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名词解释、简答题、病例分析(含答案) 下载本文

进,踝震挛(+)。

5)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示感染性血象。:白细胞18×109/L,中性粒细胞86%,淋巴细胞14%,血小板150×109/L。

2、最可能的诊断及诊断依据,(6分) 最可能的诊断:细菌性痢疾 急性中毒型-脑型 1)女,4岁。

2)\发热、腹痛腹泻一天,伴抽搐、神志不情2小时\

3)夏秋季发病,于2004年8月24日入院。有不洁饮食史,患儿曾进食没清洗的西红柿。

4)查体:T39℃,P、R、BP正常。急性热病容,呼之不应,压眶有反应,瞳孔等大等圆,光反应弱。肠鸣音亢进,膝反射、跟腱反射亢进,踝震挛(+)。

5)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示感染性血象。:白细胞18×109/L,中性粒细胞86%,淋巴细胞14%,血小板150×109/L。

3、还须进一步做哪些必要的实验室检查。(3分) 粪常规,脑脊液常规

简答题

1、简述中毒性菌痢与流行性乙型脑炎的鉴别诊断要点。 答案要点

①中毒性菌痢起病较乙脑更急,常在发病24小时内即出现高热、抽搐、昏迷、乙脑病情进展相对缓慢;(1分)

②中毒性菌痢常伴有循环衰竭(中毒性休克),而乙脑休克极少见,而意识障碍及脑膜刺激征明显;(1分)

③中毒性菌痢一般无脑膜刺激征,脑脊液检查多正常,而乙脑脑脊液检查有异常变化(符合病毒性脑炎改变);(1分)

④中毒性菌痢患者肛拭或生理盐水灌肠取粪便检查,可见多数白细胞及/或脓细胞及红细胞,而乙脑患者乙脑特异性IgM抗体阳性。(1分)

2、试述急性典型菌痢的治疗方法。 答案要点

(1)一般及对症治疗:包括隔离、消毒、护理、休息、心理治疗、饮食、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等。(1分)

(2)对症治疗:对高热、口区吐、腹泻、失水、腹痛等的处理。(1分) (3)病因治疗: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剂量与疗程,如多西环素、环丙沙星等。疗程不应少于5一7买。(2分)

名词解释

1、在急性症状消退而未经治疗或疫区反复轻度感染而获得部分免疫力者,病程经过半年以上,称慢性血吸虫病。

2、脉系统以外的器官或组织的血吸虫虫卵肉芽肿,称为异位血吸虫病。

3、感染某种病原微生物后可获得部分免疫力,能够防御再感染,而对体内的成虫无影响,这种原发感染继续存在而对再感染获得一定免疫力的现象称为伴随免疫,如血吸虫病患者。

4、晚期血吸虫病:病程多在5-15年以上,反复或大量感染血吸虫尾蚴后,未经及时抗病原治疗,虫卵损害肝较重,发展成肝硬化,有门脉高压、脾显著增大和临床并发症。儿童常有生长发育障碍。

病例分析

1、答案要点

(1)诊断:本例最合适的诊断是:①晚期血吸虫,腹水型,脾功能亢进;②病毒性肝炎,慢性,乙型。(2分)

(2)诊断依据:①晚期血吸虫病,流行病学资料:有长期反复的血吸虫疫水接触史,20年前已确诊有血吸虫病,曾驱虫治疗过;临床表现:复发性慢性腹泻,左叶肝肿大、脾大,血小板减少,腹水;实验室检查:肝功能受损,但损害程度与病情(腹水)不相符,血象:白细胞、血小板减少。②慢性乙型肝炎:HBsAg阳性,无急性肝炎起病过程。(5分)

(3)进一步检查:是否需抗病原治疗取决于机体是否存在活的成虫和虫卵;乙肝病毒是否复制。需检查项目:①粪便直接涂片镜检找血吸虫卵或粪便浓缩孵化:阳性说明有成虫产卵,卵是活着。需要驱虫治疗。②HBV抗原抗体和HBV-DNA检查:了解有无病毒复制,有复制须抗病毒。③肝功能检查:了解肝脏功能状况,看是否能承受驱虫治疗和抗病毒治疗。④肝、脾B超:了解肝脏有无纤维化或硬化,有无门脉增

宽等。(5分)

(4)治疗原则:护肝(多种维生素等)、支持(高蛋白饮食等)、利尿。①驱虫:吡喹酮(腹水消失、肝功能正常后),疗程延长,总量偏小。②抗乙肝病毒治疗:本例为失代偿期肝硬化,目前不适合干扰素抗病毒治疗。(3分)

简答题

1、简述血吸虫病的临庆表现。

答案要点:血吸虫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轻重不一,可分为四型: (1)急性血吸虫病。发生于夏秋季、有明确疫水接触史、患者有发热、以间歇型,弛张型多见,早晚波动很大,有过敏反应,如蚤咬样红色皮损、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等,患者可有食欲减退,腹部不适、腹泻、口区吐等、多数患者出现肝脾肿大、重症病人可出现神志淡漠、等严重毒血症表现。

2、慢性性血吸虫病。轻重感染者大多无症状、有症状型患者主要表现为血吸虫性肉芽肿肝病和结肠炎,最常见症状为慢性腹泻、脓血粘液便、随病情延长可出现肝硬化症状。

3、晚期血吸虫病。有门静脉高压、脾显著肿大和临床并发症、分为巨脾型、腹水型、结肠肉芽肿型和侏儒型。

4、异位血吸虫病。常见的为肺型血吸虫病、脑型血吸虫病、肺型血吸虫病表现为咳嗽、胸痛、痰少、肺部体征不明显、胸部x线检查肺部有弥漫云雾状、点片状、粟粒样浸润阴影、以位于中下肺野为多。脑型血吸虫病表现为意识障碍,脑膜刺激症,瘫痪、健反射亢进等。

CSF嗜酸性粒细胞可增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