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学习数学
摘要:动手操作是孩子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依据。对于动作、形象思维占优势的小学生来说,他们最深刻的体验莫过于自己亲手实践过的东西。著名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就曾经这样说:“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特别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只有亲身体验数学知识的推理过程,才能达到真正的理解与掌握。”我们的教学中应该重视动手操作活动,用动手操作活动启迪思维,使思维在动手操作中得到发展,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
关键词: 动手操作 学习 数学
引言:《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动手操作是学生参与活动、获得知识的必要手段,是智力的起源、思维的基础。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只有让他们在操作中自己去探索、发现,才能理解深刻,有利于掌握知识内在、本质的联系。
正文:《数学课程2011年版》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学生由手的操作获得感知、形成表象,延伸到脑的思考。俗话说:“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爱动是孩子的天性,孩子们对生活中的事物都充满好奇心,他们都想看一看、动一动、量一量。儿童的认识正处于由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动作进行思维,靠直观感知获取知识。动手操作活动把数学问题生活化,是学习的重要方式,对理解和掌握知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恰当地让学生动手操作是很有益的,让学生在课堂上动手操作是一个手、脑并用的过程,是解决数学知识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矛盾的一种有效手段,且能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的教学中应该重视动手操作活动,用动手操作活动启迪思维,使思维在动手操作中得到发展,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
一、创设有效的操作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推动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驱动力。实际操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提供给学生观察和操作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觉能动性,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操作中,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活生生的实践操作,从而获得知识。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的面积》时,课前让每位学生自制15个面积为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学生在自制学具的过程中对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和面积已经有了感性的体验。然后在上课时利用学生喜欢玩游戏的心理,创设了一个拼图游戏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那么这节课我们来做拼图游戏好不好?用你们自己自做的15个小正方形拼图,看看你能拼出几种长方形?”学生们兴致勃勃地摆起来,都非常积极地参与,动作快,思维活跃的学生拼出一出种就急于汇报,我用激励性的评价肯定他们的成绩,同时用鼓励的语言进一步营造继续探究的气氛。引导他们继续探索。“你拼的很好,你还能有其它拼法吗?所有的拼法你都想出来了吗?”这样,既给他们更大的探索空间,又给了其他学生独立探索与思考的时间。通过上述操作实践,多数学生可以认识到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关系,而且是相乘的关系,并能自己归纳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整节课,学生在操作情境中,手、眼、脑并用,以“动”激“活”,自主探索,营造出富有生机的学习氛围。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兴趣成了课堂发展的原动力,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了课堂学习的有效性。
二、动手操作可以启迪学生的思维
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操作活动能引起和促进学生把动作过程与思维活动紧密联系地结合起来,使之成为“思维的动作”与“动作的思维”。动手操作可以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形成直观动作思维,能吸引学生思考,启迪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学习效益。实践证明,只有将抽象的知识与动手操作结合起来,才
能使学生真正获得富有生命力的知识,使他们不仅理解这些知识,而且能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课前让每个学生准备一张正方形的纸片,一张锐角三角形的纸片,一张钝角三角形的纸片,一把剪刀。一上课采取激疑的方法,让学生分别画一个直角三角形、一个钝角三角形、一个锐角三角形,并分别量出每个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并把度数写在相应的角上。让学生任意报出一个三角形中两个内角的度数,教师便很快地说出第三个角的度数,再让学生测量证实。这给学生设下了疑问:“老师是怎么知道的呢?”先激起他们的求知欲。然后指出:“今天我们学习三角形内角和,看谁能利用自己手中的学具通过剪、拼、折等方法,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允许学生自由讨论。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算一算﹙把三个内角度数相加﹚、拼一拼﹙把三个内角剪下来拼在一起﹚、折一折﹙把三个内角折成一个平角﹚、剪一剪﹙把一个大三角形剪成两个小三角形﹚等一系列的操作、观察、思考,使学生懂得只要是三角形,那么它的内角和就一定是180度。这样学生在思维中操作,在动手中思维,并通过语言将操作过程“内化”为思维,使思维得到发展。
三、动手操作把抽象的数字形象化,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操作实践是能力的源泉,思维的起点。它使抽象的东西具体形象化,把枯燥乏味的文字叙述变成有趣的、快乐的、带有思维形式的游戏。从而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心理活动,以达到知识的内化。《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要让学生亲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小学生的理解、记忆还建立在学生的直观操作、动手实践上,所以,我们在平时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操作活动,耐心引领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悟、思考,从而揭示规律、掌握知识。只有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感受、自我探索获得的知识,才会根深蒂固地扎根在脑海中。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对数字的认识还处于感性认识阶段,所以对简单的加法或减法也不能理解,这时,教师可以利用小学生已经具备的数数的能力,运用数小棒(或其它物品)的方法来进行教学。在中年级进行分数教学时,教师也可以利用折纸的方法来加深学生对分数的理解。如讲3/4的意义时,可以让学生把一张方形纸
对折两次,然后教师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这样做不仅简单、方便,学生能轻松地理解自然数、加法、减法、分数等的意义,而且还能避免因死记硬背而不能灵活地运用知识的弊端。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只有让他们在操作中自己去探索、发现,才能理解深刻,有利于掌握知识内在、本质的联系。
四、动手操作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实践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学生的动手操作。动手是实践的重要方式。例如,在教学“长度单位、面积单位”时,要让学生多动手操作、实践,测量身边的实物,度量书本、桌面、黑板、地面、篮球场等的长度,算一算它们的周长和面积,从实物的数据中加深对“厘米、分米、米”和“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公顷”等单位的理解。学习“三角形的认识”时,让学生先用三条线段画各种各样的图形,然后分辨这些图形哪些是三角形,哪些不是三角形。这样,学生对“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这一概念定会有清晰深刻的认识。比较简单的数学知识,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摆一摆,摸一摸,画一画,量一量,测一测,就可能有所发现。通过自己动手获得的知识,理解深刻,记忆牢固,运用时能得心应手,灵活自如,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又培养和提高了实践能力,使数学源于现实并用于现实,这是数学学习的归宿。
五、深入挖掘教材的设计意图,提高动手实践操作的有效性
教师必须对自己的教学目标,学生活动方式等问题有全盘的考虑。在备课时,教师一定要准确把握教材,把握教材的科学体系和逻辑结构;把握教材的难点和疑点,然后才能在忠于教材和尊重教材的前提下,研究相关的学习策略。教学中只有操作是不够的,教师还要重视对学生操作活动的设计、指导、优化,充分发挥材料作用,使动手操作与思维紧密联系,这才能达到动手操作的真正目的。
例如,在揭示乘法意义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先安排摆一摆,算一算,先摆3个2,再摆2个3,用加法算,再说说由几个几相加得几;接着让学生自由地摆出类似的图形;最后总结乘法的意义: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计算。这样设计是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通过摆,动手对一组数进行有规律的分类,分
得多了,学生就自然而然将具体的动作进行心里图式化抽象,最后总结出:“几个几,就是几乘几”,由此过渡到抽象的语言概括阶段。
六、重视课外实践,鼓励学生学以致用
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除在课堂上创造实践的条件外,课外还应鼓励学生开展实践活动,使学生在课堂上学到数学知识学以致用,以达到把数学知识运用于日常生活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圆柱体积”内容时,临近下课3分钟教师布置了一道这样的课后动手操作实践题:“请同学们利用教科书附页1,动手剪下圆柱侧面和底面,然后粘贴成一个圆柱体,并用尺子量一量相关长度,算出它的体积,明天数学课上同学们彼此展示一下自己动手做的圆柱体,比一比,赛一赛,看谁做的圆柱体比较美观,看哪个同学比较心灵手巧,又看哪些同学正确地计算出它的体积?”又如在教学“比例尺”内容时,在学生熟练地掌握了通过比例尺计算两地的实际距离或图上距离的基础上,教师布置了这样的课后实践操作题:“请同学们课后认真观察校园文化长廊上的中国地图,找到这幅地图的比例尺,并用直尺在地图上量出亳州——北京的直线距离,再利用我们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计算出亳州——北京实际直线距离”。每节数学课教师都通过有意识地给学生布置一些课后操作实践的作业,这样,学生既巩固了知识,又有效地培养了实践动手操作能力。
总之,动手操作是孩子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依据。对于动作、形象思维占优势的小学生来说,他们最深刻的体验莫过于自己亲手实践过的东西。在数学教学中,要根据教学材料,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适时、适当地设计动手操作活动,给予学生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亲身感知体验,积极主动地构建知识,发展思维。
参考文献:
著作类:
[1]倪牟双、邵志豪《学习方式与学习活动设计》73-76 天津教育出版社
文章类:
[1]《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2]《小学数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斯苗儿)
[3]田淑华.《数学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J]. 林区教学 , 2005,(02) :60
[4]马自芳.《 智慧的花朵开在动手实践上》[J]. 宁夏教育 , 2006,(02) :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