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阅读理解经典阅读100篇下 - 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后50篇) 下载本文

4.(1)(很)不安稳 (2)(很)不便利 (3)(很)不卫生 (4)(很)不清静 5.因为这位子在我家中最为重要。(或母亲可以兼顾内外) 6.背影

7.(1)工人们 (2)店伙们 (3)父亲的朋友 (4)亲戚邻人 8.为突出母亲对儿子的慈爱。 9.回家看望父母或回家探亲。

10.不愿听从长辈的劝告(或不全部接受长辈的训诲)。 11.严肃 慈爱

12.(1)朱德 (2)回忆我的母亲[或(1)水上勉(2)母亲架设的桥]

(五十二)我等过你 鲍尔吉?原野

(1)这几年,我的心境与詹姆斯?拉斯特乐队的曲子很贴切。这成了生活中可以称为幸福的事情之一。我听了他的几十张唱片,聆听时怀着憧憬与犹疑,听过已在心里装下充实,像从森林里归来的孩子兜里揣满松果一样。

(2)人与音乐的契合,委实是可遇而不可求的难事。作曲家与演奏家从来都是独裁者,按他们自己的方式诠释生活与哲理。听者只能用声音——唯一的传导符号来体味它背后的无限丰富。当然,伟大的音乐家——让自己的作品引起大多数人共鸣的音乐家——也由此诞生。风烛残年的贝多芬,耳朵全聋了,仍执意指挥《第九交响曲》。这是令乐人们为难的事,又得配合。贝多芬眼盯着乐谱,手臂僵舞,他的耳朵里静悄悄的。乐人们小心地瞟他的手势,他们明知贝氏听不见,但生怕拉错一个音符。乐曲结束了,全场掌声潮起。穿着燕尾服的维也纳人起立鼓掌,眼里漾着热泪。他们尤为结尾《欢乐颂》这一为人类祈祷的乐思所感染。贝多芬却依旧木然。女高音卡洛琳?婉格只好以不大礼貌的方式,抓住他的衣袖,指一指观众席。风湿蹒跚的老贝慢慢转过身来,认真地睽视着观众少顷,尔后鞠躬致谢。

(3)还是回到詹姆斯?拉斯特。说到贝多芬,我会总有一种冲动,像说到苏格拉底这样的圣徒一样。我只想说,他们作品的伟大,像辘辘把的绳子一圈挨一圈致密绕在人格的圆木上。詹姆斯?拉斯特没有贝多芬那么伟大,至少现在还没有人这样说。他只是一个乐队的组织者和指挥家。他所做的是把所有好的音乐作

品加以改编,从古典乐曲片段到流行电影插曲。在编配与气质上,使之具有独一无二的詹姆斯?拉斯特的风格。

(4)他是通俗乐队,但本质上却很古典,典雅悠然,富于沉思。在詹姆斯?拉斯特那里,无论是对往昔的回顾,对世事的前瞻,都与我的心性契合——那是一种漫不经心的中庸之美,没有令人眼湿的激情。譬如说描写爱情,其感人处如脚下激起的细碎浪花,瞬间变幻而消隐,耳畔更多的是潮音与涛声,却没有兜头的狂澜。

(5)在照片上,詹姆斯?拉斯特,这位德国不来梅的老头,灰白的金发很长,唇髭整齐,下颏的胡须剪得很好看,古铜色的脸膛上永远带着宁静明朗的笑。这个我心中默默信赖的人,他使我这个没有受过很好音乐教育的人,渐渐理解了许多西方古典乐曲,得以同大师进行儿童与巨人式的沟通。我感谢他。 (6)听老詹。在他的曲子里,我悟出典雅、开阔与不避俗亦为文章之道。在这些纷纷如落叶的乐声里,我寂寞地写着自己的文章。许多时候,环顾左右,也只有老詹的乐声相伴。

(7)还能说什么呢?南非诗人乔科写道:“我只能说——我等过你。” (选自《掌心化雪》,有改动)

1. 文章开篇说“这几年,我的心境与詹姆斯?拉斯特乐队的曲子很贴切”,

从全文来看,这种“贴切”具体而言是针对什么来说的?(3分)

2. 文章用了为数不少的文字表现贝多芬,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6

分)

3. 文章的标题为“我等过你”,说说作者等来的东西是什么。(5分)

4.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A本文选取了贝多芬、詹姆斯?拉斯特、苏格拉底、乔科等典型材料,表现了伟大音乐作品能够感染人、启迪人、给人以无尽的美这一主题思想。 B聆听詹姆斯?拉斯特,憧憬,源于对音乐梦境的渴望;犹疑,源于对音乐家“独裁”的敬畏,文章将普通爱乐者的微妙心理表现得真实、细腻。

C贝多芬与詹姆斯?拉斯特相比,他们的音乐各具风采:前者在典雅、恢宏方面更胜一筹;后者在通俗、感人方面更具优势。文章运用对比如实地表现了它们的差异。

D伟大的作品源于同样伟大的人格,无论是贝多芬、詹姆斯?拉斯特还是其他有成就的音乐家、艺术家,作者从它们的作品感受到了人格的魅力。 E本文的语言朴素而有诗意,在描写方面也很出色,特别是老贝的演出、老詹的肖像等几处,虽不是眼前实景,但生动、形象,人物如在目前。 [ ] [ ]

[答案及评分标准]

1.这种“贴切”是针对詹姆斯?拉斯特乐队的曲子表现出“一种漫不经心的中庸之美,没有令人眼湿的激情”而言的。(3分)

2.文章有不少的文字写贝多芬,意在说明“人与音乐的契合,委实是可遇而不可求的难事”(2分),进而用来表现作者与詹姆斯?拉斯特形成的默契、产生的共鸣(2分)是令人欣喜、弥足珍贵的(2分)。

3.作者“等来的东西”即詹姆斯?拉斯特乐队带给他的两点收获(1分):①他使我这个没有受过很好音乐教育的人,渐渐理解了许多西方古典乐曲,得以同大师进行儿童与巨人式的沟通(2分);②在他的曲子里,我悟出典雅、开阔与不避俗亦为文章之道(2分)。[本题如果认为作者“等来的东西”是“与我的心性契合的东西——一种漫不经心的中庸之美,没有令人眼湿的激情”,可酌情给2分。]

4.[A][C](4分,每项2分)

(五十三)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

张晓风

①小男孩走出大门,返身向四楼阳台上的我招手,说: ②“再见!”

③那是好多年前的事了,那个早晨是他开始上小学的第二天。

④我其实仍然可以像昨天一样,再陪他一次,但我却狠下心来,看他自己单独去了。他有属于他的一生,是我不能相陪的,母子一场,只能看作一把借来的琴弦,能弹多久,但借来的岁月毕竟是有其归还期限的。

⑤他欣然地走出长巷,很听话地既不跑也不跳,一副循规蹈矩的模样。我一个人怔怔地望着巷子下细细的朝阳而落泪。

⑥想大声地告诉全城市,今天早晨,我交给你们一个小男孩,他还不知恐惧为何物,我却是知道的,我开始恐惧自己有没有交错?

⑦我把他交给马路,我要他遵守规矩沿着人行道而行,但是,匆匆的路人啊,你们能够小心一点吗?不要拉倒我的孩子,我把我的至爱交给了纵横的道路,容许我看见他平平安安地回来。

⑧我不曾搬迁户口,我们不要越区就读,我们让孩子读本区内的国民小学而不是某些私立明星小学,我努力去信任自己的教育当局;而且,是以自己的儿女为赌注来信任——但是,学校啊,当我把我的孩子交给你,你保证给他怎样的教育?今天清晨,我交给你一个欢欣、诚实又颖悟的小男骇,多年以后,你将还我一个怎样的青年?

⑨他开始识字,开始读书,当然,他也要读报纸、听音乐或看电视、电影,古往今来的撰述者啊,各种方式的知识传递者啊,我的孩子会因你们得到什么呢?你们将饮之以琼浆,灌之以醍醐,还是哺之以糟粕?他会因而变得正直、忠信,还是学会奸猾、诡诈?当我把我的孩子交出来,当他向这世界求知若渴,世界啊,你给他的会是什么呢?

⑩世界啊,今天早晨,我,一个母亲,向你交出她可爱的小男孩,而你们将还我一个怎样的呢?

1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本文选材以小见大,反映了父母和社会对孩子教育的责任,令人回味无穷。

B.本文多用细腻的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C.本文开头与结尾前后呼应,这渲染了母亲对孩子成长的焦虑之情。 D.本文在结构上突出的特点是倒叙法的运用,巧设悬念,耐人寻味。 15.文章第⑤段中加点的“欣然”和“循规蹈矩”反映了小男孩当时怎样的心理?(4分) 欣然: 循规蹈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