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结题报告 下载本文

校园文化是师生在实践中共同创造和认同的,在倍受珍视中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和迁移力,她可以把师生的思想和力量凝聚在一起,激发为共同的发展目标奋发进取的情感,进而内化为一种积极努力、开拓创新的巨大动力,使师生感受到自己是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的一员,也是主体之一,产生强烈的归属感、责任感和荣誉感,身居校园,尊师教长、团结友爱、心情舒畅、催人向上,把师生的奋斗热情迁移并释放出来,把师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凝聚到学校的共同发展目标上来。

(4)辐射调节功能

如果说校园文化向内的影响具有凝聚迁移功能,那么校园文化向外的影响则具有辐射调节功能。健康积极的校园文化必然对社会文化有一种辐射调节作用,社会主体文化的积极影响力又反作用于校园文化,起到调节与调适作用。主要反映在对物质硬件、教育软件和教育对象的辐射作用上,表现在,外界可以从校园环境中,体会到校园的文化底蕴,自然山水、校园建筑、名人雕塑、橱窗、宣传栏,既是学校的教育场地,又是社会人士在校园浓厚的文化色彩和教育意识中陶冶性情、了解学校的历史和文化的重要场所,在无声中受到校园文化的辐射。同时通过精神文化的引领,使师生形成一种特定的文化群体。许多小学毕业生进入中学、大学、走进社会,处处宣传学校的形象、维护学校的荣誉,努力工

作为母校争光,他们的事迹成为学校的荣耀,使师生又有了新的学习榜样。这种辐射与调节的互动,对师生都是一种鞭策和鼓舞。学校校园文化发展到一定的高度又可以促使师生反思,在双向互动中调节自我,研讨更加贴近时代发展要求,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最好、最优、最美的校园文化。

七、存在问题与及待改进的地方:

1.观念建设不能一竿到底。学校重视观念文化建设,校主流文化体现了观念的先进性,对教育科研的高度重视,对学生精神心理层面的呵护与关怀,对乐学教育格局的构建,都体现了现代教育理念,但从教师文化层面看,部分教师教学观上信奉苦教苦学,学生观上漠视学生的主动性、差异性和潜能,师生观上对建立新型的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缺乏热情等。上述状况的存在表明,我们在观念文化的建设上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同时也说明观念更新的艰巨性。

2.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矛盾冲突难以解决。我们常陷入价值观的矛盾与冲突之中,一方面我们要开展乐学教育愉快教育,另一方面又要要求学生勤奋刻苦;一方面要求学生不迷信权威,要有独立批判精神,另一方面又要求学生尊敬师长要听话;一方面要规范学生各种行为要求学生严守纪律,另一方面又要发展学生个性培养主体精神。不少老师的价值观念甚至为此而陷入混乱状态。

3.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的整合不够,难以取舍。目前的社会文化裹挟着外来文化,呈现出极其复杂的文化生态环境。开放性校园文化的构建,较之于对传统文化的改造难度

也许更大。不仅要在甄别评判的基础上作出取舍,还要防范有害文化对校园的侵入。对不良的甚至有害文化的防范,装上过滤网是必要的,但靠堵是难以奏效的,事实上师生接触社会文化及社会文化对学校的渗入都是难以避免的,关键的问题是我们要帮助强师生,特别是青少年提高免疫力。

八、两点建议

建议一:以文化均衡促进农村地区教育快速均衡。 学校文化均衡是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实现区域教育均衡发展,首先应实现文化均衡。随着我县教育现代化建设的进一步推进,学校的硬件、环境得到了大力改进,但是师资水平等不可能在较短时间内得到较大改善,也就不可能在较短时间内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均衡,而文化均衡成本低、见效快、成效佳,因此,应进一步加强乡镇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不断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凝练校园文化核心价值取向,提升校园文化建设水平,凸显学校办学特色,实现文化均衡,从而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1.靠科研拉动与行政推动相结合促进文化均衡。 “工作即研究”,“问题即课题”。一方面,要对区域内校园文化建设开展课题研究,形成“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课题研究网络体系,鼓励校长、教师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去,靠科研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另一方面,校园文化建设要与日常的行政工作相结合,借助区域资源优势和行政管理力量,引导和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区域内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成立以“一把手”亲自任组长的校园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并抽

调各方面的骨干力量,组建相应的管理团队和研究团队,对本地区教育全面规划,通盘考虑,制定本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规划》,设立校园文化建设奖励金,奖励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的学校和个人。

2、靠整体推进与自主创新相统一促进文化均衡。 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就是有意识地不断总结、提炼传统文化中的营养成分、不断吸纳新的优秀文化,并将其与自身文化有效嫁接,使自身文化内涵不断丰富、文化品位不断提升的过程。因此,要特别注重建立外推内引的发展机制,一方面从外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资源支持,另一方面用制度激发学校自主探索,将区域整体推进的外力与学校自主探索的内力整合起来,分层、分类指导学校校园建设。同时,要不断建立健全学校校园建设的过程监控、评价、交流、激励机制,进一步激活学校的自主创新能力。

3.以物质资源的相对均衡配置为基础促进文化均衡。 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中最外显、最容易被人感知的要素,因此往往会成为学校加强文化建设的切入口。区域性推进校园文化均衡的首要任务,就是要确保区域内学校物质资源的相对均衡配置。有条件的地区应建立区域教育城域网,实现区域内教育资源的适时交互与共享。

建议二:在乡镇中小学大力开展特色学校建设,促进农村学校实现品牌发展。

特色是学校的生命,校园文化建设要以特色学校建设为核心。特色学校建设要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全面落实

国家课程的基础上,从本校实际出发,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形成适合于本校的独特的、优质的、稳定的办学风格、发展模式和优秀的办学成果,并被社会广泛认可。开展特色学校创建是实现学校内涵发展、高位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培养“合格+特长”高素质学生的有效载体,是提升学校整体发展水平,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途径。

校园文化建设要坚持走特色兴校、特色强校之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以创新发展为重点,紧密结合现代办学理念和教育思想,大力实施特色发展战略,开发特色项目和特色学科,彻底改变“千校一面”现状,逐步形成“学校有特色、教师有专长、学生有特长”的良好格局,全面提升办学品位和水平,促进区域教育科学、优质、健康、快速发展。

1.因校制宜细规划。

学校要认真分析办学条件、师资配备、生源情况、周边环境、办学历史、传统项目等现状,通过师生讨论、专家指导、社会各界参与,正确认识自己的资源优势。对于办学历史较长,传统特色明显的学校要在已经初步形成特色的基础上继续拓宽,提升特色发展水平;对于现阶段办学特色不明显的学校,应深入挖掘自身潜在的“特色”,合理选择和打造优势项目并按照特色项目、特色学科、特色学校等三个阶段的要求详细制订特色学校建设规划,并量化分解为年度、季度、月度目标。量化内容包括目标、思路、措施、达到效果及时间表。在此基础上,按照规划,采取措施,分阶段推进,分步骤落实,循序渐进全面开展特色学校建设工作。建设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