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史考试资料 下载本文

中国艺术史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青铜器:青铜器是由青铜合金制成的器具,诞生于人类文明时期的青铜时代。青铜器在世界各地均有出现,是一种世界性文明的象征。最早的青铜器出现于6000年前的古巴比伦两河流域。苏美尔文明时期雕有狮子形象的大型铜刀是早期青铜器的代表。青铜器在2000多年前逐渐由铁器所取代。中国青铜器制作精美,在世界青铜器中享有极高的声誉和艺术价值,代表着中国4000多年青铜发展的高超技术与文化。中国的青铜器类型有炊器、食器、酒器、水器、乐器、车马饰、铜镜、带钩、兵器、工具和度量衡器等,以商周器物最为精美。 2.饕餮纹:青铜器上常见的花纹之一,最早见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良渚文化陶器和玉器上,盛行于商代至西周早期。此兽是古人融合了自然界各种猛兽的特征,同时加以自己的想象而形成的。其中兽的面部巨大而夸张,装饰性很强,常作为器物的主要纹饰,与古代汉族人民的文化生活息息相关,充分体现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能力,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神的崇拜。研究者称为兽面纹。兽面纹有的有躯干、兽足,有的仅作兽面。饕餮是一种想象中的神秘怪兽,“饕餮纹”是后人附会的称呼。 3.兽面纹(同上)

4.窃曲纹:周代的一种重要装饰纹样。其名称是据《吕氏春秋》而来。始见于西周,盛行于西周中、后期,春秋战国时仍见沿用。基本特征是一个横置的S形,正符合于“上下皆曲”的特点。是一种适应装饰部位要求而变形的动物纹样,是动物的简化和抽象化。一般由两端回钩的或“S”形的线条构成扁长形图案,中间常填以目形纹,但又未完全摆脱直线的雏形,因而形成直中有圆、圆中有方的特点。带有明显的由鸟纹、龙纹衍化而来的痕迹。 5.凤鸟纹:古代青铜器纹饰之一,象征吉祥。良渚文化出土的玉琮上已有明确的鸟纹。青铜器上最早出现的是二里冈期的变形鸟纹。殷墟时期已有鸟纹作为主要纹饰。西周早期起鸟纹大量出现,一直到春秋时期。商代鸟纹多短尾,西周鸟纹多长尾高冠。鸟纹包括凤纹、鸱枭纹、鸾纹及成群排列的雁纹等。凤鸟纹多饰於鼎、簋、尊、卣、爵、觯、觥、彝、壶等器物的颈、口、腹、足等部位。

6.唐三彩:汉族古代陶瓷烧制工艺的珍品,全名唐代三彩釉陶器,是盛行于唐代的一种低温釉陶器,釉彩以黄、绿、白三色为主,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唐三彩”。因唐三彩最早、最多出土于洛阳,亦有“洛阳唐三彩”之称。造型丰富多彩,又以动物造型居多。器物形体圆润、饱满,色彩自然协调,花纹流畅,是一种具有中国独特风格的传统工艺品,被誉为“东方艺术瑰宝”。

7.金文:中国古汉字书体的一种,是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产生于商朝,盛行于周朝,至秦汉逐渐衰落。金文笔道肥粗,弯笔多,团块多。字体整齐遒丽,古朴厚重,和甲骨文相比,脱去板滞,变化多样,更加丰富。周宣王时铸成的《毛公鼎》上的金文很具有代表性,是出土的青铜器铭文最长者。《毛公鼎》铭文的字体结构严整,瘦劲流畅,布局不驰不急,行止得当,是金文作品中的佼佼者。此外,《大盂鼎》铭、《散氏盘》铭也是金文中的上乘之作。

8.曹衣出水:又称“曹家样”,是由北齐曹仲达创造的中国古代人物衣服褶纹画法之一。《图画见闻志》说曹仲达的人物画,衣服褶纹多用细笔紧束,似衣披薄纱,又如刚从水中捞出之感,后人因之命名。“曹衣出水\是与\吴带当风”相对的一个概念,主要是指古代人物画中衣服褶纹的两种不同的表现方式。前者笔法刚劲稠叠,所画人物衣衫紧贴身上,犹如刚从水中出来一般;后者笔法圆转飘逸,所绘人物衣带宛若迎风飘曳之状。

9.吴带当风:是由唐代画家吴道子创造的中国古代人物衣服褶皱画法之一。笔势圆转,所画衣带如被风吹拂。后人以之称美吴道子高超画技与飘逸的风格。与曹衣出水相反,主要是指古代人物画中衣服褶纹的两种不同的表现方式。前者笔法刚劲稠叠,所画人物衣衫紧贴身上,犹如刚从水中出来一般;后者笔法圆转飘逸,所绘人物衣带宛若迎风飘曳之状。

10.昭陵六骏:指陕西醴泉唐太宗李世民陵墓昭陵北面祭坛两侧的六块骏马青石浮雕石刻,表现了唐太宗在开国重大战役中的所乘战马的英姿。昭陵六骏造型优美,雕刻线条流畅,刀工精细、圆润,是珍贵的古代石刻艺术珍品。六骏是李世民在唐朝建立前先后骑过的战马,分别名为“拳毛騧”、“什伐赤”、“白蹄乌”、“特勒骠”、“青骓”、“飒露紫”。为纪念这六匹战马,李世民令工艺家阎立德和画家阎立本,用浮雕描绘六匹战马列置于陵前。

11.荆关董巨:五代十国时期著名山水画家荆浩、关仝、董源、巨然的并称。荆浩、关仝两人属北方画派,作品沉郁雄浑,气势宏大,尽显北方山河的雄奇;董源、巨然属南方画派,笔法细腻,写尽江南风景的秀美。\荆关董巨\四大家的出现,使得中国山水画从选材到技法都有了巨大的飞跃,成为中国山水画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代表作巨然《秋山问道图》。

12.韩熙载夜宴图:是五代十国时南唐画家顾闳中的作品,中国画史上的名作,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它以连环长卷的方式描摹了南唐巨宦韩熙载家开宴行乐的场景。该画构图严谨,人物造型秀逸生动,线条遒劲流畅,色彩明丽典雅,在技巧和风格上比较完整地体现了五代人物画的风貌。该画真实地描绘了在政治上郁郁不得志的韩熙载纵情声色的夜生活,成功地刻画了韩熙载的复杂心镜,也是古代人物画的杰作。

13.元四家:元代山水画代表画家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的合称。四人都擅长水墨山水并兼工竹石,为典型的文人画风格。画风虽各有特点,但主要都从五代董源、北宋巨然的基础上发展而来,重笔墨,尚意趣,并结合书法诗文,是元代山水画的主流,对明清两代影响很大。代表作黄公望《富春山居图》。

14.写意画:即是用简练的笔法描绘景物。多画在生宣上,纵笔挥洒,墨彩飞扬,主张神似,用意第一。较工笔画更能体现所描绘景物的神韵,也更能直接地抒发作者的感情。多用中锋侧锋逆锋来表达。代表画家有林良、沈周、八大山人、齐白石等。代表作徐渭《墨葡萄图》。

15.工笔画:亦称“细笔画”,属中国画技法类别的一种,与“写意画”对称。工笔画是以精谨细腻的笔法描绘景物的中国画表现方式,历史悠久,在唐代已经盛行起来。以线造型是工笔画的基础和骨干,工笔画一般设色艳丽、沉着、明快、高雅,具有浓郁的中国民族色彩审美意趣。代表画家有仇英、张大千等。代表作唐代周昉的《簪花仕女图》。

16.吴门画派:中国明代中期的绘画派别,亦称“吴派”。因苏州为古吴都城,有吴门之谓。一般认为始于沈周,成于文徵明。明代中期以后“吴派”逐渐取代宫廷绘画和“浙派”的地位,在社会上、尤其是在文人士大夫当中受到重现。吴门派在山水画上成就突出,在人物画和花卉画方面也各有建树。它的出现既振兴了文人画,又规范了“浙派”末流技法粗陋之习,推动了明代绘画深入发展。代表人物有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张宏等名家。代表作《落霞孤鹜图》、《西山爽气图》。

17.清初四僧:清初著名画家原济(石涛)、朱耷(八大山人)、髡残(石溪)、渐江(弘仁)的并称。前两人是明宗室后裔,后两人是明代遗民,四人均抱有强烈的民族意识。他们借画抒写身世之感和抑郁之气,寄托对故国山川的炽热之情。艺术上主张“借古开今”,反对陈陈相因,重视生活感受,强调独抒性灵。他们冲破当时画坛摹古的樊篱,标新立异,创造出奇肆豪放、磊落昂扬、不守绳墨、独具风采的画风,振兴了当时画坛,也予后世以深远的影响。

18.宋代五大官窑:宋代五大名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的并称。五大官窑的诞生正式开创了烧制的实用器皿与观赏器皿的瓷器时代,以极高的艺术成就闻名于世。汝瓷属五大名窑之首,以青瓷为主,有玉石般的质感,造型庄重大方。官瓷主要为素面,既无华美的雕饰,又无艳彩涂绘,胎色铁黑,釉色粉青,“紫口铁足”增添古朴典雅之美。哥窑将“开片”的美发挥到了极致,产生了“金丝铁线”这一的典型特征。钧窑虽然也属于青瓷,但它不是以青色为主的瓷器,还有玫瑰紫、天蓝、月白等多种色彩。定窑色调暖白,釉面细薄润滑,给人以湿润恬静的美感。

19.苏麻离青:又称苏泥麻青、苏勃泥青、苏泥勃青等,简称“苏料”。名称的来源,一说是来自波斯语“苏来曼”的译音。另一种说法是英文smalt的译音,意为一种蓝玻璃。明代永乐年间,郑和七次下西洋从伊拉克萨马拉地区带回一批“苏麻离青”料。苏料青花呈色浓重青翠,色性安定,在适当的火候烧造下呈现出蓝宝石般的鲜艳色泽,元代景德镇与明初的青花瓷,大多用它绘制花卉枝叶,明成化以后,渐被回青等代替。

20.釉里红:(1)瓷器釉下彩装饰手法之一,创烧于元代。釉里红系用铜红料在瓷胎上绘画,施透明釉后在高温中一次烧成。其红色用铜红料在釉下,故属釉下彩。

(2)汉代传统瓷器品种,属于元代中期景德镇汉族劳动人民的重要发明之一。制作工序与同时代的青花瓷大体相同。因红色花纹在釉下,故称釉里红瓷。元代釉里红大多呈灰白色,器物以碗、罐居多。装饰简单,有缠枝莲、缠枝牡丹、草叶纹等。

21.开光:一般是指宗教开光,在宗教中,经过开光的神像具有宗教意义上的神圣性,受到信众的顶礼膜拜,使法物具有特别的灵力。根据宗教不同,可分为佛教开光、道教开光等。开光最初来自道教,是道教仪式之一,能够荡涤掉开光物品自性中的尘垢,把宇宙中无形的、具有无边法力的真灵注入到开光物品中去,开光物品也就具有无边法力的灵性。

22.《画语录》:又称《石涛画语录》或《苦瓜和尚画语录》,共十八章。作者为清代著名画家石涛,“清初四僧”之一。以“一画”的命题把山水画论提高到哲理的高度,主张“借笔墨写天地而陶泳于我”,阐述山水画创作与自然的关系、笔墨运用的规律及山川林木等表现方法,有许多独特的见解。强调画家要面向现实,投身到大自然中去,“搜尽奇峰打草稿”,创造自己的艺术意境。主张“借古以开今”,反对“泥古不化”。这些绘画思想对近代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