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通病、高质量缺陷防治与处理方案设计 下载本文

实用文档

3.7.1现象

由于封闭或竖向的模板无排气孔,混凝土表面易出现气孔等缺陷。高柱、高墙模板未留浇捣孔,易出现混凝土浇捣不实或空洞现象。

3.7.2原因分析

(1)墙体内大型预留洞口底模未设排气孔,易使混凝土对称下

(2)高柱、高墙侧模无浇捣孔,造成混凝土浇灌自由落距过大,易离析或振动棒不能插到位,造成振捣不实。

3.7.3防治措施

(1)墙体的大型预留洞口(门窗洞等)底模应开设排气孔,使混凝土浇筑时气泡及时排出,确保混凝土浇筑密实。

(2)高柱、高墙(超过3m)侧模要开设浇捣孔,以便于混凝土浇灌和振捣。

3.8模板支撑选配不当 3.8.1现象

由于模板支撑体系选配和支撑方法不当,结构混凝土浇筑时产生变形。

3.8.2原因分析

(1)支撑选配马虎,未经过安全验算,无足够的承载能力及刚度,混凝土浇筑后模板变形。

(2)支撑稳定性差,无保证措施,混凝土浇筑后支撑自身失稳,使模板变形。

文案大全

实用文档

3.8.3防治措施 (1

便相互协调配套。使用时,应对支承系统进行必要的验算和复核,尤其是支柱间距应经计算确定,确保模板支撑系统具有足够的承载能

(2)木质支撑体系如与木模板配合,木支撑必须钉牢楔紧,支柱之间必须加强拉结连紧,木支柱脚下用对拔木楔调整标高并固定。荷载过大的木模板支撑体系可采用枕木堆塔方法操作,用扒钉固定

(3)钢质支撑体系其钢楞和支撑的布置形式应满足模板设计要求,并能保证安全承受施工荷载。钢管支撑体系一般宜扣成整体排架式,其立柱纵横间距一般为1m左右(荷载大时应采用密排形式),同

(4)支撑体系的基底必须坚实可靠,竖向支撑基底如为土层时,应在支撑前对土层进行加固。

四、混凝土工程质量通病预防技术措施及处理方法 4.1轴线、尺寸偏差 4.1.1产生原因

(1)模板体系的刚度、强度及稳定性不足,造成模板变形和位移。

(2

(3)混凝土浇筑时一次投料过多,一次浇筑高度超过规定,使

文案大全

实用文档

(4(5

(6)混凝土浇筑顺序不当,造成模板倾斜等。 4.1.2预防措施 (1

(2)模板要有模板施工方案,方案要经过计算,保证足够刚度、强度和稳定性。

(3)下料高度不大于2m(4

(5)浇筑混凝土前,要对构件的轴线和几何尺寸进行反复检查核对,确保轴线、尺寸准确无误。

4.1.3处理方法

整体歪斜、轴线位移偏差不大时,在不影响正常使用的情况下,可不进行处理。偏差较大时,需经有关部门检查认定,并共同研究处理方案。

4.2混凝土结构裂缝 4.2.1产生原因

(1)模板及其支撑不牢,产生变形或(2(3(4

文案大全

实用文档

(5)大体积混凝土由于水化热,使内部与表面温差过大,产生

(6)构件受力过早或超载引起裂缝。 (7

(8)设计不合理或使用不当引起开裂等。 4.2.2预防措施

(1)模板使用前要经过计算,保证有足够的刚度、强度和稳定

(2)加强混凝土早期养护,浇灌完的混凝土要及时养护。 (3)大体积现浇混凝土施工应合理设计浇筑方案,避免出现施

(4)加强施工管理,混凝土施工时应结合实际条件,采取有效措施,避免混凝土早期受到冲击。

4.2.3处理方法

对结构构件承载能力无影响的细小裂缝,可将裂缝处加以冲洗,用水泥砂浆抹补。当裂缝较大、较深时,应将裂缝附近混凝土凿成V型凹槽,扫净并湿润,先刷一道水泥砂浆,然后用1∶2水泥砂浆分2~3层涂抹,总厚度在10~20mm,压实抹光,并加强养护。

4.3混凝土蜂窝、麻面、孔洞 4.3.1产生原因 (1(2

文案大全

实用文档

(3

(4)混凝土搅拌不均,和易性不好,混凝土入模时自由倾落高

(5)混凝土搅拌时间短,加水量不准,混凝土和易性差,混凝土浇筑后有的地方砂浆少石子多,形成蜂窝。

(6)混凝土没有分层浇灌,下料不当,造成混凝土离析,出现蜂窝麻面等。

4.3.2预防措施

(1)混凝土浇捣前应检查模板缝隙严密性,模板应清洗干净并用清水湿润,不留积水,并使模板缝隙膨胀严密。

(2)混凝土浇筑高度一般不超过2m,超过2m时要采取措施,如用串筒等进行下料。

(3)混凝土入模后,必须掌握振捣时间,一般每点振捣时间约20~30秒(根据振点密度及振捣机械的功率调整),使混凝土不再显著下沉,不再出现气泡,混凝土表面出浆且呈水平状态,混凝土将模板边角部分填满充实。

4.3.3处理方法

(1)麻面主要影响使用功能和美观,应加以修补,将麻面部分

(2)如果蜂窝较小,可先用水洗刷干

净后,用1∶2或2∶5

(3)如果蜂窝较大则先将松动石子剔掉,用水冲刷干净湿透,

文案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