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复习重点 下载本文

学习好资料 欢迎下载

1、第一部汉字形义分析的巨著《说文解字》列出“六书”,其中“造字法”是指事,会意、象形、形声; “用字法”是转注 、假借。 2、古典散文分成史传文、说理文、杂记文、应用文四类。

3、史传文,也叫“历史散文”,有三种体裁: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 4、《史记》开创了以写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的先例。

5、汉字通假是指古代汉语中用音同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用字现象。与通假字不同,假借字是本无其字,依声托事。 6、大篆的名称始见于《汉书?艺文志》。

7、上古音指先秦两汉时期的语音,可以拿《诗经》音作为代表。 8、秦书八体:大篆、小篆、刻符、虫书、摹印、署书、殳书、隶书。 9、中国古代的文体,按语言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三个大类:一、散文;二、韵文;三、骈文。

10、自传体的产生和写书有序言,都与司马迁有关。

11、我国最早的说理文,有孔子弟子和再传弟子编纂的《论语》。 12、真正可以称之为论说文,要从《墨子》算起。

13、“论”是议论,它的说理方式以论证为主;“说”是说明,它的说理方式以解释为主。

二、名词解释

1、衍文:校勘学术语,简称“衍”,也叫“衍字”。用来指明古籍中多出了文字的现象。如“‘臣欲使人刺之,众终莫能就’,众字衍”。 2、象形;象形的主要特点是字形像它所表达的事物之形,是以简单的线条把事物的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如:日月田山

3、异体字:由于时间或地狱的关系,人们为同一个词造出两个或更多的字来代表它,形成了形体结构相差较大,意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换的字,如。

4、简繁字:由于人们改革汉字,进行简化而产生的现象,简化字要比繁体字的书写简单,笔画较少,往往是一对一的关系,也有一对多的情况。今天所用的许多简化字是历代相传下来的。如聲声、開开等。有些简化字和繁体字之间词义毫不相干,因为同音而被采用。如万萬 5、《十三经》:《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十三经注疏》多为汉朝或魏晋人的注。

学习好资料 欢迎下载

6、判断句:以名词或名词性的词组为谓语,表示判断。在古汉语中一般不用判断词“是”,而是在谓语后用语气词“也”来帮助判断。如“夫秋,刑官也”。有时在主语后用语气词“者”表示提顿。现代汉语中主谓之间一般用“是”。

7、直切:用同音字来注音,如“苹,音平”。 8、反切:是用两个字合注一个字的音,称为“某某切”或“某某反”(唐前),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合声调,合称被注字的音。如“惴,章瑞切”。《康熙字典》用此法。

9、句读:是古人读书时候断句用的符号。在一句话完了的地方,在字的旁边加一个点或一个圆圈,这叫“句”,在一句话没有完,但读的时候需要有一个停顿的地方,就在字下面加一个点,这叫“读(dòu)。”合起来就叫“句读”。 刻书有句读是从宋朝开始的。

10、连绵字:由两个音节连缀成义而不能分割的词,或有双声叠韵的关系,如蒹葭、踊跃,或没有,如徜徉、逍遥,或同音相重复,如轻轻、青青

11、本义:词的本来意义。如,徒,本意步行,不乘车。

12、引申义 :从本义“引申”出来的,即从本义发展出来的意义。如,徒,本意步行,不乘车,引申为弟子,众人,空。直接引申是从本义直接派生出来的意义。间接引申是由直接引申而再引申出来的意义,与本义为间接关系。 三、简答题

1、汉字字体演变大约经历了哪些阶段,各阶段的特点是什么? 汉字字体的演变,大约有三个阶段,一是从殷商甲骨文、商周金文变为小篆,二是从小篆变为隶书,三是从隶书变为楷书。甲骨文和金文接近图画的写实象形,小篆后者笔画圆转规整,逐渐与物形疏远。 从小篆到隶书,是字体变化最大的一次,是古文字变为今文字的转折点。理由是小篆的字形结构被打破,象形意味淡薄,符号性加强。小篆的圆转笔势到隶书一般变为方折及横、撇、捺等笔画。小篆变为隶书,现代文字笔画的基本格局已经形成。从隶书到楷书,除用笔有些变化,字体结构基本没有什么变化。 2、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区别是:

(1)两者表达的含义不同。使动用法所表达的含义是“(主语)使宾语怎么样”,而意动用法所表达的含义是“(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如《赤壁赋》:“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侣鱼虾而友麋鹿”

学习好资料 欢迎下载

前例的“舞、泣”是使动用法,其含义是使幽壑里的蛟龙起舞,使孤舟上的嫠妇哭泣;后例的“侣、友”是意动用法,其含义是以鱼虾和麋鹿作为朋友

(2)两者的使用范围不同。能够有使动含义的词有动词与活用为动词的名词、形容词等,而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名词的活用。 3、关于古今词义的异同概括起来有三种情况:(问题:古今词义的异同有哪些情况?)

(1)古今意义基本未变:如:日,月,田、男等;

(2)古今意义完全不同的:如:“绸”古代的意义是“缠绕”,现代的意义是“丝绸”;“该”古代的意义是“完备”,现在是“应当”。

(3)古今词义有同有异的。如:……

4、谈谈“假借”和“通假”的区别与联系? 答:两者区别的要点是:

“假借”,也叫“本无其字的假借”,“六书假借”,或“造字假借”,其特点是久借不还。如“其”,本义是指“簸箕”,假借为代词“其”,只好再造一个“箕”,表示“簸箕”义。 “通假”也叫“本有其字的假借”,“同音通假”,或“用字假借”,其特点往往是偶尔一用。如“早晚”的“早”,本来有这个字,但许多古书中往往不用,而用“蚤”,这就是一般所说的“通假”。

5、古代的“姓”和“氏”、“名”和“字”,是什么关系?

古代的“姓”和“氏”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姓是一种旧的族号,在古代有“别婚姻”的作用,而且它是不能改变的;而氏是姓的分支,往往隔一两代甚至本人就可能改变。上古时期,姓也是区分阶级地位的标志,贵族有姓,平民无姓。战国以后,人们往往以氏为姓,姓和氏逐渐合而为一。到了汉代,通称为姓,而且自天子至平民都可以有姓了。另外,由于姓是用来别婚姻的,所以在战国以前,男子只称氏,而女子却必须称姓。 古人有“名”,有“字”,二者都是古人的名字。旧说上古时期婴儿出生三个月由父亲命名,男子二十岁成人举行冠礼时取字,女子十五岁许嫁举行笄礼时取字。“名”和“字”之间往往在意义上有同义或相关联的关系。上古时期,名和字连着说时,通常是先称字,后称名;对平辈或尊辈则不能称名,只能称字,甚至连字都不能称(如对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