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社会责任(CSR)报告的发展现状 下载本文

企业社会责任(CSR)报告的发展现状

作者:MSC咨询

很多人对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存在误解。

这种误解来自于大家把「报告」当成一个名词,而不是动词。当「报告」被定位成名词,它象征着的就是那本 16 开大小的书册。

如今很常见,企业为了它先要花 20 万左右,找人写一个「好故事」,过程中还得不断套用各类标准、指南;再花 20 万把封面设计得很有「责任感」;再花 5 万打印、5 万做发布会。

Excuse Me?这是一种扭曲的商业形态。

企业为什么会这么做?莫非是看中了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有着某种作用?

无论通过什么渠道去搜索「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作用」,答案不外乎这几种:(按吹牛程度从高往低排序)

? ? ?

给企业带来可持续的竞争力 增加企业的品牌美誉度 做更好的利益相关方管理与沟通

乍一听,好像是那么一回事。但实际上,给出这些答案的作者或者机构,完美地上演了一场「概念偷换」的大戏:因为这都不是「报告」这本册子的作用,而是企业社会责任本身的作用。

也就是说,无论你今天有没有这本册子,只要企业的方方面面都做到了可持续,就会获得这些收益。而不是企业的社会责任做得好,让企业更大,需要通过写企业社会责任「报告」。

△知乎上看似误导性的提问,实际上是行业内的常态

且当可持续的理念渗透进商业战略中,没有也不应该会有任何一家企业愿意把这原本属于「商业机密」的内容通过「报告」传播出来。

若非要说,那本「报告」带来的作用,至少也要类比成和企业其它报告类似的作用,比如对以往业绩和未来预测的业绩进行梳理和管理,或者是企业自上而下的传递机遇和挑战等相关的信息。

所以,把「报告」当成是名词,整体的逻辑是行不通的。

若把「报告」当成是动词,实际上该如何解读?

我们可以用 MECE 来分析。MECE 是一种对于议题,能够做到不重叠、不遗漏,并能有效把握问题核心的思维过程。借用这种方法,我们发现动词「报告」承载的功能有两种:一是「主动传播」,二是「被动查询」。

对于这两者概念的理解很简单。

主动传播:就是主动地让大家知道企业做了哪些和社会责任有关的事情。

被动查询:当有人想要查询、了解时,可以找到相应的信息。

而难的,一是哪些内容是想要让别人主动知道的,哪些是需要被动的;二是主动和被动的内容要分别放在哪里?

无差别化的内容,就属于「被动查阅」的部分。

现在市面上的「报告」,大部分都有相似的模版套路,一般分为客户、伙伴、员工、社会、环境五大章节。

虽然不同的企业在这些细分的领域里有不同的做法,但企业如何严格把控生产流程,如何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持续优化研发投入;如何与自己的供应商共同减少废弃物、提高产量、能源和用水效率、消除煤炭,打造可持续的供应链以及如何在资金、人力等方面做到合法合规,整个行业都是类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