质不同。都把气质、性格看成是人格的组成部分。 西方:更多看到它们在行为中的融合。 57、性格的结构:

性格的上述特征是彼此关联、相互制约、有机组成一个整体,并不是相互分离的,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机械的组合。常常是在不同场合会显露出一个人性格的不同侧面、韧性、统一性。 58、人格理论(应用)

1、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人格结构——本我,自我,超我——相互交织,形成有机整体。 本我——原始的人 自我——现实的人 超我——道德的人

2、容格的内外向人格类型理论:一个人的兴趣和关注指向内部,也可以指向外部,指向内部叫内向;指向外部叫外向,每个人都有内向和外向两种特征,根据一个人是内向还是外向占优势,可将人格分为内向型和外向型的。

3、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理论:把物质看作是决定个体行为的基本特征,是构成人格的基本元素,也是评价人格的基本单位。 分为: 共同物质:同一文化形态下人们所共有的、相同的特质。 个人特质:个人所独有的特质,它代表个体之间的人格差异。

首要特质:影响个体多方面行为的特质,最典型,最具概括性,在人格结构中处于支配地位。 中心特质:决定一个人的一类行为而不是全部,一个人身上5-10个中心特质。 次要特质:在特殊场合下才表现出来的个体一些不太重要的。 4、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

因素分析法:提出一个基于人格特质理论模型。

表面特质:通过外部行为表现出来,能够观察到的特质。 根源特质:那些对人的行为具有决定作用的特质。 5、艾森克的人格结构的维度理论: 两个维度 内外向:

情绪的稳定性:坐标轴、直角坐标系、四个象限,四种不同类型的人格。 主张:特征群,类型

实际上把人格的类型模式和特质模式有机结合起来,使人格的描述更加全面,更加系统,更具层次性。 (艾森克、巴甫洛夫的理论都支持了希波克的两种气质类型。)

12

笔记2

1、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1).侧重于心理学的定义为了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怎样受他人存在的影响而发生变化。他人的影响有三种形式,即现实的影响、想象的影响和隐含的影响。

2).侧重于社会学的定义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互动的研究,以群体生活的心理为基础。强调以习惯来解释人类行为。

3).介于心理学和社会学之间的定义社会心理学应着重对社会关系、社会情境、个体的心理反应以及个体内在的心理因素的研究。 2、社会行为(领会)

勒温提出著名的公式:B=f(P,E) 3、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识记)

1).微观的个体层面:如个体社会化与自我意识,社会知觉、态度、动机、社会学习等以及个体与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如人际关系、人际沟通等。

2).中观的群体层面:如群体凝聚力、群体心理氛围等,以及个人与群体的相互作用、社会影响(从众、社会助长与惰化)。 3).宏观的社会层面:如风俗、时尚、阶级、阶层及民族的心理特征、国民性等。 4、美国学者霍兰德的三阶段理论(识记) 1)、哲学思辨阶段(启蒙期) 1.时间:古希腊~19世纪上半叶

2.特点:根据哲学思辨及社会准则来认识社会行为

3.围绕“人性”的哲学争论,可视为最早的社会心理学研究 2)、经验描述阶段(形成期) 1.时间:19世纪中叶~20世纪初

2.特点:对社会经验描述分析主要在欧洲进行 3.要点:(1)达尔文的进化论

(2)德国的民族心理学:a.拉扎鲁斯《民族心理学与语言学杂志》

b.谢夫勒以现代意义上提出“社会心理学”这一术语 c.冯特《民族心理学》,被誉为“现代心理学之父” (3)法国的群众心理学:a.塔尔德《模仿律》

b.迪尔凯姆《社会学方法的规则》

c.列朋《群众心理学》,法国社会心理学有关群体意识理 论发展的顶峰

(4)英国的本能心理学:麦孤独《社会心理学导论》

(5)奥地利的精神分析学派:费洛伊德——理论基础是潜意识,性本能和本我、自

13

及超我的人格理论。著作有:《梦的解析》、《精神分析引论》、《图腾与禁忌》、《群体心理学与自我分析》、《幻

觉的未来》、《文明及其不满》等。

3)、实证分析阶段(确立期) 1.时间:20世纪20年代开始 2.特点:(1)从描述转向实证研究

(2)从定性研究转向定量研究 (3)从纯理论研究转向应用研究

3.要点:(1)实证方法:先驱是美国的特里普力特,德国的莫德

(2)实验方法:a.奥尔波特:提出社会促进的概念,《社会心理学》 b.墨菲夫妇:《实验社会心理学》 (3)20世纪三四十年代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实验

(4)二战后的特征:a.研究领域拓宽,涉及人类行为的方方面面

b.理论向多元化发展,并提出新的理论解释与预测行为 c.开展了应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 (5)20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提出跨文化社会心理学的概念

5、社会心理学研究应遵循的原则(识记) 1).客观性原则 2).系统性原则 3).理论结合实际原则 4).伦理原则

6、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1.观察法(应用)(领会)

(1)自然观察:特点:对所观察的行为尽可能少地干预。自然观察试所有研究方法的基础

(2)参与观察:特点:由于身临其境,观察者可能获得较多的“内部”信息。采用参与观察时应尽量减少观察者与被观察者之间相互作用

的负面影响。

2.调查法(亦称询问法)(应用)

(1)访谈法:特点:a.访谈者必须在双方人际沟通中取得信任,使被访者积极配合 b.具有特点的目的性和一套访谈提纲设计、编制与实施的原则 分类:a.结构访谈与非结构访谈 b.直接访谈与间接访谈 访谈过程与技巧:a.准备工作

14

b.接近被访谈者 c.应对拒绝的技巧 d.谈话与提问技巧 e.追问技巧 (2)问卷法:特点:a.标准化程度较高 b.收效快

类型:a.结构问卷与无结构问卷 b.发送问卷、访问问卷、邮寄问卷

结构:题目、前言、指导语、问题及答案、计算机编码、调查实施记录、 结束语 3.档案研究法

(1)优点:对研究对象心理干扰小,适用于跨文化的比较研究和时间跨度较长的趋势研究 (2)缺点:工作量大,费时费力 4.实验法

(1)基本概念:a.自变量:研究者选择、控制的变量。多指能影响、决定及改变行为的客观因素。如:年龄、性别、职业、受教育程度、

动机、态度等

b.因变量:跟随自变量变化而变化的变量。多指被试者的心理反应与行为 c.信度、效度等

第四单元 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

7、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

(1)定义:试图用行为主义解释人们行为的学说叫社会学习论。行为主义主要的理论假设是:先前的学习对现在的行为有决定作用 (2)简史:a.行为主义早期的代表:俄国的巴甫洛夫,美国的沃森 b.发展了行为主义:赫尔、斯金纳

c.用学习的原则研究人的社会行为:米勒、多拉德 d.提出社会学习论:班杜拉、沃尔斯特 (3)学习机制:a.联想:古典条件反射

b.强化:行为后的奖赏(正强化)与惩罚(负强化)作为强化,能使某种行为固定下来并反复出现 (4)观察学习:a.班杜拉社会学习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8、社会化概念(识记)

社会化涉及社会及个体两个方面。从社会视角看,社会化即社会对个体进行教化的过程。从个体视角看,社会化即个体与其他社会成员互动,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