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2018学年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师用书电子版 下载本文

1.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生态瓶中如果环境条件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会受到影响吗?告诉学生: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如果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环节受到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2.说明我们今天将要研究草原的生态平衡问题。出示草原上鹰、兔、草的图片,问学生,这三种生物之间的食物链是怎样的?把学生的回答以食物链的形式记录在黑板上。然后指着鹰提问:如果鹰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给学生思考的时间,然后请他们回答。

3.接着指着兔问:如果兔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给学生思考的时间,然后请他们回答。 4.接着让学生思考,如果草少了,又会发生什么现象?给学生思考的时间,然后请他们回答。

5.人类的哪些行为会造成鹰、兔子或草的减少呢?先请学生把自己想到的写在书中对应的圆圈内,然后讨论。

注意,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然后作出分析这点是很有必要的,如果学生对这些问题回答不出,教师就要适当引导,可以问他们类似“为了发展经济,人们采取了哪些办法?”这样的问题。

6.让学生阅读一下介绍沙尘暴、发菜、猎隼的资料,学生阅读完后,可以对沙尘暴等再做一些介绍,然后引导学生分析草原生态系统失衡的原因。为了帮助学生深入思考,可以提问以下问题:

● 人类的哪些行为引起草原生态系统失衡? ● 这些行为的后果是什么? ● 最终结果是什么?

教师可以在这里进行小结:生态系统平衡发展是十分不易的,人类的很多行为正在破坏大自然的生态平衡。鼓励学生思考一下在维护大自然生态平衡的活动中,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四、评价建议

1.学生是否能提出一个问题来研究。

2.在学生的实验记录单上是否注意了实验的公平性,是否按对比实验的设计要点设计了实验。

3.学生们是否注意了控制条件的问题。

4.实验后,学生们能清楚地说出他们的发现吗。

5.学生们能找到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写出相应的食物链吗。 6.学生们能分清一条食物链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吗。

7.学生们是否弄清了生物与生物、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关系。 8.在实验中学生们是否认真观察并记录了实验结果。 9.学生们对实验结果能否做出自己的解释。 10.全班讨论积极吗。

11.学生们是否认真地和别人交流。 12.同学之间是否密切合作并相互尊重。 13.学生们是否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

14.学生们是否对实验表现出兴趣和好奇心。

五、教学案例

26

做一个生态瓶

重庆市北碚区朝阳小学 李雨霖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池塘群落生态系统,以此为蓝本设计生态瓶的建造方案。

2.能根据设计方案及实际条件制作生态瓶,并坚持对生态瓶进行管理和观察。 3.能相互听取意见设计方案,共同协作制作生态瓶,并分工进行管理和观察。 教学准备

学生:大饮料瓶、剪刀、建造生态瓶需要的材料、活动手册。 教师:池塘生态系统群落的挂图或视频资料。 教学活动过程

教学过程 引入 (播放池塘 群落视频) 教师活动 1.创设情境:播放录像资料(美丽的池塘)。 在一片池塘里,有小鱼在悠闲地游来游去,有田螺,还有小虫子,当然也有水草和泥沙、石子…… 画面最后定格到一个池塘的剖面图。(随着学生的回答,画面自动出示水生生物的名称) 2.思考: 你知道池塘里有哪些水生生物? 池塘里有哪些非生物? 这些水生植物需要哪些生存条件? 池塘里的植物为动物提供了哪些帮助? 非生物对生物有什么作用? 大家分析了池塘里的生物之间有一些密切的联系,为了方便研究,今天老师带领大家在教室里做一个生态瓶。 ● 首先我们一起来设计一个建造方案吧。 要做一个生态瓶,需要考虑哪些因素呢? ● 现在请每个组进行方案设计,大家分工协作,同时做好记录。10分钟后交流。 ● 交流建造方案。 ● 共同完善、修订方案。 学生活动 1.观看或聆听情景介绍。 2.思考,请学生回答。 学生回答,别的学生可以及时补充、反驳。 设计建造生态瓶的方案 做什么事都应该有计划。 (期望针对生物、非生物、制作方法学生提出某个条件,教师追问为什么,在此形成思维上的较充分交流,便于学生设计方案。重点是材料〈种类、数量〉的选择都与生物容易生存有关。) 分组进行设计活动。 2~3个组依次上台,用展台投影出本组设计的方案,学生代表进行介绍。 其他学生补充、质疑、评价(包括提问),提出不同的看法等。 各组用1~2分钟修改方案。 27

做生态瓶 ● 建造活动。 老师只准备了部分材料,自由上台选取,注意按设计方案进行建造。 ● 评价延 大家生态瓶做得非常不错,课后补充材料,完善建造。 同时,老师希望大家能做一个观察生态瓶的计划,持续观察生态瓶并记录在活动手册上。 分组进行建造活动。

六、参考资料 生物的环境

对于每一个生物来说,周围的一切都是它的环境。环境因素很多,就其性质来说,可以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阳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包括同这种生物有关系的其他生物。

动物与阳光的关系

光是决定动物的分布和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例如,白天的长短对鸟类的迁徙时间、鱼类的产卵时间有显著的影响。不同的动物对光的依赖程度也不相同,其中低等动物和昆虫最为明显,有日出性和夜出性的区别。

动物与温度的关系

大多数动物生活在-2 °C~50 °C的温度范围内,最适宜温度为20 °C~25 °C。不同动物对高温的忍受限度是不同的。淡水动物能忍受40 °C左右的水温,海水动物只能忍受30 °C的水温。爬行动物和鸟类能在45 °C以下的温度中生活,哺乳类动物热到42 °C以上就可能死亡。

食物链的形成

食物链是指生物之间互相依存的食物关系。俗话说的“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啃泥底”,就生动而形象地比喻了这种相依为命的食物链关系。自然界中的这种食物供求的关系链,实质是物质和能量以食物链的方式进行的流动和转变。食物对任何生物来说都是极为重要的,它能供应生活所需的能源,修补受损机体及生长之用。而吃和被吃的行为在生物之间是互相紧密联系的,这就促成了食物链的形成。

食物链和食物网

在野生动物界中弱肉强食的事件不断发生,营造了一个永不停息的能量与物质变化过

28

程,好像链条般环环紧扣,形成了一条食物链。一般来说,食物链的起点都是由能够将太阳能转变成化学能的植物(生产者)开始,再经摄食它们的动物(初级消费者),辗转到更高层的消费者(肉食动物)。不论是消费者还是生产者,当它们死后,个体便会被细菌分解,供其他的生产者使用,再次循环,而食物链也可以首尾相接成环状。当然,自然界中生物之间的食物供求关系并非是这么简单的一条链状或环状食物链,而是互相交织着形成了复杂的食物网。此外,以供求的数量来说,通常是生产者居多,而食物链中消费者层次越高,数目便越少,形成金字塔状,故称为生态金字塔。

生态群落

自然界的生态群落有大有小。小的如一片草地、一个池塘等,大的有湖泊、海洋、森林、草原等。池塘是一个典型的生态群落,池塘里有各种水生植物、水生动物和细菌、真菌,以及这些生物生存所必需的水、底泥、阳光、温度等非生物环境。水生植物利用太阳能进行光合作用,把水和底泥中的营养物质和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贮存在植物体内,小型浮游动物以浮游植物为食,浮游动物和有根植物又被鱼类当做食物,水生植物和水生动物的残体最终被水和底泥中的细菌、真菌及腐食性动物分解成无机物,释放到环境中,供植物重新利用。

生态系统

大自然中约有200万种生物。它们之间互相结合成生物群落,靠地球表层的空气、水、土壤中的营养物质生存和发展。这些生物群落在一定范围和区域内相互依存,在同一个生存环境中组成动态平衡系统,叫做生态系统。生态系统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及其周围的非生物环境(又称无机环境、物理环境)四大部分,这就是四位一体的自然界。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越多样,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途径就越复杂,调节能力就越强。但是,生态系统本身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如果人类大规模地干扰,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就变得无济于事,生态平衡就会遭到破坏。

自然选择

自然界对生物的选择作用,即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现象,是达尔文进化论的主要内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生物与环境条件间的斗争,所有生物都不能离开环境条件而生存,所以生物经常与不利的环境条件进行斗争,在这个斗争中,凡是能够适应环境变化的生物,就生存下来,继续繁衍后代;凡是不能适应环境条件的生物就不能生存。第二,生物种间的斗争,占优势的个体或物种保留了下来,处在劣势地位的往往被淘汰。第三,同一物种内不同个体的斗争,同种动物间争夺食物,同种植物间争夺阳光和肥水等,往往是强者胜、弱者败,胜者生存,败者淘汰。自然选择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物种形成的主要因素。

生存竞争

生存竞争又称“生存斗争”,是达尔文进化论中的一个论点。指生物处在复杂的环境条件下,为了自身的生存和保留后代所进行的斗争。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生物与无机环境的斗争,例如生长在沙漠的植物必须与干旱作斗争;二是不同种生物的斗争,即种间斗争,例如狼要吃兔,兔子必须迅速逃跑才能避免遭殃;三是同种生物的斗争,即种内斗争,例如

29

一块稻田中的禾苗为了各自的生长发育而争夺养分、水分和阳光的斗争。生存斗争往往是你死我活的,表现形式可以是直接斗争,例如两只狗为争食同一块食物而打架;也可以是间接斗争,例如牛和蝗虫都吃草,虽然它们彼此不打架,相互间也不知道都在争食同一种食物,但是一大片草地如果被大批蝗虫吃个精光,那么,牛便会挨饿甚至死去。

一些弱小的生物为了生存和繁衍后代,往往有高度的生殖能力,这种现象称作“繁殖过剩”,如许多植物一个个体产生的种子常常是成千上万。一些昆虫和鱼类产卵的数量也是多得惊人。这是生存斗争的一种手段。

生物和自然环境的斗争,只有适应环境的才能存活下来并繁衍后代。生物之间为生存的斗争,只有胜利的才能存活和繁衍后代,失败的往往要被淘汰。地球上许多现存的生物,都是经过这样漫长的自然选择,“汰劣留良”地进化而来,这种生存斗争永无休止地进行着。

我国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的保护工作

截至2000年年底,我国共建立各类型自然保护区1 276处,总面积1.23亿公顷,占国土面积的12.81%,居世界前列。为加强珍稀动植物保护,林业部组织实施了濒危物种拯救工程,促进了一些濒危物种种群的恢复和发展。我国先后颁布了《森林法》《草原法》《野生动物保护法》《野生植物保护条例》《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自然保护区条例》《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为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保障。

我国正在实施的15个野生动植物拯救工程

拯救大熊猫工程、拯救朱鹮工程、拯救老虎工程、拯救金丝猴工程、拯救藏羚羊工程、拯救扬子鳄工程、拯救大象工程、拯救长臂猿工程、拯救麝工程、拯救普氏原羚工程、拯救野生鹿类工程、拯救鹤类工程、拯救野生雉类工程、拯救兰科植物工程、拯救苏铁工程。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