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第二节《气温和降水》第二课时导学案(原始)
年级:七年级 主备人:高永茂,组员:韦起良、陈鹏志、杨毓蕊、龙建珍
【学习目标---课标要求】
1、了解降水形成的条件,掌握三种降水类型。(重点) 2、了解降水的测定方法及用具。
3、能够正确阅读降水量分布图,并总结出降水量的地区差异。(难点) 4、学会使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
【自主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任务一:阅读课本P63—64“主要降水类型”框题,了解降水形成的两个基本条件。三种降水类型的成因、分布(限时15分钟完成)
1、降水: ( 注意:雨、雪、冰雹是降水,雾是低层云,不是降水。)
2、降水形成的两个基本条件:○1 ,○2
补充:①小水滴还需要相互碰撞、合并,使体积增大到一定程度后才能降落到地面 ②空气做上升运动时,空气温度才能下降。
3、科学家根据降水形成过程中的原因和形式,把降水分成 、 和 三种形式。(画图示意三种降水类型的成因)
对流雨是指 受热膨胀上升, 而形成的降水。
世界上各地区中, 地区的的降水多属于这种类型。 地形雨:是指湿润空气 运动时,遇到 , ,温度 ,水汽 ,在 产生的降水。
锋面雨:成因相似于地形雨,当冷空气与暖空气相遇时, 被抬
升, 而产生的降水。
合作探究:(限时5分钟完成)
1、阅读课本P64活动材料降水量的测定,根据日降水量的计算,推算下列问题
月降水量= 年降水量= 年平均降水量=
二、自主学习任务二(限时15分钟完成)
阅读课本64—65页相关内容,结合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小组合作讨论,完成课本65页活动题,总结世界降水分布规律规律
1.等降水量线: 2.总结世界降水分布规律 比较内容 赤道地区 两极地区 中纬度大陆沿海 降水量(较多、较少) 第 1 页 共 2 页
中纬度大陆内部 回归线穿过的大陆西部或内陆 达标测试:
1.“地形雨”多形成于:
A 沿海平原 B 内陆高原 C 迎海风的山坡 D 背风山坡 2.下列关于世界降水分布规律的描述,错误的是: A 赤道地区降水多 B 两极地区降水少
C 沿海地区降水少 D 沿海迎海风的地区降水多 3.下列降水最少的地区是:
A 赤道附近 B 亚欧大陆的东部沿海地区 C 中纬度大陆的西部沿海 D 两极地区
4.某地在一个月内有一次降雨为20mm,两次降雪分别为7mm和15mm,计算得出该地该月的降水量为:
A 27mm B 20mm C 42mm D 22mm 5.测量降水量的基本仪器是:
A.储水瓶 B.储水筒 C.雨量器 D.量杯 6.降水的形式包括:
A.雾、霜、云 B.雨、雪、霜 C.雨、雪、冰雹 D.霜、冰雹、雪 7.下列关于降水的叙述,正确的是:
A.面向海洋的山坡都是多雨的 B.地处回归线附近降水一定稀少 C.有雨必有云,有云未必有雨 D.沿海地区一定多雨 8.台风带来的降水为:
A.地形雨 B.台风雨 C.对流雨 D.锋面雨 9.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回答问题
(1) 附近地区降水最多,年降水量多在 毫米以上 (2)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东岸降水 ,西岸降水 (3)在温带地区,大陆内部降水 ,沿海地区降水 (4)世界“雨极”是印度的 (5)简述全球降水的分布规律 学后反思:
第 2 页 共 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