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限时训练:专题九古代诗歌鉴赏学案6有答案 下载本文

恨,休重忆。但楚天特地,暮云凝碧。过眼不如人意事,十常八九今头白。笑江州、司马太多情,青衫湿。

注] 陈季陵罢职辞行,辛弃疾在宴席上作此词赠之。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落日苍茫”既点明了离别的时间,也给离别的宴席涂上了一层凄苦的色彩;“暮云凝碧”再次写到暮色,照应开头,情含景中,形象鲜明。

B.上阕的景物描写有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的特点,其中实景是眼前的苍茫落日、一叶孤舟,虚景是记忆中的水光山色。

C.“眉来眼去”写山水的美好,词人使用拟人的手法把无生命的山水写得有生命、有感情,以乐景写哀情,表达了浓重的离愁别绪。

D.“倦客不知身近远,佳人已卜归消息”中,“倦客”是对罢职者的委婉说法,此处是指陈季陵;而此时佳人也离开词人,二人均有难言的悲情。

E.本词除了在景物描写上独具匠心外,还大量使用了议论的写作手法,如下阕中的“过眼不如人意事,十常八九今头白”就是议论句。

(2)这首词的下阕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1)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以及思想内容的能力。B项,“动静结合”错误,上阕的景物描写没有使用这种手法。D项,“佳人也离开词人,二人均有难言的悲情”错误,应该是佳人离陈季陵而去,使之痛苦不堪。

答案:BD

(2)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答案:抒发了词人对友人的劝勉与激励之情。(2分)“些个事,如何得?知有恨,休重忆”四句,劝友人不要为那些小事烦恼。“过眼不如人意事,十常八九今头白”二句即事明理,说明人生在世,得意时少,失意时多,自古如此,何必要愁得“今头白”呢。“笑江州、司马太多情,青衫湿”二句借古喻今,从表面上看是笑友人太多情,其实是要激励友人振作起来。(4分)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11分)

书情寄上苏州韦使君兼呈吴县李明府注]

5

崔 峒

数年湖上谢浮名,竹杖纱巾遂称情。 云外有时逢寺宿,日西无事傍江行。 陶潜县里看花发,庾亮楼中对月明。 谁念献书来万里,君王深在九重城。

注] 这首诗作于崔峒晚年,其时,崔峒在潞府功曹任上,功曹属于闲官。诗题中“韦使君”指韦应物。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首句中的“谢”是“拒绝”的意思,诗句是说作者不务政事,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

B.“竹杖纱巾”是隐者装束,这一句是说作者如隐者般逍遥自在地生活,大遂平生之愿。

C.前两联写了作者的生活情景,引出了颈联对两位友人的生活情景的描写。 D.颈联运用了典故,将李明府比作陶潜,将韦应物比作庾亮,夸赞他们的雅洁。

E.最后一联写作者不愿从万里之外给君王献书,因为君王深居禁宫无法收到。 (2)诗歌题为“书情”,作者在诗中表达了哪些感情?请简要概括。(6分) (1)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A项,“作者不务政事”曲解诗意,根据注释信息可知,作者当时任潞府功曹这样的闲职,作者只是无政事可做。E项,对最后一联有曲解,最后一联是作者的诉苦,是埋怨自己上书,君王却不能赏识自己。

答案:AE

(2)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

答案:率意而为的自在闲适之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羡慕之情;自伤不遇,对君王的怨恨之情。(每点2分)

8.(2017·广州一模)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11分)

吴中书事

6

杨 乘①

十万人家天堑东,管弦台榭满春风。 名归范蠢五湖上,国破西施一笑中。 香径②自生兰叶小,响廊③深映月华空。 尊前多暇但怀古,尽日愁吟谁与同。

注] ①杨乘,晚唐诗人。同州冯翎(今陕西大荔)人。宣宗大中元年(847年)登进士第,官终殿中侍御史。②香径:苏州香山旁小溪,吴王种香花于香山,使美人泛舟于溪以采香。③响廊:用于跳舞的木板长廊。相传是吴王夫差为西施而造。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及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首联以“十万人家”写出当年吴国的繁华,以“管弦台榭”代指当年吴国歌舞升平的景象。

B.颔联“名归范鑫五湖上”指的是范暴献计于勾践,把西施献给吴王夫差,吴被灭之后归隐一事。

C.颈联描写想象之景,意蕴丰富,“自”重在表现香径荒凉冷落,“空”意在渲染响廊空寂无人。

D.尾联“谁与同”和范仲淹的“吾谁与归”的意思相同,表现了诗人欲辞官归隐却无人理解的无奈。

E.这首七言律诗,以景起笔,以愁收结,感情深沉,语言含蓄;颔颈两联对仗工整,韵律和谐。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的哪些“愁”?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分)

(1)解析:C项,颈联描写的是眼前实景,而不是“想象之景”,诗人由眼前的衰落景象而追忆起昔日吴国的繁华盛景。D项,“诗人欲辞官归隐却无人理解”表述错误。“谁与同”是没有人同自己一般“多暇”和“尽日愁吟”,表达了对国事的担忧和不被重用的无奈,“辞官归隐却无人理解的无奈”的说法于文无据。

答案:CD(选对1项2分,选对2项5分。多选,不给分。)

7

(2)答案:愁:诗人不为所用,无人理解的伤感;对国运渐衰、世事难测的感叹。

表现:①对比。通过当年的繁华和眼前的凄清冷落对比表现出诗人对历史的深沉感慨,烘托了诗人的悲伤之情。

②运用典故。通过范暴帮助勾践灭吴,最终名成归隐的典故,表达了作者的羡慕之情(表现了诗人对自己的命运不能自主的悲叹)。③直抒胸臆。通过写尊前多暇,表明自己不受重用,无事可做,只得借酒消愁的悲伤。

(答出其中两点即可。若有其他答法,言之成理即可)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