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拜《梁皇宝忏》的意义与功德 下载本文

礼拜《梁皇宝忏》的意义与功德

相信大家都知道,《梁皇宝忏》的缘起,这个忏本是南朝梁武帝为皇后郗氏所集的。事沿皇后郗氏在往生后的数月,有一天梁武帝正要就寝,听闻外面有骚乱的声音,于是出去一看,竟然是一条大蟒蛇,而且睁大眼睛望着他;这时候武帝大惊不已,不知如何是好,便对蟒蛇说:「朕的宫殿严警,不是你们蛇类所生之地,看来你必定是妖孽。」

蟒蛇于是对武帝说:「我是你的皇后郗氏,臣妾因为生前喜欢争宠,而常怀瞋心及嫉妒心,性情惨毒,损物害人,所以死后堕入蛇身。现在没有饮食可吃,又没有洞穴可以庇身,而且每一片鳞甲中有许多虫在咬,真是痛苦万分。由于深感皇上平日对臣妾的厚爱,所以才敢显现丑陋的形貌与您相见,希望能祈求一些功德,脱离蟒蛇之身。」蟒蛇说完之后就不见了。

武帝将这个情形告诉志公禅师,禅师对梁武帝说:「必须要礼佛忏悔才能洗涤罪业。」武帝于是请志公禅师搜寻佛经,摘录佛的名号,并且依佛经来撰写忏悔文,总共写成十卷。然后武帝就依照忏本为皇后礼拜忏悔,有一日,突然闻到异香遍满室内,久久不散。武帝抬起头来,看见有一个人,容仪端丽,对他说:「我是蟒蛇的后身,因为承蒙皇上为我作功德,所以现在已经超生忉利天,今天特来致谢。」言毕就不见了。

因此,《梁皇宝忏》从梁朝流传至今一千余年,学佛行人若能依此忏文虔诚礼拜、惭愧忏悔,并检讨改过,以慈悲、智慧的法水洗净愆尤,必得佛陀慈光加被,自然业障消除,善根增长,身心清净,平安吉祥。

本来拜忏之前,应该跟大家讲三天忏法,因为拜忏是一个仪轨,我们当然要懂得,而更重要的是,要明白拜忏的意义;「忏」是忏前愆,对于过去所作的错事感到惭愧、羞耻;而「悔」是发誓以后不再犯,即「不二过」的意思。所以拜忏的真正意涵,就是要我们借着拜忏的仪式,当着佛菩萨的面前披露自己的过失并发愿改过,重新做人永不再犯,所以这也叫做「发露忏悔」;也就是借着法会的仪式,在佛菩萨面前虔诚地忏悔、礼拜、诵经、念佛,祈求佛菩萨慈悲的宽恕、护佑与加持,因而得以影响旁边的人共同生起觉悟的心,也能加入忏悔、改过的行列。

所以,我们在拜忏的同时亦要知道诸佛名号的功德;在佛教的宇宙时空观中有所谓「三劫」,即指过去、现在及未来三大劫。过去的住劫称为庄严劫,现在之住劫称为贤劫,未来之住劫称为星宿劫。各大劫的住劫中,各有千佛出世,称为三劫三千佛。我们现在是贤劫。据《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载,贤劫中有拘留孙、拘那含、迦叶、释迦牟尼,乃至最后的楼至佛等千佛出世;过去庄严劫中有华光佛至毘舍浮佛等千佛;未来星宿劫则有日光佛至须弥相佛等千佛出世。这个基本常识是我们学佛、礼佛的人必须有的。

而礼忏的意义,可以两个字来贯串,那就是「因果」;宇宙万有之中,谁也逃不过因果;所谓「如是因、如是果」;「万法皆空,因果不空」,因为一切都有因缘,都离不开因缘法;就好像我们伟大的佛陀,虽然他已经「因」圆满了、「果」也圆满了,但他仍然降生娑婆,示现人间,为我们树立修行、悟道的榜样。

佛陀在因地修行的时候,也曾经历无数的考验与磨难;他与提婆达多多生多世的恶缘,而屡屡被加害、被障碍,这些都是过去世的种种因缘,而不得不承受的果报。因此,身为佛弟子,对于「因果」、「因缘」必须要重视。

说到过去世的因缘,在佛经里有一个故事,讲得非常非常的有意思;一个修行人如何在行持中,孝养父母;因为孝养父母的功德实在非常、非常之大;故事是这样说的:

佛在世的时候,有一年发生大旱灾,气温非常高,非常的炎热,整个农田的五谷都枯死了,可以说是个荒年。当时的印度,到处闹饥荒,不知道饿死了多少人。因而佛弟子们每天出外去托钵,往往都化不到饭。

有一天,佛陀为了要了解实际的情况,等弟子们出去托钵以后,他也静静地去托钵。虽然他挨家挨户地跑了好多家,也同样的得不到食物,空着钵回来。一天是这样,两天也是这样,一粒饭都没有化到。在第三天回来的半路上,忽然遇到一位年轻的比丘,他看到佛陀托着钵,便关心地问题:

「佛陀啊!您已经吃过饭了吧?」

佛陀说:「啊!我已经三天没有化到饭,现在跟你讲话,我已经感到很吃力,一点力气也没有了。」

这位比丘听了,非常难过,心里想:佛是天人师,他的福报是最大的,想不到会碰上这荒年,连佛都没有饭吃,我们这些人,更不用说了。于是,他马上下了决心:要把他的袈娑卖了,将所得的钱,拿来买饭供养佛陀。结果,他真的把袈裟卖掉,去买了一钵饭,恭恭敬敬地奉献给佛陀,实现了他要供养佛陀的愿望。

佛陀本来已经知道了,但是却故意问他:

「现在整个国家这样穷困,大家都没有饭吃,你这钵饭是从哪儿来的?」 当然,这位比丘不敢瞒着佛陀,就老实地把饭的来源说了一遍。

佛陀就说:「你要知道,袈裟,是我们出家人最尊贵、最庄严的法服,你怎么可以随便把它卖掉呢?不过,你的这片供养心,我是非常感谢!但是,我却消受不了啊!」

比丘听了,有点失望,也有些不明白,就问道:「连佛都消受不了,那还有谁消受得了呢?」 佛陀并没有直接回答,反而问他:「你还有父母吗?」 「有!」

「好,这钵饭你就拿回去供养你的父母吧!」 比丘反问道:「父母可以消受得了吗?」

佛陀肯定地回答:「可以,你想想:我们的身体从哪儿来的?就是父母给我们的。父母对我们有养育之恩,所以你把饭拿去供养父母,他们是消受得了的。」佛陀接着又问:「你的父母有信仰佛教吗?」

「他们没有信佛。」比丘答道。

佛说:「哦!这是一个机缘。你把饭拿回去供养父母,他们一定很欢喜的!然后你再跟他们说三皈依,这样,他们由信佛而学佛,他们接受你的供养,就能够消受了。」

因此,比丘听从佛陀的教导,父母当然非常欢喜,于是便皈依了三宝。 从这个佛经里的故事,就能说明佛教是非常重视孝道的。

所以「净土三福」中的「第一福」里就说了:「孝养父母,奉待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可见孝养父母是我们学佛、修行的根本;而我们现在法会中所拜的《梁皇宝忏》其主要的宗旨,亦无非警勉我们要忏悔罪障,修十善业;而且还要深信因果,慈心不杀,广修供养,孝顺父母,如此才会有功德。上述故事中的年青比丘,就是因为供养父母而获得无量的功德。

而今天我们也是一样,所谓「佛在世,我沉沦」;佛离现在已二千多年了,但是佛法犹在;佛陀是多么的伟大啊!他不舍众生,临涅槃前,把最珍贵的法留给我们、指示给我们;我们如何能不对他生起恭敬的心、皈投的心呢?他教导我们要孝养父母的训诲,我们又怎能不牢牢的记住呢?

所以,今天大家来拜《梁皇忏》,一方面是消自己的业障,另一方面,是帮我们的父母:现世的父母、过去的父母消业障,令他都能够离苦得乐。而我们给他什么供养?也就是法供养。藉此拜忏的功德,令他们都得到超生。我们经常说:「上报四重恩。」「四重恩」也就是佛恩、国土恩、众生恩和父母恩,可见报父母恩是非常重要的。大家千万不要忘记啊。好了,现在我们就结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