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实施过程中的困惑 下载本文

新课改实施过程中的困惑

宜都二中 赵巧云

高中新课改的推行,广大一线教师确实感到激动、振奋,对新课改充满了信心和期望,满腔热情地欢迎新课改,投身新课改,自觉学习和踊跃接受、实践新课改的理念和方法。新课改的实施就像一场细雨,也滋润着每一位信息技术教师的心田。然而在应试教育的巨大压力面前,我们又感到极其困惑与无助。面对应试教育的强大威力,我们觉得自己的能力只是杯水车薪。这些困惑主要来自于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

1、来自于学校方面的原因

(1)学校对信息技术仍未引起足够重视,在师资配备、资金投入、学校精力等各个方面,信息技术仍然只是充当“配角”。比如我校到目前为止只有一个机房,高一年级每周只能保证一次课,高二年级两周一次课,为了学生上机不冲突,排课的老师下费尽了心思。

(2)由于信息技术暂时还未列入高考科目,导致了学校给信息技术课安排的课时过少,不符合新课改规定的标准。同时,对信息老师的工作随意安排,这在无形当中给学生感觉可有可无,也在无形当中给信息技术教学和改革带来了难度,最终导致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很难达到课改目的。

2、来自于教师方面的原因

(1)教师的教育理念还未真正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还未突破,封闭式的教育教学方式仍然有所存在。另外,教师对新课改的教育理念还没深刻理解。教学极易误入两个极端:有的老师“固步自封”、“穿新鞋走老路”,仍用老模式教新课程,在课堂上不提出任何问题让学生思考,不会引导学生发散性思维;;有的老师则“摸着石头过河”,“跟着感觉走”, 设置很多生活情景引导学生探讨,但却忽略了课本上的一些内容。这样,新课改的优势、效果便会大打折扣。

(2)教师专业能力与新课程实施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新课程的实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更广阔的要求。教师在把握教学标高,掌握教材重、难点,改进教学方式等方面,还需要作更多的努力。上好这门课,需要教师在备课时比以前花更多的精力和时间,需要教师不断地关注、学习和研究新知识、新问题。这种不断学习的压力和挑战是巨大的;另一方面选修课存在很大的弹性,更需要教师不断自我地学习、自我更新。

3、来自学生方面的原因

(1)观念上不重视。信息技术由于一直以来都属于高中的次科,甚至可以说是次次科,学生一直以来都不甚重视。学生在使用电脑时,三分之一用于“玩”,

三分之一学生无所是事,剩下三分之一的学生学习运用一些软件。说明学生还未把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还未真正领略运用信息技术学习的愉快。同时,由于长期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习惯于被教师牵着走,即使教师提供了具体要求、详细操作步骤的技术支持,大多数学生也不去看,仍然要问老师,只有少数学生能够在提供的技术支持下进行自主学习。因此,必须尽快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2)学生的水平差异较大。

信息技术课和其它课不同,它需要电脑作为工具实现其自身的价值。城市和农村的学校在这方面有着很大的差异,学校与学校之间、小学与初中之间开课极不均衡,比如,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城市与农村学生在信息技术能力方面差异很大。城市的学生条件好,接触电脑的时间早,学校大多从小学就开设了这门课程,而农村的学生,由于自身受到客观条件的影响,对信息技术知之甚少,而造成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技能参差不齐。高一信息技术教材是在继承初中知识的基础上编写的,有许多计算机的基础知识都不讲了,那么必修模块的教学在现有课时和现实条件下,如何实现因材施教,以学论教?这对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是一个挑战。

4、来自于机制方面的原因

(1)课改加大了选修分量,学生学习的自由度大了,老师讲课的灵活性大了,的确容易激发起教学双方的兴趣。但是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由于教育资源的差别,所能开出的选修课差别甚大。比如信息技术新课标虽然规定了5个选修系列,但是,每个系列的模块怎样进行教学设计?怎样考核?老师按自己所长报出的选修课是否能够满足学生的要求?

(2)现在按新课改的精神,要求每个学生至少要这一领域修完四个学分,这样一来就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这一学习领域的重视程度。但是,如何给信息技术的教学效果给予一个客观统一的评价?新课改要求建立发展性评价制度,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那么选修课如何开展,如何评价?如果选修课的最终评价方式与课改理念不配套或不科学,那么高中信息技术课改可能就流于形式。

我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才刚刚起步,今后的道路还很长,面对这些发展中的困惑,作为一名新课改时期的教师,唯有迎头赶上,敢于挑战自我,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素质;只有改变旧的教学方法,并应用于教学课堂;只有积极地从新课程中寻找“自我”,寻找新课程对“自我”的意义,并主动把“自我”融入到新课程之中,敢于承担责任,善于解决问题,使新课程成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与新课程一起成长,一起获得新生。因为课改的进程不会因为你的懈怠而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