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及答案)100 下载本文

不少人把思维导图既当作自己思考某个问题的起点,又当成了终点。当把一张思维导图画完时,就以为已经大功告成、万事大吉。思维导图的流行使很多人误以为系统分析就是这样一个简单、可控的过程,似乎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把一个复杂的问题给剖析清楚。它使人们忽视了系统的复杂性,低估了系统思维的艰巨程度,从而逐渐形成一种浅尝辄止的思维习惯。

所以对待思维导图正确的做法是:适度地使用它,把它作为思维工具之一,而不是全部。以问题的本质、本原为起点和终点进行思考,思维可视化的形式应依不同问题的性质而自由变化和创造,不必拘泥于思维导图的结构和风格。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思维导图是一种简单、有效而又极具实用性的图形思维工具,它可以将人们的发散性思维进行形象化展示。

B. 人类的发散性思考方式决定,进入大脑的每一种资料都可以成为一个思考中心,并由此向外发散出无数的关节点。

C. 材料二的“思维导图图例”具备了图像、线条和关键词三大思维导图要素,但是颜色这一要素展示得不够充分。

D. 材料三认为“思维导图不是一种理想的思维工具”的主要原因是,思维导图比较简单,是浅尝辄止的思维成果。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思维工具,能有效提升人的左右脑的机能,协助人们实现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的平衡发展。

B. 思维导图的主干部分是以一幅大的图像或者“图像+文字”的形式表示出来的,主要呈现信息组织的主要几个大的方面。

C. 思维导图实际上还是一种树形结构,而现实思维系统却复杂多样,可能是多种基本结构的组合,树形结构只是其中之一。

D. 思维导图并不能表现思维的全貌,但作为一种工具,它能将思维可视化,因而可以大大激发我们大脑的无限潜力。

(3)根据材料信息,按序号补齐下面三则材料中所述的思维导图的空缺内容。

【答案】 (1)D (2)C

(3)①思维导图的定义和功能(或特征)什么是思维图”亦可);②功能(或作用)③关键词和小图像;④图例(或思维导图例);⑤容易曲解和简化原本复杂的系統;⑥适度使用。 【解析】【分析】(1)D项,“材料三认为‘思维导图不是一种理想的思维工具’的主要原因是,思维导图比较简单,是浅尝辄止的思维成果”错误,“思维导图的流行使很多人误以为系统分析就是这样一个简单、可控的过程,似乎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把一个复杂的问题给剖析清楚。它使人们忽视了系统的复杂性,低估了系统思维的艰巨程度,从而逐渐形成一种浅尝辄止的思维习惯”,“误认为”“似乎”等说明“简单”只是人们的错误认知,事实并非如此,且“浅尝辄止”只是人们形成的思维习惯,而非思维成果。故选D。

(2)A项,“能有效提升人的左右脑的机能”错误,材料一第二段说的是“思维导图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是“充分运用”而非“有效提升”;B项,“思维导图的主干部分是以一幅大的图像或者‘图像+文字’的形式表示出来的,主要呈现信息组织的主要几个大的方面”错误,材料二第三段说“中心图占据了思维导图的中心,是将思维导图的主题以一幅大的图像或者‘图像+文字’的形式表示出来;主干也叫思维导图的一级分支,它与思维导图的中心图相连,是信息组织的主要几个大的方面……”,选项混淆了“中心图”和“主干”两个部分,“以一幅大的图像或者‘图像+文字’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是“中心图”,不是主干,“呈现信息组织的主要几个大的方面”的是“主干”,不是“中心图”;D项,“思维导图……它能将思维可视化,因而可以大大激发我们大脑的无限潜力”错误,选项强加因果,“将思维可视化”和“激发大脑的潜力”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故选C。

(3)从图上来看,思维导图的主干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的内容,已经给出的是“思维导图的内容和结构”和“思维导图的缺点和使用方法”,这二者分属于材料二和材料三,故考生需要浏览材料一,看材料一主要介绍了思维导图的什么内容,材料一一共三段文字,结合三段内容可知,主要是介绍思维导图的定义和功能;再看分支部分,第一个分支是针对材料一而言,材料一共三段文字,已经提供的是第一段和第三段的信息,故考生要填写的是第二段的信息,即思维导图的功能或作用;第二个分支是针对材料二,材料二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即元素、原理、要素和结构,以及思维导图的图例,而结构部分又包括中心图、主干、分支和关键词及小图像;第三个分支是针对材料三,包括缺点和正确使用,缺点主要是第一段和第二段,即“容易曲解和简化原本复杂的系統”和“形成浅尝辄止的思维习惯”,正确使用在第三段,主要是适度使用和变化与创造。 故答案为:⑴D;⑵C;

⑶①思维导图的定义和功能(或特征)什么是思维图”亦可);②功能(或作用)③关键词和小图像;④图例(或思维导图例);⑤容易曲解和简化原本复杂的系統;⑥适度使用。 【点评】(1)此题主要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做题前要通读材料,读懂材料内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充分理解。然后将选项内容和原文逐一比照分析。

(2)本题综合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3)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答题的方向,通过分析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锁定区位,对段落进行简单的划分,分出层析,找到关键词语,联词成句分条作答;综合信息筛选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此题是综合筛选的题目,要立足原文,进行概括。

5.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我正在哪里”的文学观照

①“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这三个经典的哲学命题始终萦绕在世人的脑海中,引发阵阵沉思。其实,在这三个命题之中,还蕴含着另外一个命题,那就是“我正在哪里”。“我从哪里来”,是要理清自己的来路,寻根溯源;“我要到哪里去”,是对未来走向的一种前瞻性思考,展望自己的去路;“我是谁”试图解决“我”的本质性意义,是人向内用力,对自身进行拷问。而“我正在哪里”,是从外部的角度,让人确立自己的坐标和支点,对所处的时代、时空进行精准的定位,摸清楚自己所处的外在环境,对人自身进行更为透彻的审视。在某种意义上说,文艺领域提倡现实题材创作,就是期待作家艺术家围绕“我正在哪里”的命题进行艺术化的回答与阐释。

②书写过往,一头扎进历史的故纸堆,有时看来是一件颇为快意的事,因为路径可能是现成的,可以轻松上路,再运用好一些刚面世的新资料和现代化的新思维、新手段,总是能留下一些新的发现或者新的思考,区别在于多与少、深与浅。

③书写未来,天马行空的想象是一种无羁绊的放纵,竭尽全力地搅动自己的脑容量,去对世界进行私人化、个性化的观察与开拓,只要无限地忠诚于自己大体上可行了。尽管“未来已来”,但更远的未来还在路上,还是可能歇口气的。

④而书写现在,却是一件棘手的事。大家都在场,都身处其中,绝对的“零距离”,稍有偏差和不符,就容易冠之“不真实”“太离谱”的罪状。好不容易把事情梳理得纹路清晰,但发展中的事实陡然拐弯,有了新的轨道,于是一切努力可能会显得有些陈旧,甚至有可能成为一个笑话。

⑤“我正在哪里”的现实题材创作是难的。现实生活的话语方式、言说姿态已经发生了截然不同以往的变化,再一味搬弄那一套“老古董”,纯属无效劳动,甚至成为反面教材。但并不意味着就可以偃旗息鼓、败下阵来,作家艺术家必须要有切实的行动,要有专业的敏感,而走走过场,无异于隔靴搔痒,难有真收获、大收成。直面现实,直面人生,直面时代,是作家艺术家的使命,也是宿命。

⑥自然,现实题材创作不是对现实进行简单的搬运,而应该是一种创造,一种具有包容性的创造。孙犁说过:“为人生的艺术,不能完全排斥为艺术而艺术。你不为艺术而艺术,也就没有艺术,达不到为人生的目的。”现实题材创作不是单向的,而是复合的,要有大的气度和胸襟。同时,有必要明确的是,现实题材创作本身并不意味着“高级”,简单化地滑入“题材决定论”,以为只要是现实题材创作就有“豁免权”,就天然地“高人一等”。现实题材创作就是好的,这是一个伪命题,而以为篇幅长的、规模大的就好上加好,更不是一种好风气。文艺创作是有水准要求的,是有自身发展规律的,是有一套完备的价值评判体系的。任何文艺作品,都要经过这套评判体系的衡量,才能得出真正的斤两。

(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正在哪里”蕴含于三个经典的哲学命题之中,更强调从外部环境着手,确定自己在时空中的位置,从而透彻地审视人自身的问题。

B. “书写过往”强调翻出新意,“书写未来”强调个体发挥,而“书写现在”则具有不可预测性,一味原样照搬,极有可能产生无效劳动。

C. “我正在哪里”的现实题材创作是一件棘手的事情,因为现实生活随时在发生变化,创作者稍有偏差和不符,很容易被人冠以各种罪状。

D. 进行现实题材创作,是艺术家的使命,只要围绕“我正在哪里”进行艺术化的回答和阐释,艺术家们就一定能够创作出更多的传世精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①段通过与三个经典哲学命题的对比,指出“我正在哪里”命题的本质特征,引出现实题材创作要围绕这个命题来回答和阐释。

B. 第②、③段导出“书写过往”和“书写未来”两个概念,揭示其特点并加以完全否定,与下文“书写现在”的困难形成鲜明对比。

C. 第④、⑤段指出“书写现在”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并分析其产生的深层原因,提醒艺术家要直面现实,切实行动,完成使命。

D. 第⑥段进一步论证现实题材创作应该是一种包容性的创造,要符合文艺创作自身的发展规律,要经得起其价值评判体系的衡量。

(3)进行现实题材创作要注意哪些方面?请简述。 【答案】 (1)D (2)B

(3)①创作要直面现实中的变化,有切实的行动和专业的敏感。②创作要是一种具有包容性的创造(或现实题材创作要有大的气度和胸襟)。③创作要禁得起价值评判体系的衡量。

【解析】【分析】(1)D项,“只要围绕‘我正在哪里’进行艺术化的回答和阐释,艺术家们就一定能够创作出更多的传世精品”,根据原文“简单化地滑入‘题材决定论’,以为只要是现实题材创作就有‘豁免权’,就天然地‘高人一等’”可知表述过于绝对。故选D。

(2)B项,“揭示其特点并加以完全否定”曲解文意、表述绝对,根据原文“总是能留下一些新的发现或者新的思考,区别在于多与少、深与浅”“只要无限地忠诚于自己大体上可行了”可知并没有完全否定。故选B。

(3)第①段指出“我正在哪里”的命题,②③段导出“书写过往”和“书写未来”两个概念,揭示其特点并加以完全否定。④⑤段指出“书写现在”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并分析其产生的深层原因,提醒艺术家要直面现实,切实行动,完成使命。⑥段以“同时”为界,现实题材创作不是单向的,而是复合的,要有大的气度和胸襟。文艺创作是有水准要求的,是有自身发展规律的,是有一套完备的价值评判体系的。即可得出答案。 故答案为:⑴D;⑵B;

⑶①创作要直面现实中的变化,有切实的行动和专业的敏感。②创作要是一种具有包容性的创造(或现实题材创作要有大的气度和胸襟)。③创作要禁得起价值评判体系的衡

量。

【点评】(1)此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和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3)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文章的核心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文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魔笛

朗风站在考场中间,周围坐满了老师。他操着笛子向大家鞠了个躬,不等口令就开始吹起来。朗风是个不太守规矩的孩子,在梁老师家里,他也总是操起笛子就吹。

朗风吹的是《乌苏里船歌》,这是他特别喜欢的一首曲子。这曲子很甜,第一次听梁老师吹奏时,朗风就感受到那条大河在初春破冰,感受到渔民喜悦的心情。朗风的银笛晃动着,舌尖一下子欢快起来,梁老师为这首曲子加了不少修饰音,依附着甜美的旋律跳跃着,朗风反反复复地吹奏着船歌一段,像舞台上最鲜艳的红绸子不断翻舞着相同的花。 吹着吹着朗风忽然就停下来,怯生生地问:“老师,还没让我吹吧?”

大家一下子都笑了。刚才看这小孩冲进考场,大家就想笑,他太有个性了,棉袄上系了根红围巾,头发跟鸟窝一样。可大家都不敢笑,这孩子一定是自己从大老远来的,别一笑把孩子笑毛了。

“你接着吹吧,孩子”,大个子老师说,“还有什么曲子?”

“我想吹一下我老师的一部作品,《森林舞曲》。”朗风说。他操起笛子演奏起来。这是第一乐章《夏末林中》,朗风用花舌和颤音不断模仿着各种鸟的声音,从一只小雏燕欢蹦乱跳,到一群乌鸦用翅膀扑打着落叶,再后来是一群大雁从蓝天上飞过。梁老师写的这段曲子,明快而顺畅。朗风想起梁老师带他去听林中漂亮的雉鸡叽叽咕咕地叫,告诉他这嗓音非常自然,是凭着本能随心发出来,然后用笛音来解释它的发音技巧。

第二乐章叫作《年儿》,这一段旋律太欢快了,连朗风家的黄狗听到都会摇晃尾巴。朗风想起,他这大山里的孩子第一次听到梁老师的笛声,不由入神地痴呆着,然后用口哨把刚才的曲子吹了出来,梁老师吃惊地看着他,嘴里更快更拐弯地又吹出一段,朗风又用口哨把这段吹了出来。后来,梁老师主动教朗风吹笛子,爸爸不明白梁老师为什么要这样做,可他坚信梁老师是真正的艺术家。他学吹笛子时,梁老师总是一遍遍地吹给他听,让他感受曲子的每一个细节。长笛是有魔力的乐器,气息的着落点会构成不同的音色,但开始时他总是拿不准,有点想放弃了,可梁老师不厌其烦的示范、鼓励的眼神,让他终究没有放下长笛。朗风吹着吹着,旋律变得激昂起来,随后秧歌调就扭了进来。朗风记得,过年的时候,梁老师把那条红色长围巾系在腰上,和全村男女老少都对扭了一遍,嘴里念念有词,哼着什么调,后来他把这些都变成这段音乐。