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上海卷高考语文真题及答案 下载本文

人”,是写世人向圣人学习,但因不得要领,结果距离圣人愈远。

23.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第②段举孔子、颜渊为例,对其

分析不恰当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分析文本材料的能力。D项,“揭示圣人之道的玄妙高远”有误,文章第二段说“岂夫子不能说玄说妙、言高言远哉?抑颜渊之才不能为玄为妙、鹜高鹜远哉”,可见圣人之道并非玄妙高远。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

综合C。

【名师点睛】文章所举的事例往往是为了观点服务。故要解答本

题,应注意如下几点:一是孔子和颜渊的事例是什么;二是本段的中心是什么;三是本文的中心是什么。孔子和颜渊的事例定然是为本段和本文的中心服务的。本段所举出的事例是说孔子拿“四勿”来教育颜渊,而“勿”是学习人情事理基本常识的最基本要求,由此可以看出,圣人之道并非是玄妙高远的。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

合C。

【名师点睛】解答本题,首先应审题,从题干审出答题的方向和

·36·

筛选信息的区域,比如本题“作者初见藤君就答应为他作记,原因是什么”,考生可以先找到“作者初见藤君”这一内容,文章第三段“初见于太史所”,可见答题的内容主要在这一段。在这一段,作者说“士大夫之初遇,自有礼矣,不得轻有所请谒也,奈何以‘勿斋’请余为之记也?余未知其人,亦何得轻为搦管”,从这些内容可以判断答案就在左右。 25.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对第③段画线句理解恰当的一项”。

首先找到第三段的划线句,先理解该句的意思,然后再结合语境分析句子具体锁着。A项,“‘狂夫’借指藤君”错,“狂夫”应指自己;B项“表达感激之情”有误;D项,“感到庆幸”有误。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句子的能力。文言文中的理

解句子,并非仅仅是考查学生的翻译能力,更多的是考查学生对句子含义的理解。比如本题,“对第③段画线句理解恰当的一项”,不但要理解划线句的意思,更要分析其中的所指。

26.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概括作者的修身理念”,要求“用

自己的话作答”。首先应找出能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然后再进行概括。第二段借用孔子和颜渊的例子来说明圣人之道并非玄妙高远,由此说明自己的修身之道,即修身应注重日

·37·

常的人情事理,在视听言动之间下功夫,从而臻于圣人之道;第三段借对腾君追求“四勿”的分析来表明自己的观点。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

综合C。

【名师点睛】关于作者的观点,一般会有如下几种表述方式:一

是直接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情感;二是借助他人他物来表现自己的看法和情感;三是从反面来表达。本文第二段是借助孔子和颜渊的事例来表明自己对于修身所持的看法,即应注重日常的人情事理;第三段是借助对腾君的分析来表明自己的观点。 译文:

世上学习圣人之道的人,把圣人看得太高,而且对圣人的要求也太精细,最终距离圣人之道不知有几万里。

古今能称得上圣人的没有比孔子伟大的,聪明睿智没有超过颜渊的。等到颜渊向孔子询问仁的时候,孔夫子用精微妙理给他解答,这正是圣贤之人传授道统的秘诀,为什么独独说“非礼勿视,赤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那些看、听、说、动的事,是耳目口体的功能,是否符合礼教,需要内心的智慧去衡量,“勿”是学习人情事理基本常识的最基本要求,难道夫子不能说玄妙高远的话?还是颜渊的才能不能追求玄妙高远的志向?他们用来传授的东西,只不过是日常之所擅长之事,人情事理最基本

·38·

的常识,他们很少有比不上颜渊的,由此可以知道了。所以那些懂得道义精妙的人,是在这些方面而不是在那些方面。

腾君向来喜好学习,有志于追求“四勿”之境界,用它给自己的书斋命名。因此称为“勿斋”。初次在太史所见面。士大夫初遇的时候,都自有礼节,不会轻易有所请求之事,为什么拿“勿斋”来请我给它做记呢?我不了解这个人,又为什么轻易为他执笔为文,就好比商人炫耀他的玉想求得出售呢?或者是他内心久已厌恶那些高远玄虚的旧习,茫茫然就好比捉风一样,一旦醒悟,想要得到我的话来证实他的生平之志,中庸的品德吗?“古代圣贤有句名言,要虚心向割草打柴的人请教”,勿斋有啊!“(即使是)狂妄之人的言语,圣人也会选择性的听取”,我也被听取了啊!

二 写作 70分

27.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更容易进入大众视野,评

价他人生活变得越来越常见,这些评价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人们对“评价他人的生活”这种现象的看法不尽相同,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答案】

以人为鉴知得失

·39·

人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过于相信自我,听不进别人的意见.究其原因,不外乎两点:一是唯我独尊的思想在作祟,二是自己只看到了自己能看到的和想看到的东西.

古代的大部分帝王,对待忠心耿耿进谏的忠臣,往往表现出不可思议的残暴.就连一代明君唐太宗,有时也对逆龙鳞的魏征恨得咬牙切齿.我们普通人呢?一听到反对意见,轻则脸红脖子粗,怒目相向,重则拍案而起,反唇相讥,甚至拳脚相加,由“文斗”到了“武斗”.这就难怪,想听意见,却只能听到赞歌了.

中国有句俗话,叫“三个臭皮匠,凑成一个诸葛亮”.多通俗,又是多深刻的话呀!一个人纵有三头六臂,也不能包打天下.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一个人的思想是有限的,一个人的创造也是有限的.毛泽东同志在谈到“群众路线”时,曾说过一句发人深省的话:“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

赞歌不能算意见,随声附和也没有多大价值,最有用的应该是指出错误的的意见.三峡工程的决策者,面对记者说出了一句朴实而深刻的话:“对三峡建设来说,最有价值的是反对者的意见.” 国外的很多企业家,为了让员工畅所欲言,经常组织一些“漫谈会”,鼓励大家“胡说”,从中寻找思维的火花.他们规定,不管是谁提出想法,不管提出的想法有多么可笑,是多么不可思议,大家都必须鼓掌欢迎,并齐喊“很好,很好”.为了听取意见,他们可谓用心良苦啊!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