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张恨水小说美学价值 下载本文

浅析张恨水小说美学价值

张恨水小说拥有着广阔的审美市场,在社会上受到热烈的欢迎,影响力经久不衰。他的作品为什么能受到广大民众的喜爱?为什么几部长篇小说连载了五年多,读者还有如此耐心的巨大兴趣?有的作品甚至使当时对通俗文学很有成见的某些新文学作家也为之感叹不已,还争夺了一批新文学的读者,其奥妙何在?这就涉及到他作品中巨大美学价值的探讨。

张恨水小说中的美学思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其美学思想的两块基石——真实性、典型性。以前有人批评他的作品纯属“面壁虚构”,或认为他不懂什么“主义”,其实,他对文学创作倾向的表述是颇为精避的:“小说有两个境界,一种是叙述人生,一种是幻想人生。大概我的写作,总是取经于叙述人生的。”这里所谓“叙述人生”,可以理解为按生活的本来面目,对人和人的生活环境,做真实的描写,在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现实主义;所谓“幻想人生”即指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通过大胆的幻想,丰富的热情表现生活的理想,塑造理想中的典型浪漫主义。那么,张恨水的小说属于哪一境界呢?所以他很有自信的说:“大概我的写作,总是取经于叙述人生的。”二十年代初期的张恨水“从旧式言情小说的巢穴中摆脱出来,走向讽刺和谴责的路子”。以后,他就开始了“社会小说”创作生涯,以执着的追求、严谨的创作态度艰难的跋涉在现实主义的道路上。他对自己“叙述人生”的“社会小说”的要求达到了近乎苛刻的程度:“固然,幻想人生也不一定就是超现实。”

真实性是艺术赖以生存的基础。古今中外大量的创作实践证明:优秀的文学作品之所以能光同日月永垂青史,是因为他建立在真实性的基础上,张恨水是深暗此理的。张恨水认为写小说必须“读万卷书,走万里路,扩大眼界”,但是这些毕竟是实际生活的原始材料积累,艺术的真实需要作家在客观现实生活上,分析、选择、概括,不能对生活简简单单的抄袭和记录。说到《金粉世家》时,张恨水说:“有人问,《金粉世家》指当年哪一家豪门?《金粉世家》的背景,是间接的事实之影,还是直接的事实?《啼笑因缘》的雏形是唱大鼓艺人高翠兰被田旋长“抱”走,两人喜结良缘,只因高民父亲漫天要价导致离异”。作品对此却进行了艺术概括,创作出一幕军阀抢民女逼婚最后将她逼疯的人生悲剧!

“真实性”之后,即是“典型性”了。张恨水深知拙劣的作家自己登台表演,优秀的作家让典型表演这一道理,因而把艺术的焦点放在典型的塑造上。《啼笑因缘》问世后,张恨水对张学良将军谈到:“凤喜是实有模特,刘将军是虚构的,不是指那一个人,而是在许多军阀中抽其共性塑造的”。他认为,小说这东西,究竟不是历史,它不必以斧敲钉,以钉入本,那样实在。张恨水在创作典型时,是综合的运用着两种方法的:一是“专用一个人”,二是“杂取种种,合成一个”。但不论是用哪种方法,张恨水都能把人物置于典型环境之中,让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的时代,社会中生活,由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以及风土人情直接影响他们,使之产生一定的思想和行动。

其次,功利价值是张恨水小说美学思想的内涵。由于长期受儒家“修身,其家,

治国,平天下”的思想熏陶,中国的作家,士子自古以来就有一种济世的传统,有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意识。这种传统和忧患意识在张恨水身上也有体现。刚刚步入文坛的张恨水也是进行着旧式言情小说的创作,然而此路并没有走通。早期的张恨水在创作思想上也是带有游戏的消遣成分的,在他当时的作品中不乏凑趣,调侃之笔。在这样的创作之路受阻后,他很快转入了“使人读吾小说而有益”、“不至于陷读者于不义”的社会小说创作。“九一八”事变后,张恨水站起来大声疾呼“今日国难临头,必兴语言,唤醒国人”,“鼓励民气”、“聊报国家于万一”,开始了他“国难小说”的创作,这些配合时事之作大多收在短篇小说集,“弯弓集”中。

作为张恨水文学主张的内核的文学功利价值,不仅仅表现在作品的思想内容上,更为可贵的是还表现在他对作品形式的选择和追求上,直接把文学的形式作为文学的功利价值来追求在文学史上是不多见的,而且作为张恨水小说这一指导思想在当时的积极意义也不可低估。

趣味,消闲是张恨水小说美学思想的结晶。作为以形象反映生活的文学,人们在阅读时,对其中的人物的行为、命运和种种生活情景,必须在感情上产生强烈的反映,引起美感,在精神上得到愉悦和陶冶,才能起到辨别生活中是非,美丑的作用;相反,一部作品如果只是枯燥、平庸的描写生活,缺乏人感染人的力量,不能给人以美和愉悦的享受,那么就不可能发挥思想上和认识上的教育作用。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张恨水才提出了“趣味”、“消闲”的文学主张。

结合以上这三点,我们不难看出张恨水的小说美学思想蕴涵着这样一个辨证法:由消闲到趣味再到功利,即从消闲出发,通过阅读有趣味的文学作品,从中受到思想和情感的陶冶。正是这种辨证的美学指导思想,形成了他寓庄于谐,寓严峻于情趣的小说艺术风格。恰恰也是由于诸如这些原因所致,使的张恨水小说中透露出一股即不同于鸳鸯蝴蝶派,也不同于五四新派的亲和力,它紧紧地联系住了亿万读者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