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江西省旅游业年度报告
发布时间:2009-2-18 信息来源:
五年旅游发展回顾
2003年至2007年,是我省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旅游发展大格局成型的五年,是江西旅游规模壮大、产业提升、效益可观的五年,是江西旅游人主动作为、开拓创新、大步跨越的五年,是江西旅游业完成由接待事业型向经济产业型嬗变的五年。五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努力把握旅游产业发展的趋势和脉络,紧密围绕面向海内外旅游休闲“后花园”战略定位和“红色摇篮、绿色家园”整体形象,以发展红色旅游为突破口,引领旅游产业全面跨越发展;以创新发展模式提升产业素质,不断壮大旅游经济总量;以打造观光休闲度假胜地的目标整合资源,加强旅游目的地建设;以优化要素结构打造旅游精品,提高对海内外游客的吸引力;以国际化和市场化的视角运作旅游宣传促销,扩大旅游业的开放与合作;以强化人才培养和规范管理凝聚发展后劲,推动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红色摇篮展风流,绿色家园满春色”。五年旅游发展的实践证明,把江西建设成为面向海内外旅游休闲“后花园”的战略抉择完全符合江西省情和江西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随着“后花园”战略的深入实施,为我省旅游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旅游综合拉动功能得到了快速有效的释放,旅游产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产业规模迅速扩大,已初步成为全省国民经济的新兴支柱产业,对全省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旅游发展的社会氛围更加浓厚。在省委、省政府的强势推动下,全省上下形成了加快发展旅游的大气候、大氛围,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已成为社会的共识。南昌、九江、上饶、吉安、赣州、景德镇、鹰潭等设区市纷纷将旅游业定位为支柱产业或先导产业,宜春、萍乡、新余、抚州等地也蓄积力量,强力推进。全省许多县(市、区)把旅游业列为县域经济的重要产业,并采取积极措施促进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许多县市通过发展旅游业实现了强县富民,壮大县域经济的目的,如井冈山、婺源等地区的旅游业已成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产业。当年秀丽的“绿水青山”因为旅游业的兴盛,正在逐步变成富裕的“金山银山”。越来越多的老百姓享受到了发展旅游带来的实惠,五年前婺源农民人均收入才900元,旅游兴旺以后,现在人均收入达到5000元,老百姓从心底里拥护旅游业的发展。
――全民办旅游的积极性更加高涨。旅游业的持续旺盛,引动了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向我省急速汇聚,尤其是每年的黄金周前后,为关联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商机,铁路、公路运输、民航、餐饮、商贸、电信、加油站等纷纷赚了个“盆盈钵满”。旅游发展带来的巨大效益使得社会投资兴办旅游产业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投资兴建并通过评定的旅游星级饭店达到350家,比2002年(182家)增长92.3%。其中五星级饭店5家(2002年无五星级饭店);四星级饭店45家,比2002年(3家)增长1400%。兴办旅行社达到672家(其中国际社31家,国内社641家),比2002年(397家)增长69.3%。购置旅游定点汽车达到700辆,比2002年(100辆)增长600%,
其中70%为高档次旅游车辆。挂牌导游达到13100人,比2002年(4400人)增长195%。设有旅游专业的院校(含旅游中等职业学校)达到46所,比2002年(13所)增长70.3%;旅游专业在校生达到4.5万人,比2002年(2.6万人)增长73%。旅游直接就业人数达到38万人,间接就业人数达到190万人,比2002年(直接就业人数12万人,间接就业人数60万人)增长217%,翻了一番多。
――“后花园”建设得更加靓丽。全省以“后花园”建设为中心,加大了旅游目的地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路畅了、景靓了、功能完善了、服务提升了,一座海内外游客观光休闲度假的“后花园”呼之欲出,其优美姿容即将呈现在世人眼前,正可谓是“青山绿水一幅画,白云生处有人家;中国瑞士不虚假,观光休闲是你家”。创建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达到 9座,是2002年(3座)的三倍;创建了中国旅游强县1个(全国共命名17个);创建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达到11处,比2002年(4处)增长175%,增幅为全国第一,总数位列全国第五;创建的国家A级旅游景区达到43个(其中5A级2个、4A级17个),比2002年(4个)增长975%,并评选产生了“新赣鄱十景和百姓喜爱的江西百景”;创建的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达到29个,比2004年(6个)增长了383%;命名江西省乡村旅游示范点达到60个,比2005年(7个)增长657%。
――旅游名气更加响亮。“红色摇篮、绿色家园”这一主题形象是对我省“红色之魂、绿色之美、古色之特 ”旅游特点的经典概括,也是江西旅游深化旅游休闲“后花园”战略的主打品牌。五年来,通过广角度、高密度、大幅度、多渠道的宣传促销,集中对主题形象进行造势宣传和传播推广,“红色摇篮、绿色家园”主题形象逐渐深入人心,以其无限的激情和无限的魅力在国内乃至境外产生了深远影响,吸引了大量海内外游客,尤其是台湾市场被成功激活了,目前到江西的台湾游客逐年大幅增长。
――旅游人气更加旺盛。五年来全省累计接待海内外游客达到2.568亿人次,年均增长16.5%。据统计,2007年全省旅游接待总人数7010.27万人次,比2002年(3293.6万人次)增长113%,翻了一番。其中入境旅游人数66.47万人次,比2002年(24.08万人次)增长176%;国内旅游人数6943.8万人次,比2002年(3269.52万人次)增长112%;红色旅游接待人数2804万,比2004年(1350万人次),增长107.7%。
――旅游效益更加提升。五年来全省旅游总收入累计达到1612.86亿元人民币,年均增长19.79%。2007年旅游总收入463.67亿元人民币,比2002年(191.06亿元)增长142.7%,翻了一番多。其中旅游外汇收入19553.64万美元,比2002年(7161.77万美元)增长173%;国内旅游收入448.77亿元人民币,比2002年(185.14亿元人民币)增长142.3%;红色旅游综合收入188.25亿元人民币,比2004年(77亿元人民币),增长144.5%。
回顾五年来全省旅游发展情况,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政府主导型发展战略得到了全面落实,形成了大旅游的发展格局。
2003年省委孟建柱书记在全省旅游经济工作会上指出:“江西不仅要成为沿海地区旅游休闲的‘后花园’,将来还要建设成为全中国、全世界旅游休闲的大花园”。同年底,省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提出要尽快把旅游业培育成全省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措施。2006年5月,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旅游发展大会,在新的起点上科学规划“十一五”旅游业的发展,使旅游业成为我省拉动消费的新亮点,财政收入的新增极,百姓就业的新领域,富民兴赣的新助力。由于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强势推动,全省上下形成了加快发展旅游的大气候、大氛围,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已成为社会的共识,促成了我省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旅游发展大格局,江西旅游业日渐成熟,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已成功实现大跨越、大发展,形成了财政增收、企业获利、百姓受益的共赢和谐喜人局面。
(二)红色旅游率先迅猛发展,“红色摇篮、绿色家园”主题形象成为江西旅游的响亮品牌和全省对外开放的亮丽名片。
2003年我省就着手对发展红色旅游进行了调研。2004年初,江西倡议发起签订《七省市共同发展红色旅游宣言》,并率先行动,制定《江西省红色旅游发展纲要》,同年10月出色地组织实施了“新世纪、新长征、新旅游――中国红色之旅万里行”活动,此举引起全国同业瞩目。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红色旅游的发展,列入重要工作议程,加强领导,重点支持。2005年,召开全省发展红色旅游工作会议,确立了大力发展红色旅游的指导思想,进一步提出建设红色旅游强省、旅游经济大省的目标。成立了以省委副书记、省长吴新雄为组长,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刘上洋、副省长孙刚为副组长,旅游、宣传、发改委等19个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省红色旅游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协调解决红色旅游发展的重大问题。各重点红色旅游市县区也成立了相应的机构,形成了全省上下共同推进红色旅游发展的强大合力。2006年省委、省政府又专门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红色旅游的若干意见》,社会各界也对红色旅游给予了空前的关注和支持。红色旅游产业全面推进,发展强劲,热潮澎湃,成为带动旅游产业发展的龙头。自2005年起连续三年成功举办了三届中国(江西)红色旅游博览会,以鲜明的主题、浓郁的特色、丰富的内容、新颖的形式,充分展现了江西旅游“红色摇篮、绿色家园”形象品牌的独特魅力和“红色之魂、绿色之美、古色之特”的精粹,进一步扩大了江西红色旅游的市场外向度和社会影响力,树立了江西思想解放、社会和谐、经济发展的良好形象。红色旅游开发和红色旅游目的地体系建设步伐加快,井冈山围绕红色摇篮的主题,建成了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新馆,全面发展旅游产业,成功创建了国家5A级旅游景区,成为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中唯一的红色经典景区;南昌围绕人民军队摇篮的主题,建设和完善以八一起义纪念馆新馆为重点的八一起义系列景区景点,充分展现英雄城魅力;瑞金围绕共和国摇篮的主题,完成了中央革命根据地历史博物馆建设工程,并加快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纪念园等项目建设,倾力打造红色旅游名城;萍乡围绕中国工人运动与秋收起义策源地的主题,全面整合红色资源,建成安源红色旅游博览区;上饶围绕血染的丰碑主题,相继建成上饶集中营烈士纪念馆、清贫园,全面整修赣东北革命根据地旧址,并成功创建中国优秀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