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2018学年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师用书电子版 下载本文

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

● 意识到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同它们的生活环境是相适应的。

(二)教学材料

为每个学生准备:放大镜。

为每组准备:绿豆芽生长对水的需求的实验(来自第一课的准备,也可以为全班准备一至两组)。

为全班准备:香蕉、松树、仙人掌的图片。

(三)教科书说明

教科书共两页,教学内容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吗 教科书一开始就提出:“观察我们种下的绿豆芽生长得怎么样了。怎样才能让绿豆芽生长得更好一些?”这个问题是引导学生思考植物的生长需要哪些条件。以前面的研究结果——绿豆种子发芽不需要阳光作为导线,提出“绿豆芽的生长需要阳光吗”。围绕这个问题设计一个对比实验。教科书中的对话再次提醒我们在设计实验时要注意的问题。

由于这个实验需要学生在课外去进行,所以老师要鼓励学生持续地进行观察并记录。 教科书中的记录表是对学生如何去观察以及观察什么的指导。在上课时让学生自己看看对他们的研究是很有帮助的。

第二部分:绿豆芽生长对水的需求 这个活动建议由老师来做,让学生来观察实验的结果。所以在上课前老师要提前几天把这个实验准备好。这个实验的现象是绿豆芽的根都向纸潮湿的一端生长,体现了植物适应环境的能力。

第三部分:讨论动植物的身体结构与生活环境的关系 教科书中提问到:“这三种植物生活在什么样的地方?它们的叶同它们生存的环境有什么关系?”

香蕉生长在热带、亚热带,那里阳光充足、雨水多,所以叶子宽大。松树生长在温带地区,针形叶有利于减少水分蒸发。仙人掌原产于热带荒漠地区,叶变成了刺,茎肥厚多汁,能贮存大量的水,同那里缺水、酷热、干燥的环境有关。这三种植物的形态说明植物的器官是适应生存环境的结果。

通过对以上问题的讨论希望学生明白,形形色色的植物生长在各种不同的环境里,环境会影响植物,植物能够适应环境。

教科书鼓励学生“我们还知道哪些植物适应环境的例子?”是为了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收集更多有关植物与环境关系的信息。

(四)教学建议

1.可以以谈话的形式提问学生,他们的绿豆芽现在怎么样了,给他们几分钟的时间让他们把自己的绿豆芽和别人的比一比,观察一下自己和别人的绿豆芽的生长情况。

2.问一下学生,绿豆芽的生长需要些什么(学生可能会说绿豆芽的生长需要水、阳光、土壤等)。

让学生思考一下,绿豆发芽不需要阳光,绿豆芽的生长需要阳光吗。不需要马上让他们回答,把这个问题在全班讨论,收集学生的想法,这对后面的评价环节有好处。

3.向学生说明,刚才的讨论过程,只是一个猜测,要想知道我们的猜测是否正确,还需

16

要用实验的方法验证。让学生对绿豆芽生长是否需要阳光这个问题设计一个实验。为了帮助学生思考,教师可以逐一提出以下问题:

● 我们怎样来研究?

● 可以设计几组对比实验吗?

● 我们只能改变哪些条件?不改变哪些条件? ● 两组的绿豆芽需要一样多吗?

● 改变了条件是不是对绿豆芽生长产生了影响,我们怎样才能知道?

4.在班级对这些问题讨论之后,让学生按照教科书中提示的实验设计样式把实验方案写出来。然后在全班交流。

5.告诉学生,我们要在未来的一星期的时间里对绿豆芽进行观察,并要做好记录,做好记录是很重要的。请学生讨论一下应该如何去记录。如果学生没有说到应该把现在绿豆芽的情况记录下来,教师可以告诉学生记录很重要,因为这样才能帮助我们比较。随后让学生把实验前绿豆芽的情况用图画和文字记录下来(包括高度、茎、叶的颜色)。

复印教科书中的记录单给每个学生,鼓励他们进行持续的观察并做好记录。 6.拿出事前做的绿豆芽生长对水的需求的实验(来自第一课的准备)。可以拿一组放在投影仪下,让学生们观察,也可以让每小组都有一组。接下来教师要介绍这个实验是怎样做的——在一个盘子里铺上几层吸水纸,把5粒刚发芽的绿豆并排放在吸水纸上,保持吸水纸一端湿润。引导学生讨论:

● 这5粒绿豆种子生存的环境有什么不同?

● 不同的环境对绿豆种子的生长会产生什么影响?为什么我们这样推测?然后告诉他们,这个实验已经3天多了,现在请他们提起一层吸水纸,仔细观察绿豆种子根的生长情况。问他们发现了什么,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

注意,这里的观察、讨论时间一定要充分。最后要概括到: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改变后它们会努力适应环境的变化。

7.出示香蕉、松树、仙人掌的实物或图片,然后讨论香蕉、松树、仙人掌的形态结构与生活环境的关系。为了帮助班级的讨论,教师可以提出下面的问题:

● 比较香蕉、松树、仙人掌的叶有什么不同? ● 香蕉、松树、仙人掌生长在什么地方?

● 这三种植物的叶同它们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 鼓励学生说说他们还知道哪些植物适应环境的例子。

第4课 蚯蚓的选择

(一)背景和目标

对于一个生物来说,周围的环境包括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生物环境有动物、植物、微生物等,非生物环境有阳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

在这节课中,学生通将过对比实验,了解蚯蚓生活需要的环境条件。学生将经历两个实验。第一个实验是把蚯蚓放入半边明半边暗的纸盒里,观察蚯蚓往哪边爬。在这个实验中,盒子里的温度、湿度条件都一样,

只有光的条件不一样。第二个实验是把蚯蚓放在干土和湿土之间,观察蚯蚓往哪边爬。在这个实验中,只有土的干湿条件不同,其他条件都相同。通过以上两个实验,学生可以发现蚯蚓需要黑暗、潮湿的环境。

17

科学概念

● 动物生活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 过程与方法

● 掌握对比实验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 体会自然事物是相互联系的。

(二)教学准备

为每组准备:长方形扁纸盒两个(可以让学生准备)、黑布、塑料薄膜、玻璃片、蚯蚓15条(可以让学生准备)、干土、湿土。

为全班准备:企鹅、天鹅等的图片。

(三)教科书说明

教科书共3页,教学内容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蚯蚓与环境

在这一部分中,学生先要谈谈自己对蚯蚓生活环境的了解,做出自己的猜测,然后用对比实验的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测。把蚯蚓放入半边明半边暗的纸盒里,观察蚯蚓往哪边爬。在这个实验中,盒子里的温度、湿度条件都一样,只有光的条件不一样。然后请学生猜测实验结果,并观察、记录实验。在这个实验中,蚯蚓会爬向纸盒阴暗的一边。

另一个实验是把蚯蚓放在干土和湿土之间。在这个实验中,只有土的干湿条件不同,其他条件都相同。请学生猜测实验结果,观察、记录实验。在这个实验中,蚯蚓会爬向湿土的一边。

第二部分:动物对环境的需要和适应

这个部分是让学生具体分析一些动物的生活需要,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动物生活也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体会到自然事物是相互联系的。

(四)教学建议

1.开始可以以谈话的方式问学生,见过蚯蚓吗?能说说是在什么地方见到的吗?让学生讨论一下,你们觉得蚯蚓喜欢什么样的环境?

告诉他们我们首先要来研究蚯蚓是适宜生活在明亮的环境里还是黑暗的环境里。怎样用实验的方法来证明呢?让学生说说他们的想法(学生可能会提到对比实验,这时肯定他们,引导他们思考如何控制条件)。

为了帮助学生思考,可以提示他们,如何想办法创设两个在某方面不同的环境——一个适宜蚯蚓生活,另一个不适宜蚯蚓生活,其他方面的条件相同,把蚯蚓放在两种不同环境的交界处,通常蚯蚓会爬向适宜它们生活的环境。

2.向学生说明我们今天怎样来做实验,让他们清楚步骤:找一个长方形的盒子,把盒子的里面涂成黑色,盒盖的一端剪掉一块,在盒子底部铺上吸水纸。将捉来的蚯蚓5条一组放在盒子中间,盖好盖子,5分钟以后,打开盒盖观察,做好记录。

3.让各小组到材料中心领取材料,分发记录单,各小组分组实验。教师需要走到各小组中去,这样便于评价学生。

4.让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全班分析实验的结果。讨论,实验说明蚯蚓适宜生活在什么环境中。

5.提问蚯蚓还适宜生活在什么环境中?我们如何用实验的方法,观察蚯蚓是适宜生活在潮湿的环境里还是干燥的环境里。让学生讨论,怎样实验才能达到上述的目的。

18

这个实验的步骤是:找一个盒子,在盒子的两端分别铺上一层泥土,一端铺湿润的,一端铺干燥的。将捉来的蚯蚓10条一组放在盒子中间,盖好盖子,5分钟以后,打开盒盖观察,做好记录。反复多做几次。

6.让各小组到材料中心领取材料,分发记录单,各小组分组实验。老师可以走到各小组中去,这样便于评价学生。

7.让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全班分析实验的结果。讨论,实验说明蚯蚓适宜生活在什么环境中。

8.出示企鹅、天鹅等的图片。

让学生讨论:这些动物是怎样适应环境的,我们还能举出哪些动物适应环境的例子?

第5课 食物链和食物网

(一)背景和目标

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以及过程与方法的不断深入,学生们对森林、花园、草地、池塘等环境越来越熟悉,对环境方面的科学研究也会越来越感兴趣。在对环境的进一步观察中,他们会发现一些更加有深度和具有科学意义的问题。有可能在活动的基础上进行科学推理,进一步体验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认识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特别是认识到一种动物或植物可能就是另一种动物或植物生存所依赖的条件,进而在学生的心目中建立起初步的生态系统的概念,形成“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一个整体”的认识。建立这样一种看待生命世界的观点,需要经历一系列有结构的活动。本课将侧重研究生物体与生物体之间的关系,初步涉及动植物及微生物之间的依存关系,对动植物间的食物关系进行重点研究。学生将从观察熟悉的“蔷薇花丛”开始,研究“花丛”中动植物间的关系,认识生态系统;研究它们之间的食物联系,认识食物链和食物网。

科学概念

● 蔷薇花丛中动植物之间存在着食物能量交换关系。 过程与方法

● 通过分析讨论,发现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

● 形成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虚心向别人学习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准备

为全班准备:蔷薇、草、树叶、蚜虫、瓢虫、蚯蚓、鸟的图片。

(三)教科书说明

教科书共两页,教学内容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谁吃谁

教科书的图中有蔷薇、草、树叶、蚜虫、瓢虫、蚯蚓、鸟等动植物。要求学生按照谁被谁吃的关系在图中的圆圈中填入动植物的名称。它们的基本关系是:

蔷薇或草→蚜虫→瓢虫→鸟

生物之间这样一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称为食物链。在这条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产者是蔷薇和草,直接或间接地吃别人制造的食物的消费者是蚜虫、瓢虫和鸟。

蔷薇花丛这个生态系统中还可以找出的食物链是:落叶→蚯蚓→鸟。

19

教科书中的卡通图暗示了大多数食物链应该从植物开始,希望学生能记住这个规律。 第二部分:水田的食物网

教科书图画中水田里的生物有:水稻、稻螟虫、蝗虫、蜘蛛、螳螂、蜻蜓、小鸟、蛇、老鹰、青蛙、白鹭、鱼、虾、田鼠、黄鼠狼、猫头鹰,等等。

显然,这里面存在着多条食物链。教科书中卡通人的讨论暗示学生,像这种由多条食物链组成的网状结构叫食物网。通过图文,学生们可以直观地认识了解水田中复杂的食物联系。

(四)教学建议

1.可以以提问开始:生物的生存需要些什么?(由于前面的学习研究,学生可能会说生物需要水、阳光、空气等)。告诉学生,生物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在以后的一段时间内,我们将要来研究这方面的问题。

2.让学生说说花丛中一般会有些什么生物,出示一些花丛中的生物的图片,其中包括蔷薇、草、树叶、蚜虫、瓢虫、蚯蚓、鸟。让学生讨论一下它们之间的食物关系,可以提问:这里的小动物们吃什么?把学生的回答记录下来,并用简单的文字和箭头表示它们之间的食物关系,然后让学生观察一下它们之间的这些食物关系,按照谁被谁吃的关系在教科书图中的圆圈中填入动植物的名称。

3.请几个学生汇报,教师和其他学生一起对学生的汇报进行评价(判断他们说的是否正确,对他们说的进行补充),然后教师以简单的文字和箭头表示蔷薇花丛中的食物关系。给学生几分钟时间观察,然后指着黑板上的食物链告诉他们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然后给学生解释什么是生产者,什么是消费者,请一个学生说一说在刚才的食物链中谁是生产者,谁是消费者,教师用不同颜色的笔把学生说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勾画出来。鼓励学生再找出几条食物链(比如蚯蚓喜欢吃土壤中动植物体腐烂后变成的腐殖质,这条食物链就可以从落叶开始)。

4.清楚了蔷薇花丛里的动植物间的食物联系后,就可以来学习认识水田里的食物网了。先请学生观察图画中水田里的生物:水稻、稻螟虫、蝗虫、蜘蛛、螳螂、蜻蜓、小鸟、蛇、老鹰、青蛙、白鹭、鱼、虾、田鼠、黄鼠狼、猫头鹰,等等。

阅读竹林村的同学写的观察报告,认识水田里的动植物,了解水田里的动植物间的食物联系。然后问学生还可以补充哪些动植物间的食物联系,让他们用笔直接画在图中。

请学生汇报他们找的食物链,这个时候教师需要注意的是当一个学生汇报的时候,一定要让其他的学生认真倾听并对照书上的图片。鼓励学生不断完善自己的食物链。请学生数一数他们找到了几条食物链,其中的水稻被不同的动物吃了几次,然后告诉他们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能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做食物网。

鼓励学生们观察身边的生态群落,也画出一个食物网。

第6课 做一个生态瓶

(一)背景和目标

本课是前一课的继续,进一步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认识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特别是认识到一种动物或植物可能就是另一种动物或植物生存所依赖的条件。到目前为止,学生已经了解了一些生物与生物之间存在的食物关系,在这一课中,学生将通过简单的方案设计来研究生态群落。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