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儿歌1 下载本文

5.动物儿歌

数材分析

《动物儿歌》是一则趣味识字材料,采用儿歌的形式,介绍了六种动物的生活方 式。《动物儿歌》形式上讲究押韵,一共六句,每句七字,句子结构也相同,读起来朗朗上口。内容上则采用拟人的手法,生动活泼地写出了这些动物自由、快乐的生活,赞美了他们勤劳、团结的品质。这六种动物的名称都是虫字旁,而且都是形声字,这对于学生集中识记这些汉字是很有帮助的 数学目标

1.认识“蜻、蜓、迷、藏、造、蚂、蚁、食、粮、蜘、蛛、网”等12个生字 会写“间、迷、造、运、池、欢、网”这7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通儿歌。 3.积累本课衍生出来的四字词语。 数学重难点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蝉進备

制作简易课件、拼音卡片、词语卡片。

1.同学们,今天,花仙子要带我们去美丽的乡村玩一玩,大家愿意吗?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2.花仙子要带领我们去认识六个新朋友,来,跟他们打打招呼吧! 3.教师板贴拼音卡片,学生拼读。

qingting hudie qiuyin mayi kedo zhizhu 4.谁能将他们和名字连起来?

教师展示六张动物图片,学生将动物图片摆在对应拼音下面

5.这六个新朋友,名字是这样写的,谁能把他们的名字贴到图片下面? 教师出示六张词语卡片,学生猜认,然后贴到动物图片下面。 6.这些朋友的名字,你们怎么认识的?

7.学生回答。教师小结:这六个朋友的名字都是形声字。在古人眼中,他们都 昆虫类动物,所以古人造字的时候,将他们都归入“虫字旁” 8.齐读词语。

【设计意图:创设童话情境,复习拼音。将识字与认识事物结合起来。将文字与 片对应起来,与一年级上册的最后一课《小蜗牛》的猜读有异曲同工之妙。 借助拼音,朗读课文

1.在美丽的乡村,这些动物们都在忙什么呢?我们一起到课文里去看看吧! 2.学生借助拼音,把课文读正确。 3.点名读课文,趁机指导,纠正读音。 预设

(1)展翅,两个字都是翘舌音;

(2)捉迷藏,捉是翘舌音,藏是平舌音、后鼻音 (3)造宫殿,造是平舌音

(4)运食粮,食是翘舌音,粮是后鼻音 (5)房前,房是后鼻音;

(6)结网忙,网和忙都是后鼻音 4.读给同桌听,互相评一评。

5.全班齐读。 5.动物儿歌 作用

【设计意图:抓住重难点,指导学生将字音读准。同桌互听,发挥小组互帮互助的师生问答,熟读课文

1.同学们,你们看,这首儿歌老师这样排列,你发现了什么? 蜻蜓半空展翅飞 蝴蝶花间捉迷藏 蚯蚓土里造宫殿 妈蚁地上运食粮 蝌蚪池中游得欢 蜘蛛房前结网忙

2.学生思考,交流。老师小结:每句儿歌七个字,前面两个字是说谁,中间两个字是说在哪里,后面三个字是说在干什么。 师生问答

婧蜓半空干什么? 蝴蝶花间千什么 蚯蚓土里千什么? 妈蚁地上干什么 蝌蚪池中千什么? 始蛛房前干什么 4.师生问答

婧蜓哪里展翅飞? 蝴媟哪里捉迷藏 蚯蚓哪里造宫殿 妈蚁哪里运食粮? 蝌蚪哪里游得欢 蜘蛛哪里结网忙 5.师生问答

谁在半空展翅飞? 谁在花间捉谜藏? 谁在土里造宫殿 谁在地上运食粮? 谁在池中游得欢 谁在房前结网忙?

【设计意图:引导发现句子构造规律,反复问答朗读,不断加深对课文的印象和理

6.全班齐读。

四、对比朗读,感受音韵

读一读,大家看看有什么区别! 课件出示调换顺序课文 蝴蝶花间捉迷藏, 婧蜓半空展翅飞

妈蚁地上运食粮, 蚯蚓土里造宫殿。 蜘蛛房前结网忙 蝌蚪池中游得欢。

2.学生讨论、交流。师小结:原文押韵,读起来更有味道。 3.同桌拍手读儿歌。

4.同学们,这首儿歌里还隐藏着很多四字词语呢!来,一起读一读! 课件出示四字词语:

蜻蜓展翅蝴蝶飞舞蚯蚓松土蚂蚁搬家蝌蚪游水蜘蛛结网 全班齐读

5.老师读四字词,学生读原文 简单说说四字词与原文的区别。

6.明明是运粮食,课文里为什么说运食粮呢? 7.学生讨论交流。 8.全班齐读课文。 9.尝试背诵课文。

【设计意图:通过与原文的比较,引导学生发现课文押韵的特点,这是重要的语感训练。四字词语与原文的比较,是对课文的巧妙理解。食粮与粮食的比较,进一步观固押韵的认识。 五、巩固识字,指导写字

1.同学们非常认真,这么快就背下了课文。下面,我们一起来玩个猜字游戏:老

动物儿歌(师将这课的生字卡片对折起来,只露出一半,看看大家还能不能把这些字猜出来。

师出示对折生字卡片,学生猜认

本课中六个新朋友都是虫字旁,你还知道哪些虫字旁的字吗? 学生交流

5.出示新儿歌,请学生朗读。 虫儿的歌

什么虫儿嗡嗡嗡? 什么虫儿提灯笼? 什么虫儿爱跳舞? 什么虫儿吃害虫? 蜜蜂飞来嗡嗡嗡, 萤火虫儿提灯笼, 花儿蝴蝶爱跳舞, 婧蜓最爱害虫 螳螂

螳嫏哥,螳嫏哥 肚儿大,吃得多 飞飞能把粉蝶捕, 跳跳能把蝗虫捉 两把大刀舞起来, 只害虫不放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