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开朗琪罗:西斯廷礼拜堂天顶壁画
节选自《艺术与观念》[美]威廉·弗莱明 玛丽·马里安 著,宋协立 译,北大培文出品,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文章版权所有。转载务请注明来自“阅读培文”微信(ID:pkupenwin)
当米开朗琪罗由于尤利乌斯二世的陵墓建造计划遇到多方面挫折而离开罗马时,这位教皇千方百计采用了从武力到外交的各种手段使他返回罗马。尤利乌斯知道米开朗琪罗是一位天才艺术家,在有关他的陵墓存在的一切问题得到解决之前,他先让米开朗琪罗忙于两项临时提出的工程。第一项工程是为他自己雕塑一座巨大的铜像,这尊手执长剑的铜像是为新近征服的城市波伦亚(一译波洛尼亚,意大利北部城市。这里有欧洲最古老的大学(1119年创建)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和博物馆)而制作的。在尤利乌斯统治被推翻几年后,这座铜像也被毁掉。第二项工程是西斯廷礼拜堂天顶的绘画。这座建筑是为尤利乌斯的叔叔西克塔斯四世而建,而且以他的名字命名,作为教皇的私人礼拜堂。 西斯廷礼拜堂天顶 西斯廷礼拜堂的天顶是仿照圣彼得教堂的中殿天顶而建。它的内部是一个宽44英尺(13.4米)、长132英尺(40.2米)的矩形大厅(图10.9),周围墙壁上有15世纪最著名的艺术家创作的壁画,这些艺术家包括米开朗琪罗的老师之
一、佛罗伦萨的吉兰达约以及波提切利,两侧有高高的六个窗户和距地面68英尺(20.7米)高的桶形拱顶。在米开朗琪罗的面前共有700平方码(585.3平方米)的面积。米开朗琪罗运用传统的壁画技巧开始了他的工作。图10.9?从米开朗琪罗所绘《最后的审判》的方向看西斯廷礼拜堂,1430~1480年,天顶高68′(20.73m),罗马梵蒂冈宫,意大利。在尤利乌斯的心目中是要表现十二位使徒的系列壁画,但根据米开朗琪罗1532年的一封信中所言,尤利乌斯是让他自由创作。在信中米开朗琪罗写道:“后来他(尤利乌斯教皇)又委托我创作我所喜欢的主题。”在他进行创作的过程中,壁画的整体设计和细部才慢慢从他的思想中产生。随着这一“临时工程”时间从几个月到几年的流逝,教皇也越来越不耐烦。但他知道米开朗琪罗的性格,就像一座火山才能了解一座火山一样。火山有沉默之时,也有爆发之日。他定期视察这一工程,但只好等到四年之后完成。 正如查尔斯·托尔奈在他那部关于米开朗琪罗的专论巨著第2卷中令人信服地指出的那样,整个西斯廷礼拜堂的天顶(图10.10)是在统一的艺术和哲学思想指导下形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同尤利乌斯陵墓工程的原始设计和后来美第奇陵墓工程的设计一样,西斯廷礼拜堂天顶壁画也是传统的希伯来—基督教神学思想与新柏拉图哲学思想综合的产物。在米开朗琪罗为美第奇家族工作期间,曾经常同洛伦佐、波利齐亚诺、马西利
奥·菲利诺以及皮科交谈,他从中接受了新柏拉图学派的思想。米开朗琪罗把空间分割成许多不同的几何形式,如三角形、圆形和正方形。根据柏拉图哲学,它们是一些永恒的形式,其中涵括宇宙的真正本质。他又把它们分成不同的区域,在这些区域内可以集中光的强度。最低和最暗部分有八处三角拱肩,四角有穹隅状拱肩。其次是中间区域,包括除拱肩和中央几个方格以外的全部空间。中央的九个方格空间是第三也是最高区域。
图10.10?米开朗琪罗,西斯廷礼拜堂天顶,1508~1512年,壁画,44′×128′(13.4m×39.01m),罗马梵蒂冈宫,意大利。这种空间划分象征性地代表柏拉图对世界划分的三个阶段,即物质的世界、变化的世界和生命的世界。柏拉图思想的各个方面都贯穿着这种“三部曲”,例如,他把社会划分为三个阶层:做工的人、自由人和哲学家。他又用三种金属:铜、银和金来象征这三种人,每一阶层的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目标,这就是贪婪功利、野心勃勃和对真理的追求。学识方面也被分为三个层次:无知、舆论和知识。他对人类心灵的本质同样分为三个部分:食欲、情感和理性,它们分别处于胃、胸和头部。只有理性的或理智的部分才能升华为永恒。 因此,米开朗琪罗把庸庸碌碌的人置于拱肩的最低一层,中间区域是《旧约全书》中的先知们和非基督教的女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